左永安顧問 安永經營管理商學院 主持顧問 VIEWPOINT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2017 03 26 左永安顧問 產業分析(Industry Analysis) 哈佛個案研究 如何建立自有社群—以 Product Hunt 為例



如何建立自有社群—以 Product Hunt 為例

Product Hunt 顧名思義就是「狩獵產品」的服務,便利的介面讓使用者每天可以在 Product Hunt 網站上看到最新而且最受歡迎(upvote)的產品,而開發者也不吝嗇將自己尚未成型的新產品放上去讓更多人看到,因為網站上的貢獻者(Contributor)會針對你的產品提供最寶貴的使用者建議,讓你產品推出後不會乏人問津,也有機會一炮而紅,具有強大的行銷效益。Ryan Hoover 在 2013 年創立 Product Hunt,在當時 Facebook、Twitter 等社群網站巨擘環伺下,Ryan Hoover 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社群?

點子測試與成型

Ryan Hoover 是個熱愛科技創新產品的 PM,平常就喜歡分享他找到的產品給周遭好友,2013 年 11 月他準備將這個興趣做成 MVP,並利用他的朋友們來做市場測試。他透過 Linkydink 服務建立群組並邀請自己好友加入,接著他在自己的部落格及 Quibb 正式發表這個產品 ,並透過 Twitter 來做宣傳。
沒想到推出後這個服務得到朋友圈的熱烈迴響,並在短短的兩週內就得到 170 個訂閱,而且其中大多為創投、記者、新創公司創辦人及產品經理。在初步測試得到正面回饋的狀況下,Ryan Hoover 獲得好友 Nathan Bashaw 同意幫他建置 Product Hunt 初期網站。
product-hunt-initiate-homepage
Product Hunt 是個專業的產品發表與評論網站,所以需要有更多的專業的影響者(Influencer)加入,為此 Ryan Hoover 建立了 Startup Edition(目前已下線)網站,提供創業中的人專業諮詢的服務,有了這個服務 Ryan Hoover 就有藉口可以接觸原本不認識的影響者,希望透過他們來幫助這些創業家,而自己則可以與這些人建立關係,並為 Product Hunt 找到更多的影響者。

在乎早期使用者

有了產品評論人與影響者的加入,再來是如何與早期使用者進行更深入的互動。根據 Nathan 在部落格文章寫道:「Ryan 個人回覆 Email 及 Twitter 的數量就不下百封,甚至是千封!」由此可以看出他有多努力要讓這個服務成功。只要有人在 Twitter 分享,他就會主動回覆「 Thanks for sharing! 🙂 」,2013 年 3 月他就回覆了 1,073 次,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來他對使用者的重視程度,而這樣的努力也為他帶來了 1,219 個追隨者(Follower)。
People over page views 就是 Ryan Hoover 用來說明與其利用廣告的方式來提高網站流量,不如真正去在乎你的使用者,在 Google Analytics 的數據背後,你並無法認識這些瀏覽者是誰,所以他一開始並沒有很在乎 Google Analyics 的數字如何;但他很在乎每位寫信、留言及評論的使用者,除了信件外,Ryan Hoover 也常常與使用者舉辦 meetup,藉此與他們建立關係,因為這些人才能真正驅動平台成長。
ryanhoover-twitter-reply

量與質的取捨

社群或平台都希望可以有大量的使用者,因為平台上的使用者人數及評論數量,是評估網站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剛開始的 Product Hunt 每天評論數量大約落在 9 至 42 個,但是 Ryan Hoover 跟 Nathan Bashaw 卻不急於讓人數隨著口碑急速成長,而是採取主動邀請制的方式,希望藉此選擇最適合也最有興趣的使用者,而不是任其自由長大。
根據 Quora 上的分享,初期要加入 Product Hunt 有兩個方法。其一,由已加入的會員邀請,每位會員能邀請三人加入,這能讓使用者自行邀請對產品有興趣的朋友加入;其二,則是自食其力,你需要在 Product Hunt 穩定的提出有建設性的建議或是提供有一定品質的產品,累積屬於自己的信任度(Credit)後主動提出申請;當然若你能直接說服 Product Hunt 邀請你也是可以。
這個方式限制了 Product Hunt 的成長速度,但它並不是第一個採用這種方式的服務,如: Gmail、Pinterest 及 Spotify 剛開始時,也都是透過邀請才能使用,而且這些服務現在都是各方巨頭,這也證明了 Y Combinator 創辦人 Paul Graham 所說的「 Do things that don’t scale」的概念。

