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國芬 | 分類: 全球新趨勢 | 於 2011-12-15 15:01 發布
 
- 台灣老得很晚。相較法、美、日分別在1865、1945、1970年邁入高齡化社會(Ageing Society),台灣直到1993年才到達「高齡化」門檻,比法國晚了100多年,也比日本晚20年以上。
 
 老得晚的好處,是可以借鏡許多「老在前面」國家的經驗。但是,台灣的老化有自己的特性,與其他國家之間最顯著的差異是「老得晚,卻老得快」,所以,在高齡化相關對策的制訂上,台灣面對的挑戰,既應參考國外也應順應自己的特殊思維。
 
 過去60年快速少子化 未來則將迅速老化
 
 行政院政務委員薛承泰指出,「變化速度」是國內少子化與高齡化議題的關鍵。
 
 過去60年來生育率從平均每一位婦女生7個子女,下滑到去年不到1位子女。
 
 
 未來台灣老化之快,也幾乎令人措手不及,目前老人占總人口近11%,
 
 
 20年後將會飆升至25%。
 
 因此,如何在諸多措施當中決定施政順位,以及每個措施推出來的時間,
 
 都要力求精準,才會有效果,也不會浪費有限資源。
 
 他一再強調,台灣人口政策制訂必須把握「看準現象,爭取時間」的原則。
 
 一個國家何時才算開始老化或高齡化?
 
 世界衛生組織(WHO)訂有明確標準
 
 
 當65歲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數比率達到7%,便步入高齡化社會
 
 高齡化社會象徵老人人口在數量與比例上都將逐步增加,
 
 若要成為「高齡社會」(Aged Society)
 
 薛承泰說,學界慣用的標準
 
 「一般以高齡化的兩倍,也就是14%為高齡社會,
 
 
 若是3倍達21%則為超高齡社會。」
 
 一個社會若進入「高齡社會」
 
 
 通常老人人口即開始多過於15歲以下的幼年人口
 
 依照這個標準,法國花了115年才從「高齡化社會」轉變為「高齡社會」
 
 美國的轉變歷程超過60年,日本則只歷時24年
 
 
 是老化速度最快的例子,現在日本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約為23%
 
 
 已是超高齡社會
 
 2011年是台灣跨過高齡化門檻後的第18年
 
 老年人口比率將於2011年底逼近11%
 
 薛承泰引用經建會推估數字指出,
 
 
 台灣大約會在2018年成為高齡社會
 
 如此算來,前後約歷時25年,與日本的老化速度不相上下
 
 至關重要的2.1、1.6、1.3
 
 人口結構變老的兩大主因,一為生育率降低,一為平均壽命延長。
 
 3個描述台灣「總生育率」在60年間變化的數字,
 
 是薛承泰認為最能顯示台灣人口變遷的重要指標。
 
 1950年代初期,台灣每位育齡婦女(15∼49歲)平均生育7個孩子
 
 到了1983年,這個「總生育率」降為2.1人
 
 
 恰好是世代交替所需的生育數。
 
 不過,薛承泰特別強調,
 
 總生育率必需長期處於2.1人,才能維持人口平衡。
 
 當總生育率低於2.1人,
 
 少子化趨於明顯,
 
 
 我國到1998(農曆虎年)降至1.6人以下,
 
 
 即便是2000年龍年,也只有回到1.6人水準,之後
 
 只能用「一蹶不振」來形容
 
 「根據歐盟經驗,在1.6人時需有所作為,才可能扭轉趨勢」
 
 薛承泰說。但遺憾的是,趨勢一路往下
 
 2003年更降至「超低生育水準」的1.3人,
 
 
 「低於1.3人之後生育率若要回升到2.1人,困難度相當高。」
 
 
 
 僅有一次 人力資本的黃金20年談起台灣人口政策錯失的「1.6人」
 
 薛承泰難掩扼腕,「從1.6人到1.3人,台灣當時並沒有為此現象做任何特別的因應」。
 
 而依照薛承泰說法,從2000年開始,
 
 一直到2020年,正是台灣人口進入
 
 「紅利期」(15∼64歲勞動力人口比例達總人口7成)
 
