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1日 星期六

2025 05 3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Transformer 模型是一種基於深度學習的神經網路架構,最初由 Vaswani 等人在 2017 年的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提出。其核心創新在於使用了 「自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這種模型以其強大的序列建模能力而著稱,特別是在自然語言處理(NLP)任務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RNN(遞歸神經網路)和 CNN(卷積神經網路)

 

深入解析Transformer模型:革新深度學習的神經網路架構


AI愛好者  1111人力銀行2024-11-18 21:00:08


Transformer 模型是一種基於深度學習的神經網路架構

最初由 Vaswani 等人在 2017 年的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中提出。

這種模型以其強大的序列建模能力而著稱,

特別是在自然語言處理(NLP)任務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與之前的 RNN(遞歸神經網路)和 CNN(卷積神經網路)架構不同,

Transformer 引入了全新的注意力機制,

使其能更高效地處理長距離依賴問題,並且更適合大規模的並行計算。

在 Transformer 出現之前,RNN(如 LSTM 和 GRU)是處理序列數據的主要方法。

然而,RNN 的結構本質上是序列化的,無法同時處理輸入數據,

導致計算效率較低。

此外,隨著序列長度增加,RNN 在捕捉長距依賴關係時可能會面臨梯度消失或梯度爆炸的問題。而 CNN 雖然具有並行計算能力,但在建模長距離依賴時需要大量的卷積層,導致計算成本高昂。

Transformer 的出現解決了這些問題。

其核心創新在於使用了

自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該機制能夠直接建模序列中任意兩個位置之間的關係,

並且支持高度並行的計算。

Transformer 模型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

編碼器(Encoder)和解碼器(Decoder)。

這兩部分可以分別堆疊多層,用於處理不同類型的任務。

編碼器的主要作用是將輸入序列轉換為一組上下文豐富

的特徵表示。其結構包括以下幾個核心部分:

嵌入層(Embedding Layer)用於將輸入的離散符號(如詞語或字符)轉換為連續的向量表示。

位置編碼(Positional Encoding)則因 Transformer 不具備像 RNN 那樣的順序處理特性,被引入以提供序列中各位置的位置信息,通常採用正弦和餘弦函數來生成位置編碼。

自注意力機制(Self-Attention Mechanism)是 Transformer 的核心。對於每個輸入位置,模型通過計算該位置與序列中所有其他位置的相似度(即注意力分數),來獲得一個加權的輸入表示。

此外,前饋神經網路(Feed-Forward Network, FFN)和殘差連接與層歸一化(Residual Connection and Layer Normalization)進一步穩定訓練過程,增強模型表現力。

解碼器的作用是基於編碼器輸出的特徵表示,生成輸出序列。其結構與編碼器類似,但加入了一些特定的設計:

遮罩機制(Masked Attention)保證解碼時只能訪問當前時間步之前的輸出,以維持因果性;多頭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則分為自注意力和用於整合來自編碼器輸出的跨注意力層。

Transformer 的核心創新是自注意力機制。

其具體過程如下:

對於輸入的每個位置,模型通過線性變換生成三個向量:

查詢向量 、鍵向量 和值向量 。

通過內積計算查詢向量 和鍵向量 的相似性,生成注意力分數,再經 softmax 函數歸一化為權重。

公式為:。

其中, 是鍵向量的維度,作為縮放因子以穩定梯度。

多頭注意力(Multi-Head Attention)進一步捕捉不同的

特徵關係,將多個頭的輸出拼接後經過線性變換。

Transformer 的成功源於其多重優勢。

首先是並行計算能力強,自注意力機制能同時處理整個序列,

而不需要像 RNN 那樣逐步計算,極大提高了訓練效率。

其次是適應長距離依賴,自注意力能直接計算序列中任意兩個位置之間的關聯,

因此能有效建模長距依賴。

此外,Transformer 的靈活性與可擴展性使其能夠適應各種下游任務。

Transformer 在 NLP 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從最初的機器翻譯到後來的文本生成和分類等任務。

著名的基於 Transformer 的模型包括 

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

其採用雙向編碼器來學習上下文信息,

適合於分類和問答等任務;