讓使用者幫你

從 Linkydink 的 Email list 到 Nathan Bashaw 做的網站上線,短短 20 天 Product Hunt 就擁有 2000 名忠實使用者。而 Ryan Hoover 把 Twitter 當成散播產品的平台,讓這些影響者在 Twitter 上幫 Product Hunt 衝高知名度。
producthunt-launch
除此之外,Product Hunt 的官方 Twitter 還會每天評論與發佈投票最高的產品,並讓開發者知道產品所獲得的評價與建議。而追蹤的人也會隨時知道目前他感興趣的商品狀況如何,讓每個角色都可利用 Twitter 來做推廣與宣傳,藉此提高網站、開發者與追隨者間的黏著度,完全就是個雙贏的聰明策略。

讓使用者習慣

每天上特定網站是習慣驅使,但習慣養成並不容易。Ryan Hoover 為了讓使用者養成上 Product Hunt 的習慣,他先讓使用者可以利用 Twitter 註冊 Product Hunt 帳號,而且自動幫你追隨 Twitter 上的人,讓你剛開始使用就有內容可以瀏覽,而不是空白的頁面;但是當你註冊後,又要怎麼設計催化劑觸發你頻繁的回訪呢?
Ryan Hoover 將 Product Hunt 如何 Re-Engage 使用者的方式分享在部落格文章 Hunting for Habits,其中這個催化劑分成外部與內部兩種。由於 Product Hunt 每天都會上架新商品,所以使用者每天都會收到精選商品的 Email,在 Twitter 上也能輕易的了解商品消息;此外,每當有新商品發表或是你追隨的人或商品在網站上有任何評論也會隨時得到通知,種種設定都希望把你和產品牢牢綁在一起,這些屬於外部催化。
內部催化的部分則是利用 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作用,當你是個狂熱的產品人時,你會希望隨時知道最新的產品資訊,以免在與同事或朋友聚會時,出現一個你不知道,但卻是最酷、最炫的新產品。更重要的是,只要使用者曾經從 Product Hunt 上找到自己最愛的產品,他不但會主動宣傳,而且每當想搜尋任何新的產品資訊時,只會想到 Product Hunt 而不是 Google 或 Kickstarter。

現況與未來

至今 Proudct Hunt 網站已經比 2013 年的時候成熟許多,除了科技產品外,也新增了書、遊戲、與 Podcast 等新類別,社群組成也不斷擴增有了新的樣貌,根據下圖可以發現早期會員發文的比例漸漸降低,而新會員的比例漸漸提高;此外,從商品評論與投票來看,已經有超過 50% 的比例是從非美國地區提供的建議,這些數據都顯示社群活躍程度越來越高,而且影響力越來越國際化。
producthunt-memeber-ratio
producthunt-country-distribution
(圖片來源:Ryan Hoover
然而總融資金額來到了 7,100 萬美元的 Product Hunt 仍然背負著許多投資人的期待,也開始作出更多幫助營利的新嘗試。 2016年5月 Techcrunch 報導,Product Hunt 即將跨出一大步,讓消費者可以直接購買被推薦的商品,雖然 Ryan Hoover 強調,創造營收仍不是他們現在最重要的目標,一切都還在測試中,但 Product Hunt 一路以來已經創造了許多成功案例,能夠曝光在這個平台,往往能夠大幅提升產品銷售,甚至得到更多被報導的機會,社群+內容+電子商務對他們而言似乎是再自然也不過的發展方向。 Product Hunt 目前已挑選少數商家進行深度合作,包含 EeroElectric ObjectsOristand, 以及 GE,並先行在美國做市場測試,Product Hunt 會不會成長為另一個強勢社群商務平台,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小結

Ryan Hoover 成功建立 Product Hunt 的社群並非僥倖或是運氣,他從朋友圈、Email list 的 MVP 來測試產品定位與需求,透過招募更多影響者來提高 Traction,非開放式的邀請來穩固平台品質,頻繁地與早期使用者互動甚至是在各地舉辦實體活動來深化早期社群,整個過程都是經過縝密的思考加上有計劃的執行。雖然採取這些步驟並不能保證平台或社群的成功,但是在發展初期盡力找出產品差異、確定產品定位、不斷改進產品品質及讓愛你的使用者幫你宣傳等等卻是不變的關鍵心法,這也是保證平台能順利成長的重要基礎,希望這個案例能幫助大家在建立品牌社群時,有不同的思考。