 這個紅利期只有20年,應該好好把握
 
 可以說是台灣的「黃金20年」
 
 也是台灣因應少子化、高齡化、勞動力議題的最好機會,
 
 如今算來,目前只剩下最後的「黃金10年」
 
 
 在這20年當中,低生育率出現並且持續,而
 
 台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1949∼1964年)也將陸續年滿65歲
 
 人口將加速老化;脫離人口紅利階段後,工作年齡人口將會逐步減少
 
 扶養比逐年提昇,對於未來經濟發展將是嚴峻的挑戰
 
 結合多方政策 緊緊把握今明兩年
 
 由於深知此事的嚴重性,所以在2007年總統大選期間,
 
 薛承泰協助擬定的「社福白皮書」就將人口與社福、勞動、教育等作了結合
 
 陸續推出
 
 「青年安心成家」、
 
 「育嬰留職停薪」、
 
 「綜所稅5歲以下子女養育特別扣除額」
 
 等政策就是其中的例子。
 
 勝選後立即「搶時間」推出或修法!薛承泰不斷向社會喊話,
 
 「老年人口的成長速度,未來5年會飆起來!」
 
 為了平衡人口結構,他以「日」為單位搶時間,掌握時機鼓勵國人結婚生育。
 
 其實,就算是如何地努力鼓勵生育,台灣人口負成長一定會來
 
 我們只期待鼓勵生育以減緩人口結構改變的速度
 
 只要能爭取到一點時間,
 
 就能有一番作為!自2008年9月全球金融海嘯來襲
 
 台灣雖然還經歷「八八水災」,卻能在2010年上半年脫離海嘯
 
 全世界少有國家有如此表現。可是在那段時間
 
 年輕人基於經濟不穩定可能影響其收入與就業
 
 婚育自然會受到影響,導致結婚對數與生育數不斷下滑
 
 甚至去年生育量166,886嬰兒,創下歷史新低
 
 雖然如此,有鑑今年是建國100年以及明年的龍年,
 
 是國人生育意願較高的年份,因此,政府選擇民國99年9月9日,
 
 以「愛情久久」號召、鼓勵年輕人成家,
 
 「當天結婚新人的對數,相當過往兩個月的結婚數」,
 
 
 使得去年雖為虎年,其結婚對數高出前年2萬1千對!
 
 
 薛承泰又說,2011年估計全年將會超過18萬個新生兒出生,
 
 
 說不定有突破20萬的機會;2012年龍年也將朝18∼20萬努力。
 
 借鏡民國六十 七十年代經驗 創造出新產業
 
 至於即將退出職場的「戰後嬰兒潮」世代
 
 如何透過延後退休繼續貢獻個人經驗
 
 促進「活躍老化」(Active Aging)?
 
 薛承泰務實地認為,延後退休有職種限制,
 
 如果產業一直維持在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狀態下
 
 畢業年輕人和中高齡勞工之間的競爭性即無法避免;
 
 因此以創造新產業來減少世代間的替代性
 
 
 或許是較延後退休更值得努力的方向。
 
 薛承泰自己就是「戰後嬰兒潮」世代,
 
 他親身經歷民國六十、七十年代,
 
 李國鼎與孫運璿等人為台灣開創資訊科技等相關新產業、
 
 讓當時年輕的「戰後嬰兒潮」世代獲得新的就業與發展機會,
 
 也避開了已就業者的競爭壓力,
 
 是開拓就業市場相當成功的藍海策略。
 
 「台灣過去曾有這樣的經驗,
 
 我認為只要善於運用人力資本,台灣仍具備這樣的潛力」。
 
 薛承泰再度強調減緩人口衝擊變遷速度的重要性
 
 
 政策努力的重點「在於爭取時間。」
2025 10 29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統計假設 (hypothesis)假設檢定 (testing hypothesis)
                      -
                    
2025 10 29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經濟部 iPAS AI應用規劃師初級能力鑑定 人工智慧基礎概論 
(L11) 資料處理與分析概念 統計假設 (hyp...
1 天前
 
 
 
 
 
 
 
 
 
 
 
 
 
 
 發表文章
發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