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專注於生成任務,採用單向解碼器結構,擅長文本生成;

以及 T5(Text-To-Text Transfer Transformer),

統一了 NLP 任務為文本到文本的形式,

進一步提升靈活性。

此外,Vision Transformer(ViT)將 Transformer 應用於計算機視覺領域,

通過將圖像分割成小塊後嵌入模型中處理

Transformer 的未來發展方向包括提高計算效率、減少能耗,

以及探索其他應用領域如生物信息學和強化學習等。

儘管目前面臨著高計算成本和硬體要求的挑戰,

研究人員正在開發更高效的變體(如 Sparse Transformer)

以及新的硬體支持來應對這些問題。

總之,Transformer 作為一種突破性的神經網路架構,

徹底改變了深度學習的格局,

並有望在更多領域中發揮關鍵作用。

2025 05 3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歐盟制訂全球首部全面的AI法律框架《歐盟人工智慧法案》(EU AI Act)評估組織內部不同角色(開發者、部署者、經營階層、銷售、營運操作等角色)對AI素養的需求理解法案保護基本權利的目的。 認識尊重人類自主(Respect for human autonomy)、 預防傷害(Prevention of harm)、 公平(Fairness)、 可解明性(Explicability) 等四大倫理原則的重要性。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 Talent Quality-management System 若想要追求金牌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師範大學 EMBA 找左永安顧問輔導 AI-ESG- PMP- HRD- ICAP- IPAS 人力資源管理 專案管理 品牌管理 策略管理 關鍵就業力 共通核心職能 師資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

 歐盟AI新法下的關鍵要求:AI素養,你跟上了嗎? 

 遠見雜誌 張凱鑫  、黃國寶(KP Huang)2025-05-28

歐盟制訂全球首部全面的AI法律框架《歐盟人工智慧法案》。取自artificialintelligenceact.eu



歐盟制訂全球首部全面的AI法律框架《歐盟人工智慧法案》。取自artificialintelligenceact.eu

在逐步落實的歐盟AI法案中,除了對人工智慧技術及應用的規範,
參與設計、開發、部署的人員,也須具備「人工智慧素養」。
企業該如何理解這看似抽象的概念及門檻?
培養AI素養,又該如何融入企業整體策略?

人工智慧(AI)技術的發展一日千里,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為應對隨之而來的潛在風險並確保AI系統的安全、透明和符合基本人權,

歐盟制訂全球首部全面的AI法律框架《歐盟人工智慧法案》(EU AI Act)。

這部法案不僅對高風險AI系統設定嚴格的規範,更提出一個基礎性的要求:

提升所有相關人員的「人工智慧素養」(AI Literacy)

這項要求看似基礎,實則對AI生態圈的健全發展至關重要。

因應關稅衝擊和分散市場的策略性考量,歐盟市場愈發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

對於出口產品搭載AI功能的臺灣廠商而言,身為供應商,

也必然需要展現合規、具備AI素養的能力。

參與AI開發及部署的人員,也需具備AI素養

AI系統的運作高度倚賴數據,其性能和可靠性與數據品質息息相關。

然而,AI的影響不僅限於技術層面,更可能對健康、安全、基本權利

乃至整個社會帶來潛在風險。

歐盟AI法案採用風險分級方法,

將AI應用分為

不可接受的風險(被禁止)、

高風險(嚴格要求)和

低風險(透明度要求)等類別。

法案強調,要實現可信賴的AI,除技術規範、數據治理、透明度要求等,

參與AI系統整個生命週期(從設計、開發、部署到使用)的「人員」,

都必須對人工智慧具備足夠的理解和能力。

這正是AI素養的核心所在。

歐盟AI法案的目標之一,是確保進入市場和使用的AI系統是安全的,

並尊重基本權利和歐盟價值觀。

為達成這個目標,提升AI價值鏈中所有相關參與者的AI素養,

對於確保法規的適當遵循及其有效執行至關重要。

廣泛實施AI素養措施,並採取適當的後續行動,有助於改善工作條件,

並最終鞏固和創新歐盟值得信賴AI的發展道路。

歐盟AI法案對AI素養的要求

歐盟AI法案第四條(Article 4)明確規定關於AI素養的要求。該條指出:

