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360度人才評鑑制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360度人才評鑑制度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7月23日 星期三

2014 2015 左永安顧問 國家品質獎 安永經營管理商學院 EMBA 台灣百大講師之首 職能基準 職能認證課程 人力資源主管 共通核心職能 TTQS 人力資源 創業百萬小學堂 台灣大學 和君 品牌 創新研發中心 品質 卓越經營模式 360度回饋是一種「多元來源回饋」(multiple-source feedback)技術 Tornow(1993) 1強化主管的覺察能力 2多源績效評鑑3作為組織接班人計畫(succession plan)選任人員之用 4自評與他評的一致性


    績效評估的方法若依評估者來區分,

  大致上可分為




傳統的評估方式指的是上司(直屬主管)評估,

通常只有單一的評估者,即自上而下的直屬主管評估。

由於所獲得的評估資訊來源可能有限,

較為容易因個人主觀因素產生評估有所

偏誤

或是

忽略績效評估之發展性目的

致使評估的結果較難取信於人,

無法發揮評估應有的功能性。

360度回饋是一種「多元來源回饋


其針對特定個人,

包含受評者自己在內多位評量者來進行評鑑。

參與評鑑的相關人員

必須對受評者的  工作表現   擁有相當程度的觀察機會

以及對受評者的充分瞭解

這是一種結合






對其績效作多元之評鑑,

以求得更為客觀的結果表現。

    Tornow(1993)認為360多源回饋具有以下數項功能,

分述如下:

  1強化主管的覺察能力

    360度回饋的主要功能之一,

在於透過他評者的回饋來強化自評者

對自己優、缺點的察能力,

以指引自評者生涯規畫的方向,據以擬定發展計畫。

  2多源績效評鑑

    有別於傳統績效評鑑的方式,

360度回饋提供更多的評鑑來源,

來輔助僅侷限於上司評鑑的績效評鑑方式,

使績效評鑑結果更為客觀。

根據調查發現,

企業普遍認為360度回饋較傳統績效評鑑

更能真正反映受評者工作的績效。


 3作為組織接班人計畫(succession plan)選任人員之用

由於360度回饋是系統化的收集資料,

因此可作為繼承計畫中預測之用。

若使用360度回饋收集資料作為繼承計畫之用,

評鑑者必須由未來接班人選的決策人員來擔任。

    4自評與他評的一致性

    自評與他評一致性係指他人綜合評量結果

(平均值)與自我評量之間的差異程度。

360回饋系統中,

他人則可能是上司、直接部屬、同事甚至是外部顧客等。

研究發現,同時接受上司及部屬回饋的主管,

相較於只接受上司或部屬回饋的主管而言,

其對績效考核的過程較具有正面的感受,

並且較相信評量結果的正確性,

也較願意相信評量的結果

可以幫助自己改善工作績效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2013 2014 左永安顧問 安永經營管理商學院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TTQS 組織賦權 當優秀員工變沈默、變平凡,組織力量一定日漸削減,做主管的與其怨嘆為何手下都無可用之兵,實該檢討帶兵之法,就算再優秀的猛將,都無法長期作戰,需要有休養生息的喘氣時間,如果抱著能榨就榨的心態,再優秀的人日久都會變成平凡人。

職場新鮮事/能者多勞的迷思
阿珍是個對工作充滿企圖心的單親媽媽,在行銷領域工作超過20年,經驗豐富加上滿是創新的腦袋,原本在工作領域游刃有餘,但就因為太能幹了,老闆不斷交給她新的任務,理由是「這事情只有妳會,別人做不來」,在有能力的人操到死,沒有能力的人反而可以正常上下班的情況下,最近她開始思考是不是該改變工作態度。

沒有積極提升全體成員的能力,卻不斷地壓榨有能力的員工,是一種職場上的病態,也是主管便宜行事的不當領導。

不管任務的大小和簡單與否,都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完成,如果以為這不過是有能力員工的順手之勞,長久下來,有能力的員工一定一肚子悶氣,一旦有機會,跳槽離開是遲早的事。

