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永安顧問 安永經營管理商學院 主持顧問 VIEWPOINT

2017年4月3日 星期一

2017 04 04 左永安顧問 黃金牛蒡茶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集團 安永全球電商 台北左府(無極)道德宮 台北市酒類商業同業公會 美酒網 台灣最有公信力 酒類 販售 電子商務網站 天藍海 鹿鳴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台大 台師大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TTQS ICAP PMP 司徒達賢老師 最新小個案 小米的職業生涯 20161228 .「就是因為年齡大了,」馬偕醫院婦產科不孕症科主任、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李國光斬釘截鐵的指出頭號生育困難原因,出人意料。不孕症其實是蠻普遍的問題。 美國有610萬夫妻有不孕的問題,大約佔適齡族群的10%,其他國家的比例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 《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 別被罪惡感困住,兼顧事業與家庭的新學習 「我該離職回家生小孩嗎?」的交戰,與「我一定是差勁的媽媽」的罪惡感,是希望兼顧事業與家庭婦女的兩大困擾。塞普在《成功迎戰》一書中指出釐清思考的方式。 「我該離職嗎?

吳韻儀 Cheers雜誌23期 2002-08 


別被那些四、五十歲才生子的新聞誤導了——女性從27歲起,生育能力就開始下降,

34歲每週期懷孕機率降到20%,44歲更降到5%。 

如果你期待你的生命旅程中有自己的小孩,而你現在還沒有,那麼從現在起,你必須要開始作一個全新的家庭計畫。 繆宜伶是安捷倫生命科學與化學分析事業群客戶服務專員,直髮齊肩、戴著秀氣的眼鏡,一點也看不出她過去是披著長髮、穿短裙長靴的時髦女郎。

「我改變裝扮,是要改變我的氣,有人說這樣小孩比較願意跟我,」這是她在早上7點起床量基礎體溫、8點吃西藥、9點喝中藥、週末拜拜之後,嘗試的另一個希望增加懷孕機率的方法。 

繆宜伶34歲,等工作有基礎、等碰到Mr. Right,一直等到去年才結婚,「我有了愛、有了家庭,就差小孩。」她嘗試兩、三個月沒有懷孕後,雖然還算新婚,但是已經警覺到可能無法再順其自然,開始積極求醫、甚至求神,像求中獎一樣,求求月事不要來。

這個月,她又落空了。「一年就只有12次機會懷孕,」繆宜伶忍不住焦急,「上帝真的很無情。」 現在像繆宜伶一樣焦急的職業婦女,愈來愈多。 無子女流行來襲 「在現在專業女性間,出現了一股『無子女流行』(epidemic of childlessness),」畢業自哈佛的美國經濟學者西維亞•惠勒特(Sylvia Ann Hewlett)在新出版的《創造生命》(Creating A Life)一書中,語出驚人。

 「無子女流行」這個名詞聽來時髦,其實是許多女性藏在心底無奈的傷痛,默默忍受它的折磨。因為,惠勒特發現,大多數新一代無子女的專業女性,並不是主動選擇要工作、不要生小孩,而是「不知不覺的走到了失去生育選擇的地步(creeping nonchoice)。」 

就像繆宜伶這樣,她真的不瞭解,自己沒病沒痛,用現在的標準來看結婚也不算特別晚,為什麼要生小孩這麼難?這不是上帝賦予每個女人的禮物嗎?這不是連國中女生都可以輕易做到的事情嗎?為什麼變得這麼困難?

 「就是因為年齡大了,」馬偕醫院婦產科不孕症科主任、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李國光斬釘截鐵的指出頭號生育困難原因,出人意料。 我們都念過健康教育,我們都看過四、五十歲成功受孕的醫學新聞,印象中生孩子應該不是那麼急迫的事。許多人都想拼過了這一季、等工作壓力不這麼大、作息回復規律,喜訊自然就會來了。 

但是,在西方醫學的研究中,這些都不是決定性因素,「連打仗的時候都可以生小孩,還有什麼壓力比生命受到威脅更大,」李國光再次強調,卵巢的功能、卵子的品質隨年齡增加而下降,才是影響懷孕的最大因素。 