AI系統的提供者(providers)和部署者(deployers)

應盡最大努力採取措施,以確保代表他們處理AI系統的操作和使用的員工

及其他人員,具備「足夠水準的人工智慧素養」

這項要求需要考慮相關人員的技術知識、經驗、教育和訓練水準,

以及AI系統預期使用的情境,並同時考慮到AI系統將影響的個人或群體

簡而言之,法案要求AI系統的提供者和部署者不能僅僅提供或使用AI

還必須確保實際操作和使用這些系統的人員「懂」AI

這種「懂」不是要求每個人都成為AI專家,

而是要具備與其工作職責和所處理的AI系統風險程度相匹配的知識和理解

何謂「足夠水準的AI素養」?

雖然法案本身並未直接定義「足夠水準」的具體門檻,

但從相關條文分析,可以描繪出AI素養所需涵蓋的核心內容。

這應是一個根據不同角色和AI系統類型進行調整的客製化概念

參考歐盟AI法案相關內容彙整,可見得一個全面的AI素養訓練,應包含以下重要學習點:

● 歐盟AI法案基礎與重要概念

理解法案的目的、範圍、風險分級(特別是高風險系統)以及提供者、部署者等關鍵角色的基本責任。

● AI系統的技術基礎與限制

理解AI系統的基本工作原理、能力、特性和固有限制,包括訓練、驗證和測試等概念,這對於知情地部署和正確使用系統至關重要。

● 風險管理與風險評估

了解AI系統可能帶來的健康、安全和基本權利風險。

理解風險識別、評估和減輕的方法。

對於提供公共服務的公、私部門部署者而言,

尤其需要了解其所使用的AI系統可能會對哪些群體的哪些基本權利

帶來什麼樣的風險,如何進行人為監控,以及風險實現時的應對措施,

「基本權利影響評估(Fundamental Rights Impact Assessment)」

的要求。

● 資料治理與資料品質

理解訓練、驗證和測試數據集對AI系統性能和風險的影響。

認識高品質資料的要求(如相關性、代表性、準確性、完整性)

以及資料偏差對歧視性結果的影響。

解資料保護原則的應用(例如GDPR)。

● 透明度與可解釋性

理解AI系統透明度的必要性。

知道如何解讀系統輸出、理解技術文件和使用說明的內容

(如性能、限制、風險、人類監督措施等)。

了解日誌記錄(logging)的要求與用途。

認識針對特定AI系統的額外透明度要求。

● 通用AI模型(General-Purpose AI Models)

對於處理通用AI模型的人員,需要理解這類模型的定義、模型提供者的文件和資訊提供義務、以及具有系統性風險模型所需達成的額外要求。

● 合規性與負責任的使用實踐

理解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應用法案要求,包括品質管理系統、符合性評估、上市後監控和事件報告。了解如何與供應鏈伙伴、監管機構互動,以及行為準則的作用。

● 基本權利、倫理考量與社會影響

理解法案保護基本權利的目的。

認識尊重人類自主(Respect for human autonomy)、

預防傷害(Prevention of harm)、

公平(Fairness)、

可解明性(Explicability)

等四大倫理原則的重要性。

了解負責任創新  和  值得信賴AI   的  倫理原則  所涉及的七大要求。

  • ● 情境化應用與案例分析
  • 能夠將上述知識應用於特定的AI系統使用情境,分析實際案例,識別潛在風險,並討論如何應用法案要求來減輕風險。

這些學習點應通過模組化設計,

得根據不同人員的角色(提供者、部署者、操作人員等)

和所處理的AI系統類型來調整深度和時數。

東海大學法學院人工智慧法制研究中心經過一年來的準備與規劃,

已經開始對聚焦歐洲市場的產業提供

諸如AI法准入市場合規與風險評估、經營階層及AI管理者培訓模組等服務,

可依企業之需求量身定做培訓、診斷與合規輔導。

AI素養的重要性與推動

AI素養不僅僅是合規的要求,

更是確保AI系統能夠安全、可靠和負責任地部署和使用的基礎。

具備足夠AI素養的人員更能理解AI系統的限制和潛在風險,

知道如何進行有效的人類監督(human oversight),

並在出現問題時能識別異常並採取適當措施。

歐盟認識到推動AI素養的重要性,並將其納入整體治理框架。

歐盟AI辦公室(AI Office)和

歐洲人工智慧委員會(Europea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oard)