能力是不斷地學習才能養成,因此有能力的員工通常都很努力,付出通常多於組織的要求,這樣的員工實在是公司的寶貝,但就因為太認真太敬業,不太會對主管過分的要求說不,於是默默吞下很多別人做不來或不願做的事情。

對於這樣的人才,主管實在要尊重並愛惜,而不是因為此人刻苦耐勞,就藉此不斷壓榨。

對於那些能力不好,也就是沒有努力精進能力者,卻持另一種較為寬容的管理方式。

在如此不平等的對待下,有能力的員工心裡一定不舒服,這時不是跟著同流合污擺爛,

就是跟不公不義的環境說再見。

阿珍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她現在已經學會開會不要說太多,當老闆要大家提創新案時,

她就跟大家一樣都默不作聲,因為她知道只要一提新計畫,那新計畫就「理所當然」要她去執行。

當優秀員工變沈默、變平凡,組織力量一定日漸削減,做主管的與其怨嘆為何手下都無可用之兵,實該檢討帶兵之法,就算再優秀的猛將,都無法長期作戰,需要有休養生息的喘氣時間,如果抱著能榨就榨的心態,再優秀的人日久都會變成平凡人。

【2013/12/15 經濟日報】

2012年7月22日 星期日

2012 左永安顧問 安永經營管理商學院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TTQS 中華專業認證學會、台灣企劃塾 青年活動企劃師(CCAPP)學分班活動企劃所涉及之:創意、文案、資訊、組織、領導、溝通、行銷、財務、執行控管、知識資源管理…等能力將全面提昇,有助於學習、良好人際關係佈建、未來職場工作之推展。

青年活動企劃師(CCAPP)學分班





企劃力養成是菁英在校學習、離校前“最後一哩能力”準備工程。

職場上沒企劃能力,等於沒競爭力,但目前學校沒能教。青年培育企劃力最好的實作管道就是「活動企劃」。青年透過內外活動的實際籌辦參與,不僅豐富擴展大學生涯與見識,藉由活動萃鍊養成的企劃、執行能力,更是未來在職場上得以發揮貢獻的重要能力憑藉。會企劃籌辦活動,不僅是經驗,更可成為一項職業、工作或事業能力。

由中華專業認證學會、台灣企劃塾共力推動,以專業化、體系化、證照化方式導入,全力協助青年提昇活動企劃力,透過(活動)企劃力的培育,構築青年在校內活動、社會服務、未來就業等企劃實踐能力的平台。學員經嚴謹的學分班培訓,企劃力必然產生跳躍式提昇。取得第一階段學分班結訓證書者,即有資格報考證照能力檢定。擁有此證照,代表具獨立籌辦相關領域活動的專業企劃整合執行能力。廣大活動產業組織,或任何透過活動進行國內、外行銷的組織(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媒體、人際間的活動行銷…),亟需此項專業人才,本認證項目是國內首創專為有心成為「企劃菁英」量身打造的熱門總合競爭力護照。
藉由體系化、專業化企劃訓練、引導,結合符合職場(活動企劃)需求的公信職能認證機制,結訓學員至少將獲得以下培訓效益:
個人綜合競爭力全面提昇
活動企劃所涉及之:創意、文案、資訊、組織、領導、溝通、行銷、財務、執行控管、知識資源管理…等能力將全面提昇,有助於學習、良好人際關係佈建、未來職場工作之推展。
成為同儕中真正活動企劃高手、菁英
能掌握活動企劃要領,可以輕鬆參與、品評、協助或指導同儕企劃推動各型活動。
有能力跨出校園參與、提供更多社區、社會「實務工作」服務
憑藉活動企劃力的增進,更有能力跨越校內「學生活動」,參與籌辦社區、社會活動,實際投入「社會貢獻」,累積更多更佳機會、資歷與資源。
取得報考「青年活動企劃師」證照資格,取得競職領先地位
職場用人組織都樂於進用在校具社團(系學會)、社會服務等實際參與經驗者。惟證照時代來臨,讓有社團經歷者(全國同期有廿七萬名青年參與社團),不只具“社團經驗”,更是“能力證明”,成為少數拔尖菁英。本證照讓青年「社團活動經驗」轉化具備與未來職場就業需求能切近、接軌的「企劃職能」,為目前全國惟一且最具公信之機制。
 