生育能力竟然從27歲開始下降 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其實女性生育第一個健康小孩的能力往下降的年齡,不是規定要做羊膜穿刺的34歲、也不是結婚開始拉警報的30歲,而是早從27歲就開始了。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生小孩,也沒有人保證生小孩真的會帶來快樂。但是,如果你也抱著跟那98%一樣的想像,那就從現在開始進行,不要讓任何人影響你的決定。時間總是比你想像中過得快。 

數字的背後:「高成就」是對女性的懲罰? 無子女家庭數大幅成長,形成一股新浪潮。 1993年,美國無子女家庭數目達3,490萬戶,擁有一個18歲以下小孩的家庭的戶數是3,330萬戶。生育潮流首次出現逆轉。 哈佛經濟學者惠勒特針對美國28歲到55歲、高教育、高收入的職業婦女進行調查,將受訪者分為年收入超過5萬5千美元的「高成就」,與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超高成就」兩個族群。結果發現:在大企業工作的「高成就」女性,有42%年過40歲無子女;在大企業工作的「超高成就」女性,49%年過40無子女。 

以年齡區分,28歲到40歲的受訪者中,有55%到35歲仍沒有生小孩。 這些無子女的婦女中,只有14%的人是絕對不要生小孩。 錯過了尋找伴侶的最佳時機,是高成就女性無子的一大原因。 對高成就女性的調查顯示,年過40在企業內工作的高成就女性,只有57%結婚。 超過30歲第一次結婚的高成就女性只有8%,超過35歲第一次結婚的只有3%。 愈晚結婚、生子,面臨的挑戰愈大。

 34歲婦女每週期懷孕機率為20%,44歲的機率為5%。 35歲以下流產機率為15%,44歲的流產機率為35%。 女性對工作的投入愈來愈多,角色愈來愈重要。 2000年,女性每週工作達37.9小時,比1976年增加2.5個小時。 到1999年女性佔專業與管理工作的比例超過36%,在1970年這個比例不到20%。 到1998年,女性佔高階專業工作的25%,在1970年這個比例只有9.2%。 

女性在工作上的表現愈好,放棄工作生小孩的代價就愈高。 到2000年,25到34歲女性的所得,達同年齡群男性的82%,在1979年時的比例是68%。 到2000年,在雙薪家庭中,太太收入超過先生的比例,將近三分之一。受過高教育的女性,將近一半收入比先生高。 

資料來源:《無子女浪潮》、《創造生命》、《未來成功》、《商業週刊》(BusinessWeek) 

不孕症其實是蠻普遍的問題。 美國有610萬夫妻有不孕的問題,大約佔適齡族群的10%,其他國家的比例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 

年齡是最大的問題 年齡是不孕的最大原因,男女生育能力下降的年齡有相當差距。 女性的生育能力從27歲開始下降,35歲開始急速下降,40歲以後極度恐慌。 男性的生育能力從50歲、甚至更晚,才開始下降。 到37歲,有50%的夫妻不孕。 不孕與健康關係小,與遺傳關係大。 身體健康與否並不是生育能力的指標。注重運動與飲食只能夠保持心臟健康,保不了卵子。 影響女性生育能力兩大關鍵因素是天生有多少卵子與失去卵子的速度,這與遺傳關係最密。

由於與遺傳關係密切,女性可以詢問母親停經的時間,有助醫生判斷你在某個年紀還有多少卵子,一般停經前10年,卵子功能就已經變差了。 面對不孕問題,預防的效果遠大於治療。 雖然生育技術發達,但其實效果有限,而且對年齡愈高的人效果愈小。試管嬰兒的成功機率只有20%,而且對於40歲以上的女性很難奏效。 30歲左右的夫妻一般積極嘗試懷孕6個月後就會懷孕。如果夫妻積極嘗試1年仍沒有懷孕,就是不孕。 最佳的不孕治療方式就是預防,就是要有正確的不孕知識,及早行動。 資料來源:美國不孕協會(American Infertility Association)、

《芝加哥太陽報》(Chicago Sun-Times) 別被罪惡感困住,兼顧事業與家庭的新學習 「我該離職回家生小孩嗎?」的交戰,與「我一定是差勁的媽媽」的罪惡感,是希望兼顧事業與家庭婦女的兩大困擾。塞普在《成功迎戰》一書中指出釐清思考的方式。 「我該離職嗎?」 