將支持推動AI素養工具、提高公眾對AI效益、風險、保障措施、

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和理解。

該委員會和成員國也跟關利益相關者合作,

促進制訂促進AI素養的自願性行為準則。

想進歐盟市場,台灣企業培養AI素養的四大面向

對於台灣AI產業而言,歐盟AI法案的要求具有國際影響力。

特別是對於那些計畫將搭載AI產品或服務出口到歐盟市場的企業,

理解並滿足法案的各項要求至關重要,其中就包括確保員工具備足夠的AI素養。

● 深入了解

仔細研究歐盟AI法案中關於AI素養的要求(Article 4)

以及與其相關的其他條文(如風險管理、透明度、基本權利)。

● 評估需求

評估組織內部不同角色(開發者、部署者、經營階層、銷售、營運操作等角色)對AI素養的需求,考慮其現有知識水準和所處理的AI系統的風險等級。

● 規劃培訓

根據評估結果,規劃和實施有針對性的AI素養培訓計畫,內容應涵蓋法案要求、技術原理、風險意識、倫理考量等核心要素。

● 建立機制

建立持續提升和評估員工AI素養的機制,確保相關人員的知識和技能與AI技術和法規的發展同步。

結論

AI素養是負責任AI發展和應用的基石。

歐盟AI法案將AI素養作為一項法律要求,凸顯其在構建可信賴AI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台灣產業應積極響應這一趨勢,將提升員工的AI素養視為一項戰略性投資,這不僅有助於滿足國際法規要求,更能提升組織駕馭AI的能力,降低風險,並在全球AI競爭中保持優勢。


2025 05 3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AI 應用規劃師能力鑑定 L12 生成式 AI 應用與規 劃 L122 生成式 AI 應 用領域與工具使用 L12201 生成式 AI 應用領域與 常見工具 生成式 AI 工具有哪些?生成式 AI 工具 #1 ChatGPT (OpenAI)生成式 AI 工具 #2 Claude (Anthropic)生成式 AI 工具 #3 Jasper生成式 AI 工具 #4 Midjourney 生成式 AI 工具 #5 DALL-E 3生成式 AI 工具 #6 Synthesia生成式 AI 工具 #7 Gamma 生成式 AI 工具 #8 Grammarly 生成式 AI 工具 #9 GitHub Copilot (OpenAI Codex)生成式 AI 工具 #10 Otter

 AI 應用規劃師能力鑑定 

  L12 生成式 AI 應用與規 劃

L122 生成式 AI 應 用領域與工具使用

     L12201 生成式 AI 應用領域與 常見工具

2025/01/09 巨匠電腦

生成式 AI 工具有哪些?