1.能專業「企劃構思」(想):能企劃構思符合活動目(標)的,具特色、可行、有效益 的活動方案

2.能專業「企劃撰作」(寫):能撰寫、製作具說服力的活動企劃書

3.能專業「企劃簡報」(說):能進行活動提案、有效說服,取得活動所需相關資源

4.能專業「執行控管」(行):能控管活動執行,確保活動目標、預期效益的達成

5.能專業「知識管理」(知):能系統化整理、累積、傳承活動經驗,資源維護管理

6.能取得「青年活動企劃師(CCAPP)職能證照」(能):藉本證照培訓體系的引導,

  活動企劃力獲得顯著提昇,不僅取得結業證書,參與認證檢定更能獲得高及格率

2011年3月11日 星期五

2011 左永安顧問 職涯諮商規劃 EAPs TTQS 共通核心職能 想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不要指望只是默默努力,別人就會主動發現 學會經營組織內的人際關係,做好自我形象管理。

2011 左永安顧問 職涯諮商規劃 EAPs TTQS 共通核心職能 想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不要指望只是默默努力,別人就會主動發現 學會經營組織內的人際關係,做好自我形象管理。

你常常覺得自己工作認真,但升遷嘉獎時卻總是被忽略嗎?

Power!:面對權力叢林,你要會耍善良心機

作者傑夫瑞‧菲佛(JeffreyPfeffer)指出,

想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不要指望只是默默努力,別人就會主動發現

因為如果你總是低調行事,當然不會有人注意到你,更何況是賞識你的能力與潛力了


菲佛強調,

讓有決定權的人知道你表現有多好」是左右一個人升遷的關鍵

     這不是逢迎拍馬,而是學會經營組織內的人際關係,做好自我形象管理

     想要擺脫「存在感薄弱」的窘境,他有以下4點建議:

1.替自己創造「曝光效應」:

主管之所以常常沒看見員工的努力,並不是他們心存偏見

而是往往光自己的工作都忙不完了,無暇顧及所有細節。

所以絕對不可以假設上司對你完成了什麼事都瞭若指掌,

要讓上司知道你做了什麼,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告訴他們,


用數字或證據明白地陳述自己所達成的績效。

2.由你來定義績效評量標準:

一件工作的表現,可以有各種面向的解讀,

例如你為產品大做廣告,可能因此提升了產品市占率,

卻也造成毛利率的下降。

因此,想要強化別人對你的良好印象,

你可以不斷強調自己表現出色的那一面,並防堵對你不利的那一面。


3.永遠要記得老闆重視什麼:

你認為重要的事,老闆不見得認為重要。

想要知道老闆在意的到底是什麼,與其「自以為」,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定期去問問」,

看看他們認為哪部分的工作最重要,


以及他們覺得你應該做些什麼。

而在問過之後,務必要遵照他們的話行事。

4.善用奉承策略:

菲佛指出,

大家都會希望獲得別人的正面反應,避免負面反應

因此別讓自己成為會讓上司感到不安、或覺得難以相處的人。

如果上司犯了錯,最好由別人指出來,

就算你真的要點出某些錯誤或問題,

也千萬不要攻擊上司的自我認知或能力,

可以適時地將重點轉往外部環境或整體情勢,以維持上司的自尊心。(瞎)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2010 關鍵人才培訓 360度人才評鑑制度(101)統一超商、.乾杯燒肉、.DHL