超威!一人公司 Product Hunt 一個月連獲兩筆百萬創投

Posted on


最近有一個才上線幾個月叫 Product Hunt 的網站已經紅遍矽谷,中國也已出現山寨。這個網站用超級簡單的模式讓用戶 UGC 新產品信息。 9 月中旬,Product Hunt 獲得矽谷著名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公司領投的 600 萬美元 A 輪融資。
9 月中旬,Product Hunt 獲得矽谷著名創投 Andreessen Horowitz 領投的 600 萬美元 A 輪融資,距離他拿到 100 萬美元種子輪投資剛過一月。
兩個月內輕鬆獲得兩筆融資的 Product Hunt 與應用商店精品推薦類似,最大功能是為用戶推薦新奇有趣的新 App。它的頁面極其簡單,新應用按投票數量降序排列,點擊應用名稱可跳轉到該 App 的網站,註冊用戶可以對這些應用進行投票、評論,應用開發者也會被邀請過來與其他人交流。
這個專注每日最佳新 App 排行榜的網站不僅在兩個月內輕鬆獲得兩筆投資,而且已經成為開發者、媒體人以及矽谷紐約許多投資人必去的網站之一。能夠得到快速認可的原因在於,Product Hunt 對應用商店的大量應用進行挑選和推薦,而其訂定的推薦機制又能夠有效保證信息篩選公正性。
  • 專業遴選 + 大眾推薦

在 Product Hunt 之前,新 App 要想快速提高知名度除了需要做好產品外,大多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辛勤經營和推廣,或許還需要一點運氣—被知名人士使用進而得到傳播,而後進入更多人視野。
Product Hunt 為優秀的新 App 推廣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如果新 App 能出現在 Product Hunt 上,便意味著它已經出現在眾多投資人眼中。這無疑是一條捷徑。因為發現新產品非常迅速,Product Hunt 被眾多投資人、開發者所關注。
得以在 Product Hunt 的訊息流中呈現需要經過以下幾個過程。

首先,它需要被專業人士推薦。在 Product Hunt 所有的用戶中,只有 2% 的人擁有推薦應用的資格,他們由專業的投資人、創始人、設計師組成,Product Hunt 創始人 Ryan Hoover 還設計了邀請機制,以便招攬更多專業人士進行推薦。
被專業人士推薦後,App 會呈現在 Product Hunt 的訊息流中,如果它能吸引到足夠多的投票,那麼它會名列最流行的新 App 榜首。開發者可以在網站上與用戶進行交流,接受各種提問。
如果了解 Product Hunt 曾經推薦過哪些 App,或許能更加清楚其的影響力。比如,極簡社交應用 Yo 就是從 Product Hunt 開始流行開來的。
在 Twitter 開始大規模談論 Yo 之前,一位產品營銷經理 Dan Leveille 在 5 月 19 號首次把 Yo 推薦到 Product Hunt 上,很快,其他有影響力的科技界人士在 Product Hunt 談論、投票支持這款 App,最後 Yo 以 71 票當選當時最流行新 App。藉由這些專業人士的傳播,Yo 被大眾所知,迅速建立了知名度。
  • 瓶頸與未來

儘管 Product Hunt 正夯,但人們對其能走多遠依然心存疑慮。
Product Hunt 的訊息篩選機制並非其首創,在它之前,社會化新聞網站 Reddit 和 Hacker News 已經採用了同樣的訊息篩選和推薦方法,Product Hunt 也常被稱為「產品人的 Hacker News」和「專為優秀產品出現的 Reddit」。也因此,Product Hunt 被認為創新空間不足,發展後勁乏力。
另外,Product Hunt 藉由專業人士推薦 App  的方式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推薦的 App 領域比較局限。
不過,與 Product Hunt 在短時間內取得的成就相比,質疑顯得有些微不足道。
這個由推薦列表郵件發展起來的網站,從 2013 年 11 月開始一直到今年 6 月份都只有一名全職員工—創辦人,其他三位技術人員和一位設計師都是兼職。這個由一個全職成員和四個兼職成員開發的網站有著讓人稱道的訊息展示方法:以信訊流方式,將過往的每一天的榜單都陳列於網站上。與 Reddit 和 Hacker News 相比,用戶獲取信息的門檻更低,易於獲得連續性的信息,便於持續關注。
得益於這一設計,上 Product Hunt 尋找矽谷的「the next big thing」已經成為很多投資者、開發者、媒體人等科技界有影響力人士的日常習慣。
  • 挖掘更多可能

在每日最佳新 App 這一功能之外,Product Hunt 團隊也在挖掘更多可能。今年 8 月 18 日,Product Hunt 向開發者開放了 11 個 API,通過這些 API 開發者可以對 Product Hunt 上發布的產品進行簡單的數據追踪分析,或者開發有趣的功能,比如當一個新產品得到 150 個 upvotes 時「Yo」用戶一下。還有 Product Hunt 排行榜,展示了所有時間內的新應用投票數量、推薦人等信息。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Product Hunt 能夠吸引一票科技界人士的注意力,已經十分成功。儘管其運作方式並不新鮮,但是專注挖掘新 App 的定位讓其在大量科技博客中迅速勝出。
在目前的向好局面下,Product Hunt 也在挖掘自身潛力,探索挖掘高質量的用戶和數據資源。這一探索實際上已突破媒體範疇,只是實際效果如何,仍有待後續觀察。
(轉載自合作夥伴《i 黑馬》,網站截圖: Product Hunt;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