了解生成式 AI 有哪些種類後,推薦你以下 10 款生成式 AI 工具,涵蓋文字生成、圖像創作、影片製作等多種應用場景,有助於提升工作效率與創作能力。
生成式 AI 工具 #1 ChatGPT (OpenAI)
ChatGPT 是一款基於自然語言處理的 AI 對話工具,專注於生成多樣化文本,提供智慧且高效的對話回應,適用於各種應用場景。
  • 功能:對話生成、文章撰寫、文本回應等
  • 優勢:語言處理精準,適合用於多種交流場景與輔助寫作
  • 適用場景:顧客服務、自動回覆、語言學習、內容創作等
生成式 AI 工具 #2 Claude (Anthropic)
Claude 是 Anthropic 推出的生成式 AI 模型,強調安全性與倫理考量,專注於提供可靠的文本生成功能。
  • 功能:高精度文本生成與語言處理等
  • 優勢:強調安全性與倫理,適合敏感訊息處理
  • 適用場景:商務對話、AI 客服、文本分析等
生成式 AI 工具 #3 Jasper
Jasper 是一款專注於內容創作和行銷文案的 AI 工具,能快速生成精準的行銷內容。
  • 功能:文案生成、行銷內容撰寫等
  • 優勢:支援多樣行銷需求,針對行銷人員特別設計
  • 適用場景:行銷廣告、部落格文章、社群內容創作等
生成式 AI 工具 #4 Midjourney
Midjourney 能生成多種的藝術風格圖像,是視覺創意設計的好幫手。
  • 功能:生成多種藝術風格圖像
  • 優勢:根據指令生成,圖像風格多樣,適合創意需求
  • 適用場景:視覺設計、廣告創意、概念藝術等
生成式 AI 工具 #5 DALL-E 3
DALL-E 3 是由 OpenAI 開發的文字轉圖像模型,能根據文本描述生成高品質圖像,滿足視覺設計需求。
  • 功能:文本到圖像生成,支援精確的畫面創作
  • 優勢:生成的圖像逼真,適合專業級視覺內容製作
  • 適用場景:廣告創意、網站設計、插畫創作等
生成式 AI 工具 #6 Synthesia
Synthesia 是一款 AI 影片生成平台,能快速生成專業影片,節省製作時間。
  • 功能:生成影片、語音轉換與字幕生成等
  • 優勢:支援多種語音和語言,適合無須拍攝的影片製作
  • 適用場景:教育培訓、品牌行銷、產品演示等
生成式 AI 工具 #7 Gamma
Gamma 是一個非常實用且強大的簡報生成工具,讓使用者輕鬆製作專業演示內容。
  • 功能:生成簡報
  • 優勢:基於 AI 的自動排版和設計,非專業人士也可快速上手
  • 適用場景:工作簡報、業務報告、課程演示等
生成式 AI 工具 #8 Grammarly
Grammarly 是一款 AI 驅動的英文語法檢查工具,能自動檢查和改善文本,適合提升寫作品質。
  • 功能:語法檢查、拼寫校正、文本潤色等
  • 優勢:專業英文語法校正和建議,適用各類寫作需求
  • 適用場景:文本檢查、文案撰寫、學術寫作等
生成式 AI 工具 #9 GitHub Copilot (OpenAI Codex)
GitHub Copilot 是一款專為程式開發者設計的 AI 工具,能自動生成程式碼片段,減少重複工作。
  • 功能:程式碼建議與生成
  • 優勢:基於使用者需求生成精準程式碼,提升開發效率
  • 適用場景:軟體開發、程式學習等
生成式 AI 工具 #10 Otter
Otter 是一款語音轉錄工具,能將語音紀錄自動轉換為文本,大幅提高整理會議紀錄的效率。
  • 功能:語音轉錄、文本整理等
  • 優勢:快速準確的語音轉錄,適合繁忙的會議紀錄需求
  • 適用場景:會議記錄、訪談整理、語音識別等



2025年5月30日 星期五

2025 05 3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AI 應用規劃師能力鑑定 L12 生成式 AI 應用與規 劃L122 生成式 AI 應 用領域與工具使用 L12201 生成式 AI 應用領域與 常見工具 生成式 AI 種類 #1 文本生成 AI 生成式 AI 種類 #2 圖像生成 AI 生成式 AI 種類 #3 音訊生成 AI 生成式 AI 種類 #4 影片生成 AI 生成式 AI 種類 #5 程式碼生成 AI

AI 應用規劃師能力鑑定 

  L12 生成式 AI 應用與規 劃

L122 生成式 AI 應 用領域與工具使用

     L12201 生成式 AI 應用領域與 常見工具

2025/01/09 巨匠電腦

 生成式 AI 有哪些種類?AI 應用超廣泛!