2010 關鍵人才培訓 360度人才評鑑制度(101)統一超商、.乾杯燒肉、.DHL


3大奇招,打造黃金戰將


儘管服務業已佔台灣GDP超過7成,但中階主管人才嚴重缺乏,成了企業最大難題。

服務業3大標竿企業:

1.統一超商、

2.乾杯燒肉、

3.DHL,

試圖打破困局,以創新手法,加速培養接班部隊。

文/史書華 圖/黃建賓  2010年3月 Cheers雜誌

「發展服務業,關鍵就在人才,」

2009年底,台灣商業研究院董事長司徒達賢在

「商業服務業人才培育創新模式成果與展望」晚會上,不斷強調這句話。

當服務業佔台灣GDP超過7成、薪資水準卻一直無法提升時,如何成為另一個經濟引擎?

從來沒有一個時間點像現在這樣,企業對找尋戰將如此心急。

司徒達賢觀察,過去服務業多為單一功能師徒制,但隨企業擴充,

基層人才逐漸向管理職晉升時,「卻沒有人教他;就算有人想教,也不知道怎麼教。」

如何找戰將、養戰將?

零售龍頭統一超商、個性化服務的乾杯燒肉以及跨國物流業者DHL,不約而同用新法、出奇招,希望更快養成關鍵幹部。


統一超商 360度評核 建立跨業人才庫

「您好,歡迎加入xxx的360度評核。」過去一年,在統一超商的工作者,電子信箱很可能突然會收到這樣一封神祕信件,邀請加入同事的績效評核。

這是外商企業常見的「360度人才評鑑制度」,但統一超商去年才正式導入,背後全為了「人才庫」的運作。這項新措施,目標在快速建立集團內「部長級」和「課長級」主管接班部隊,也是未來經營階層的候選人。

一直以來,統一超集團從不用空降部隊,所有經營人才皆從內部培訓做起。

如此龐大的組織,為什麼此時才開始建立所謂「人才庫」制度?



統一超商副總經理賴南貝解釋,過去統一超的人才策略,

是「用一個小企業來思考一家大企業」,假如要開300家店,就計畫招聘300名店長。

但現在,集團下已有43個關係企業,橫跨小型零售、餐飲、物流資訊等多業種,

這種經營模式在國內外都難得一見。

「現在必須思考集團未來的經營策略後,估計需要多少經營人才,先儲備好。」

賴南貝強調,面對集團內25,000名員工,

應該讓優秀人才成為自由球

  以前只做統一超商功能別的流動,現在是在產業別之間自由流動,」

選人才不再只為單一業態。

不過,各子公司都有鮮明的企業文化,人才庫要如何跨公司、跨業態的運用?

總經理徐重仁對挑選人才有一獨特觀點,他強調,人的智慧差距不大,

該看的是人才特質,有沒有熱忱、還有能不能做到「不計較」。

「我們評選的共通點就看他的管理能力,」賴南貝說。

目前被選進人才庫的候選人,並不代表晉升速度比別人快,升遷還是要看事業體的擴張。

當事業單位提出用人需求後,人資單位會從人才庫中找出合適的3~4位候選人,接下來,候選人必須在高階主管成立的「人才審議委員會」前進行5分鐘簡報,

「候選人進來(簡報)時,我們只強調一點:你可能被選為某個主管,你準備怎麼做?」

賴南貝指出。

人才庫能否順利運作,當中最大的挑戰,
 
倒不是各事業負責人願不願意讓手下員工自由流動,
 
反而是:「公司有心培養員工,如何說服他接受異動和挑戰?」
 
站在第一線執行人才庫計劃、人力資源部部長曲鴻昌指出。


看起來新的「選秀制度」還需要時間發酵,並且觀察實際效應。

但這套人才推進新制,象徵的其實是這家老店的人才大革命,意義匪淺。


乾杯燒肉 七年級教七年級 學會撰寫服務腳本

離晚上8點還有10分鐘,乾杯燒肉店服務人員開始在店內敲鑼打鼓、沿桌介紹各桌客人。

「鄭先生今天來慶祝離職,大家一起來祝福他.....」一說完,全場客人不管認不認識他,全借出手掌、拍手祝福。在店員呼喊下,更整齊畫一地拿起手中的玻璃杯倒數「10、9、8.....」,一起「乾杯」。