1. 人生有不同階段,工作有很多種可能,


可以考慮不同的人生階段,調整工作的選擇,


包括全職、轉換較輕鬆的職務、兼職、或是完全不工作的


安排。當知道工作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壓力就會比較小。


但是,的確有些工作是不能調整、一點都損失不起的。 




2. 每個選擇都需要一些支援條件,包括照料小孩、


處理家務、伴侶的支持、家人與朋友的支持、



工作環境、經濟條件。


照料小孩與處理家務的支援對生活品質影響很大,


不要用「我可以自己來」、


「我媽媽都做得到」把自己困死。


而伴侶的支持也是關鍵,不論是選擇哪一種工作形態,


一定要伴侶真心接受,才能行得通。




3. 不應該問「我是應該工作?還是該離職?」


而應該問「我想工作嗎?」「我必須要工作嗎?」



如果想工作,再問「我對工作到底有多擅長?」

不管選的是全職、兼職、或不工作,


都要問「我如何取得必要的支援,達成目標?」


 「我一定是差勁的媽媽。」


 1 罪惡感是職業婦女贏不了的戰爭。就承認吧。就承認自己有時候必須在幼兒淚眼的目送下趕

去見討厭的客戶,承認自己有時候會最後一個接小孩。用更有效的時間管理,取代對自己的咒罵


2 多找幫手參與家庭工作,你需要一隊人共同分擔家務。職業婦女不下廚的是很平常的事,

可以請外傭、買外帶。父親、祖父參與母姐會也很常見,一點也不丟臉。


 3 對自己與家庭的期望要健康、實際。專業女性之所以在工作上成功,是因為有內在的驅力

與追求完美的精神,但是這同時用在工作與家庭上,只會逼著自己對家裡長期的髒亂發瘋。

其實沒有一個全職工作者能像瑪莎那樣優雅、精緻的經營家庭。喜歡烹飪就下廚,

如果做不到也不是罪。


 4多找面對同樣情況的人聊聊,就會覺得自己「正常」,是紓解罪惡感最好的方式。


 5保持正面思考。列出10件自己對家庭與小孩做的對、做的好的事情,隨身攜帶,

覺得自己差勁的時候,就拿出來鼓勵自己一下。 


延伸閱讀 正面應對工作與家庭的夾擊

 《創造生命》(Creating a Life: Professional Women and the Quest for Children),2002年Talk Miramax Books出版 作者美國經濟學者西維亞•惠勒特(Sylvia Ann Hewlett)調查1,647位高成就女性,發現無子女浪潮正衝擊著現代專業女性,引發《時代雜誌》、CNN等媒體的熱烈討論。書中匯集大學院長、歌劇女高音等各行業受無子女困擾的成功女性的個人故事,讓讀者感受到她們的掙扎、失落。惠勒特並提出如何兼顧發展事業與建立家庭的建議。 


《無子女浪潮》(The Childless Revolution),2001年Perseus Publishing出版,中文版2002年新新聞出版。 作者瑪德琳•肯恩(Madelyn Cain)任教米申大學,是表演工作者,她將無子女的人分為「自願選擇」、「機緣命運」,以及介於前兩類之間的「非預期的沒有兒女」,他們沒有計畫、但是卻逐漸演變成無子女的生活狀態,這一群人正快速增加。

肯恩認為,進入職場是重新定義女性初始的一步,愈來愈多的無子女婦女,將使得女性的定義,出現根本的改變。

《成功迎戰》(Getting It Right: How Working Mothers Successfully Take Up the Challenge of Life, Family, and Career),2001年Touchstone Book出版 作者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蘿苑•塞普(Laraine T. Zappert)研究超過300名20歲到65歲畢業自史丹福的專業女性,試圖為困擾現代職業婦女的大難題──兼顧家庭與事業,提出解答的藍圖。

書中以實際的個案與思考步驟,幫助讀者重新思考:家庭與事業的兩難、工作與母親的雙重壓力、生育對事業的影響、維繫健康的家庭關係。 《未來的成功》(The Future of Success),2001年Alfred A. Knopf出版 作者羅伯•瑞奇(Robert Reich)是美國前勞工部長,他以對工作環境與生活多年的研究,指出新時代的工作對大眾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衝擊,以及個人與社會想在新的變化下建立所希望的平衡生活,要做什麼選擇。一出版就深獲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