你知道生成式 AI 有哪些種類嗎?其實生成式 AI 的應用範疇廣泛且多樣化,
以下是 5 大主要應用領域:

生成式 AI 種類 #1 文本生成 AI
文本生成 AI 可以根據使用者需求,自動生成文章、對話、報告等文字內容,因此被廣泛運用於內容創作和商業應用中。
常見應用包括 ChatGPT 和 Jasper,前者在自動對話生成、寫作輔助上廣受歡迎,後者則在行銷文案撰寫中被大量採用,幫助用戶輕鬆創作高品質的文本內容。

生成式 AI 種類 #2 圖像生成 AI
      圖像生成 AI 能根據文字或圖像樣本創造出新的視覺作品。工具如 Midjourney 和 DALL-E 系列,讓設計師和行銷人員可以根據簡單的描述,快速產出專業的圖像,可應用於藝術設計和廣告創意等需求,大幅提升了視覺創作效率。

生成式 AI 種類 #3 音訊生成 AI
     音訊生成 AI 擅長創作音樂、生成聲音效果,對音樂製作、遊戲音效等領域幫助良多。工具如 Synthesia 和 Google 的 Magenta 專案,使用者不需專業音樂知識即可生成多樣化的音樂風格和聲音效果,為影片配樂、廣播製作和音效設計提供豐富素材。

生成式 AI 種類 #4 影片生成 AI
    影片生成 AI 可依據文字或圖像生成完整的影片,可應用於品牌行銷、產品展示等場景。工具如 Synthesia Video AI 平台,降低了影片製作的門檻,使用者只需提供腳本或文字敘述,即可自動將腳本轉化為專業影片,讓企業和創作者更便捷地創作吸引人的視覺內容。

生成式 AI 種類 #5 程式碼生成 AI
       程式碼生成 AI 能協助自動生成程式碼片段或提供開發建議,適合程式開發和學習。例如,GitHub Copilot 基於 OpenAI Codex 模型,能夠根據開發者的需求自動生成程式碼,並即時提供實用的編碼建議,幫助開發者更高效地完成專案開發工作。

2025 05 3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2025 乙巳年 Dragon Boat Festival 左記歐洲商行 暨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 左永安執行長暨全體員工敬賀 端午安康 創新未來

 

2025 05 3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2025 乙巳年 Dragon Boat Festival 左記歐洲商行 暨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 左永安執行長暨全體員工敬賀 端午安康 創新未來

 

2025 05 31 2025 乙巳年 Dragon Boat Festival 左記歐洲商行 暨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 左永安執行長暨全體員工敬賀 端午安康 創新未來

 



2025 05 30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AI 應用規劃師能力鑑定 L12 生成式 AI 應用與規 劃 L121 No code / Low code 概念 Low-Code (低代碼) No-Code (無代碼) 低代碼 Low-Code 大多是用來開發軟體的一種工具,幾乎不需要 Coding 即可構建應用程式和流程優化。無代碼解決方案的客群通常是非開發人員,而不是 IT 或開發人員。

  Leon June 28, 2022 — 6 minutes read


什麼是低代碼 Low-Code?

低代碼 Low-Code 大多是用來開發軟體的一種工具,幾乎不需要 Coding 即可構建應用程式和流程優化。而這些工具可以使用多種方法來自動化和抽象應用程式來進行開發,例如拖放編輯器、代碼生成、組件組裝以及模型驅動和元數據驅動的開發。

而低代碼軟體通的目標族群通常是專業開發人員、初級開發人員、技術業務,他們使用預構建的模板和其他內置功能可以達到非常高的效率。

什麼是 No-Code 無代碼?

無代碼解決方案的客群通常是非開發人員,而不是 IT 或開發人員。No-Code 使這些工具對非開發人員來說更加容易使用。因為無代碼工具可以讓非這些專業知識背景的人輕易的操作平台,團隊成員可以在不依賴 IT 的情況下建立相關的應用 Low-Code 程式。雖然如此其客製化的程度還是有限的。

但 No-Code 說穿了是一個行銷術語,代表該工具適用於非專業開發人員,從根本上說,其實沒有“無代碼”之類的東西,因為平台總是有寫代碼的地方,只是被隱藏起而已。