這是乾杯燒肉的招牌活動「8點乾杯」,很多人前往用餐,就是衝著它來。

乍看之下,以為這是現場服務人員每天固定的即興演出,但台面下,卻有套參考「腳本」。

被視為內部聖經的工作手冊上明白寫下:

「8點乾杯活動,得把客人用餐目的,

   從離職、失戀、生日、結婚做分類,再決定發表先後順序,可『一悲一喜』做穿插。」

制定這本手冊的推手,是一年多前才從乾杯店長轉任營業課課長的張展浩,

不過1981年次的他,首要任務是幫乾杯把「個性化服務know-how」說清楚。


乾杯燒肉目前正在上演的,是一場「七年級教七年級(甚至已出現八年級)」的服務課程。背後全源於「缺人才」的催促聲。

1999年,由台日混血的平出莊司創辦第一家乾杯燒肉開始

乾杯已在台灣餐飲市場中佔有獨特利基:平均每年開出一家新店,至今發展出3種不同風格的店型,2009年既有店營業額成長25%,2010年4月還預計在新加坡開出海外第一家分店。

面對市場茁壯,平出莊司卻用他帶日文腔調的中文說出成長難題:

「我們現在很缺店長,我們成功的關鍵可是在人啊!」

「過去一個店長養成需要3~4年,現在希望能縮短到2~3年,」

張展浩說,要縮短戰將養成時間,他要做的,就是把所有乾杯人帶回課堂上重新“cook”。

以前,乾杯員工人數少,正職人員的訓練和升遷,除了靠基本工作站(收銀、內外場等)輪調,就看各店店長的能力和經驗傳承,人才養成全仰賴「店長」一人。

但現在面對快速成長,除了已跨店鋪建立人才統一評核標準、每半年考核一次;

甚至,公司也系統性開出牛肉、清酒、啤酒知識、話術講座等課程。

「很多人今天來上課最想解答的疑惑是:怎麼跟客人互動?」

2009年6月第一次召開的話術講座,就由人稱阿展的老乾杯店長主講,

一上課立刻開門見山。「客人飲料沒了就問、盤子空了就收,」台下學員回答。

「這是60分服務,100分是什麼?」現場突然開始安靜下來,

「要能預約他下次再來消費,」阿展解釋。

「很多人謹守服務規矩,只是有元氣的打招呼、介紹8點乾杯活動,

    但你有沒有聆聽客人需要什麼?」阿展又問。

課程中,這一來一往的問答,讓學員開始思考過去忽略的問題。

「我們採用引導式教學,講師發問,讓這些店長、副店長自己去思考,」

張展浩強調,「當我們希望店長能學會帶人帶心時,更必須透過這種方式。」

在乾杯工作手冊的首頁上,清楚寫下5大乾杯精神,其中一點,就是簡單的「思考」兩字。


「乾杯是什麼?其實就是員工的舞台,」平出莊司說。

       讓台上演員學會「自導自演」,正是乾杯目前加速擴張經營的辦法。



DHL砸重金 加碼訓練軟性技能

「哪一家物流公司不是把貨物從A地運到B地?」

      來自香港、DHL全球貨運物流台灣總經理莫兆輝用生澀的國語問,「要有差別,

       就在『人』、在『服務』身上。」

2009年排名全球物流公司第2大的DHL,競爭力構築的重心,在重新打造員工的服務基因

花重金、培養員工的「軟性技能」(soft skill)。


以台灣地區來說,目前每年軟性技能的教育訓練,已超過DHL整體教育經費一半以上。

「要弄清楚客戶的上下游是誰、產業前景是什麼,只要『花時間』去念就好;