低代碼與無代碼的差別




主要服務
Low-Code(低代碼)
開發者
No-Code (無代碼)
商業用戶
主要目標發展速度使用方便
客製化可以使用現有模板
編碼需求低,仍需要無需編碼
平台可在其他平台之間交互移動有時只能鎖定在同一個平台
end to end 開發所有平台都提供端到端的開發某些平台僅提供有限的功能
目的幫助專發人員能夠更快速開發的工具幫助企業用戶提供自助服務的工具
應用程式複雜性可以創建複雜的應用程式可以創建簡單的應用程式
成本效益對於擁有現有開發團隊的公司來說具有成本效益對於 IT 團隊積壓且要求高的公司而言具有成本效益

2025 05 30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政大吳思華教授 講述「創新1.0」及「創新2.0」的科技社會脈絡:彼得・杜拉克1983年著作《創新與創業家的精神》連結商業、科技、知識和我們的三生(生活、生命、生態)「創新3.0」四大要素是 「人文(Humanity)」、「生態(Ecosystem)」、「樞紐(Hub)」和 「星群(Asterism)」,統稱為「人文創新H-EHA模式」。

2022-11-16 黃鈺婷

 2022年11月4日「尋找創新典範3.0」人文創新講座,邀請科管智財所創所所長,

亦為前教育部長及前政大校長講座教授吳思華進行學術探究分享。


吳思華講述「創新1.0」及「創新2.0」的科技社會脈絡:

「創新1.0」起始背景如彼得・杜拉克1983年著作《創新與創業家的精神》

中所提,工業革命與鐵路運輸使科技創新得以推動,也讓企業家的價值得以發揮;

創新其實就是將現有要素重新排列出新東西,也是企業家正在做的事。


      管理學理論的進程帶出「組織」的概念,

企業組織內部如何營造創新氛圍,使研發產出最佳化,開創新產品與新製程?

這些創新與創業的基本精神均被視為組織管理的重要課題。


隨著時間過去,新科技的快速進展帶來「創新2.0」,

此時對於創新的描述來自科技的快速突破,但不可不提美國兩項教育法案:

傅爾布萊特法案與退伍軍人法案的推波助瀾。


傅爾布萊特法案吸引了全世界的菁英赴美深造,而二戰退伍下來的軍人

則獲益於退伍軍人法案可前往全美各大學就讀,此舉使大學獲得大量人才。


吳思華提醒:

當我們回顧「創新2.0」時,科技進步確實扮演重要角色,

但亦不可忽視高等教育對於創新發展的重要性。

此外,政策、法律及社會經濟層面  也是創新的關鍵

創新的成功要素   與   產品設計、智財保護、產業門檻   等息息相關。


  延續此一脈絡,當科技動能不同或社會經濟情勢改變,

創新的典範也會開始轉移。

今日「工業4.0」、區塊鏈與元宇宙等科技快速進步,

帶給個人及組織莫大的心理壓力,我們可說是被科技壓迫著驅趕向前;

也因此,我們除了一昧追求跟上科技發展,更該反思:我們為何要去追逐科技?

這些科技能讓生活更好嗎?從對未來生活美好想望出發的創新,

形塑出「創新3.0」—人文創新典範。

吳思華指出「創新3.0」並非否定資本價值及技術進步,而是以人為本,

重新連結商業、科技、知識和我們的三生(生活、生命、生態)

創建出新的生態系統,成就幸福生活的實踐。

「創新3.0」四大要素是

「人文(Humanity)」、「生態(Ecosystem)」、「樞紐(Hub)」和

「星群(Asterism)」,統稱為「人文創新H-EHA模式」。

吳思華並以日本豐田汽車(TOYOTA)對未來生活想像為例,

車子本身不再是重點,解決人類移動的問題才是重點;

因此,未來的創新將不是以科技器物為出發,而是觀照人本,

從人的角度出發。

     此外,車子的能量來源與移動路徑四周的建物互相配合影響,亦形成了生態,

雖汽車小廠可能無法像豐田汽車了解整個生態故事,

但有了對未來生活的想像,小廠亦可找到自己在生態系統中的定位。

      「星群」的概念也是吳思華從多年教育工作經驗中所啟發,

如同教育學生,不是第一名才有價值,應讓每個學生發揮出他的光芒,

所有的光芒集合起來才能讓生態系發光發熱,

彰顯在生態系中每個小個體其獨特的生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