但soft skill是連上課都不見得會有用的,」莫兆輝指出。

就連暌違3年、2009年在台灣將再次啟動的儲備幹部制(DHL Management Trainee),

也特別強調軟性能力的訓練:包括

1.時間管理、

2.溝通技巧、

3.簡報技能等,無一不再三加強。


每個課程長度約3天到一星期,這當中除了

1.教你怎麼做簡報、

2.報告時怎麼走動,

3.最後還要能站出來去代表公司,在客人面前實際進行工作檢討(business review)。

「除了訓練,更給他們機會站出來實際運用,」人力資源部經理駱書玉補充。

不只是儲備幹部訓練加碼練習軟性技能,

2009年DHL重新推出的「潛力人才培養(Emergent Leadership Program, ELP)」

計劃裡,更擴大學習情境。

2009年,台灣地區特別選了兩位員工到新加坡和其餘亞太員工一起接受ELP訓練課程。

台灣員工和來自印度、泰國等其他國家員工混編成一組,分享各地管理案例外,還要針對大會指定題目進行討論,最後一天,必須在DHL董事會前發表簡報。「討論中,soft skill就被訓練出來了,」莫兆輝說。

整個個案討論過程中,不僅學會跨文化討論,最後要邏輯性地架構內容,完整表達想法,爭取董事會成員注意,「過程如同在做客戶服務,」莫兆輝強調,「物流業需要的軟性技能,就是能跨領域思考、還要有建設性的質疑。」

特別是面對大中華物流業的崛起,莫兆輝更提醒:不要小看台灣在物流業中的角色。

「當全球都有台灣出產的產品,你能不能給顧客最好的運輸建議?」

莫兆輝指出,如果說台灣生意人已繞著全球跑,DHL要積極培養「服務大將」,讓他們跟著台商跑。

司徒達賢(台灣商業研究院董事長)要建立中階主管的「個案討論力」

目前台灣服務業需要的人才不是基層人才,而是中階的核心幹部、管理人才。

以餐飲業為例,

1.桌子怎麼安排?

2.走道多寬?

3.怎麼塑造氣氛?

4.說一道菜時,對第1次來吃、和2個月後再來吃第2次的客人要有不同的方法,

5.萬一碰上老饕,店員還要「陪客人說」。

但說菜的內容,店員得先看稿子練習。

1.誰去「撰稿」?

2.怎麼把稿子內容和餐廳特色連結?

3.怎麼教店員去說?

都要靠中階管理人才,不是大老闆。

台灣太缺這類人才了,因為完全沒有訓練。台灣有老闆級的策略討論,但沒有中間這個階層的個案累積。

過去,台灣有很多服務業是創業家打下江山,這些創業家本身很能幹,也因為創業規模不大,一個人能處理問題就生存下來、處理不來就關門。

但當走向連鎖化、精緻化、國際化時,新興的經營模式出現,消費者也變得愈來愈挑剔,很多事不再落在老闆直接管轄的範圍內,這時需要的不是「接班人」,而是一批「接班團隊」。

目前商研院就是幫企業內部建立「內部培訓」制度,

讓每個經理、主管都會寫個案、教個案。

什麼是「個案討論力」?

就是給核心幹部一個決策情境,學習分析資料做決策、在小組中做溝通、在學校教授的指導下想得更深,等於學習去聽、去講、做整合、做決策。

「個案討論」並不是把個別企業或經理人的經驗寫進去,而是像解數學題,練習思考解題。

「寫個案」本來就是管理階層的訓練,要把決策的來龍去脈寫清楚。

如果寫不清楚,不是程度差、就是當時並非理性決策。

如果企業這關不建立起來,最終一定會面臨瓶頸,無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