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人口統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人口統計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8月23日 星期六

2025 08 23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台北人「83.40歲」最長壽!2024年國人平均壽命曝光 台東最低 連3年上升 113年國人平均壽命80.77歲

 

台北人「83.40歲」最長壽!2024年國人平均壽命曝光 台東最低

王千豪 的故事 中時新聞網 2025 08 23 
內政部今(23日)公布「113年簡易生命表」
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77歲,其中男性77.42歲、女性84.30歲。
工商時報 陳碧芬2025年8月23日 週六 下午4:02
(內政部提供)

內政部今(23日)公布「113年簡易生命表」,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77歲,其中男性77.42歲、女性84.30歲;

若與聯合國公布2024年全球平均壽命比較,我國男、女性平均壽命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6.7歲及8.3歲。此外,若以縣市觀察,以台北市83.40歲最高、台東縣75.97歲最低。

內政部指出,雖然人口持續老化,但因COVID-19疫情及糖尿病死亡人數較上年減少,

故去年國人死亡人數為20萬1313人,較2023年減少3889人,

其中65歲以上死亡人數15萬2593人,占全國75.80%,較2023年減少3151人。

另外,去年粗死亡率為8.60‰,較2023年減少0.19個千分點;

標準化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410.27人,較上年下降4.49%。

因上述緣由,去年國人平均壽命較2023年增加0.54歲,

其中男性增加0.48歲、女性增加0.56歲。

以直轄市而言,去年國人平均壽命呈現自北而南遞減的情形,

以台北市83.40歲最高,其餘依序為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

男、女性平均壽命亦均以台北市最高。

以各縣市平均壽命而言,去年以新竹市81.52歲最高,台東縣75.97歲最低。

普遍來說,西部地區的標準化死亡率較東部地區低、平均壽命相對較高。

內政部表示,各國都非常重視生命表編算,國民平均壽命是衡量國家基本健康評估、

整體社會經濟福祉及國家競爭力評比的重要統計指標。

內政部每年編算生命表,提供政府有關人口政策、人力規劃、

衛生保健等參考及學術研究之用。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2025 08 09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數為四五八萬人,占總人口十九.六四%,正式邁向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超高齡社會」。國發會推估最快在二○三○年, 台灣總人口將會開始低於二三○○萬人。

 


2025/08/09 05:30〔記者李文馨/台北報導 自由時報〕


     內政部2025 08 08 公布最新戶口統計資料,截至2025年七月底,

人口總數為二三三三萬七九三六人,計算自然增加與社會增加後,

總人口較六月減少八八○五人,人口連續十九個月負成長。

     此外,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數為四五八萬人,

占總人口十九.六四%,

正式邁向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超高齡社會」。

人口連19個月負成長 出生率又降

      另據國發會人口推估查詢系統最新資料顯示,

台灣總人口數在二○一九年達到最高峰、二三六○萬人,

隔年起逐年下降,直到二○二三年因新冠疫情趨緩、移動人口回流,

使總人口數小幅回升,不過,國發會推估最快在二○三○年,

台灣總人口將會開始低於二三○○萬人。

     在新生兒部分,2025年七月出生數為八九三九人,約每五分鐘出生一個嬰兒,年粗出生率為千分之四.五一較去年同期少了一四八五人,也比六月減少廿九人。

     死亡數部分,七月人口死亡數為一萬六八四六人,平均約每二.六分鐘死亡一人,折合年粗死亡率為千分之八.五○,較去年同期減少一八五六人,比六月增加二九二人。

    整體而言,2025年前七月新生兒六萬四三一四人,相比去年七萬四二九八人,減少九九八四人。統計顯示,2025年一到五月出生數逐月下探,分別為九四九五人、一萬四○七人、九三八八人、八六八四人、八四三三人,六月以八九六八人止住跌勢,七月再小幅下滑到八九三九人。

     在社會增加部分,七月遷入為七萬四一○人,較六月減少一萬八九八三人;遷出為七萬一三○八人,較六月減少一萬三三八三人,淨遷入人口數為負八九八人;

    自然增加部分,七月為負七九○七人。以遷入人數減遷出人數得出的「人口社會增加」計算,七月為負八九八人。

65歲以上銀髮族 已達485萬餘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廿%稱為「超高齡社會」

截至七月底,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數為四五八萬三六七八人,占十九.六四%,已經正式邁向 。

高雄市從2025年2月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全市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20.29%。(高雄市衛生局提供)


2022年11月26日 星期六

2022 11 27 左永安顧問 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 人力資源高階主管 台師大 EMBA 商學院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 TTQS ICAP 共通核心職能 關鍵就業能力課程老師 PMP 專案管理 數位轉型 HR的轉型策略 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 累計1至10月,死亡人數已比出生多出5.7萬人 大數字/人口結構「生不如死」 差距擴大 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內政部日前公布最新人口統計,2022 年前十月僅有11.4萬名新生兒,年減約7.02%。

 

大數字/人口結構「生不如死」 差距擴大

 
臺灣人口於2022年10月底的官方統計數字為23,212,056人

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內政部日前公布最新人口統計,2022年前十月僅有11.4萬名新生兒,年減約7.02%。





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內政部日前公布最新人口統計,今年前十月僅有11.4萬名新生兒,年減約7.02%;前十月死亡約17.1萬人,年增18.6%,累計1至10月,死亡人數已比出生多出5.7萬人,「生死差距」明顯擴大,台大國發所教授薛承泰分析,最大主因除了生育率下降、人口老化之外,還有這兩年的疫情因素所致。

內政部統計,自2020年開始,台灣的人口結構正式進入「生不如死」階段,2020年出生人數較死亡人數短少7,907人,2021年出生人數比死亡人數減少2萬9,912人,甚至到了今年前十月,差距更是擴大至5.7萬人,從上述數據來看,台灣不願生育的狀況愈來愈嚴峻。


薛承泰表示,「生死差距」近年日愈擴大,除了因為生育率一直下滑外,再來就是台灣人口結構持續改變中,當老化人口愈來愈多時,死亡人數也會增加,畢竟人老死亡都是自然現象。事實上,若單看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台灣的死亡率並未突然大量增加,而是當老年人口基數變大時,死亡人數就會擴大。


另外,薛承泰也說,再來就是這幾年受到疫情影響,老年死亡數也有增加,雖然不見得因染疫而過世的全都是老年人口,不過從數據上可以看到,在沒有疫情時,老年人口死亡率都約落在72%左右,不過近兩年的死亡率增加至75%,由此可見受到疫情這個因素干擾還是有的。


另外,結婚對數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接下來一年內的出生情形,2022年10月結婚對數合計共1萬對新人結婚,年減11.4%,顯示出不僅生育率下降,結婚率也下滑狀況。


在社會增加方面,今年前十月遷入人口約87.7萬人,遷出98.3萬人,維持「入不敷出」,彌補不了出生人數銳減的缺口。


台灣自2020年人口自然成長「死亡交叉」後,已連續兩年「生不如死」,且差距逐漸擴大。


雖然政府極力的力挽狂瀾,不斷加碼計出生育補貼措施,像是今年8月上路的生育津貼首胎發5,000元補貼、第二胎6,000元、第三胎7,000元;各種學齡前後幼兒的就學補貼;以及公共托育專業人員薪資的提升等各項政策措施,但似乎效果難以立即顯現。


       根據國發會通過最新人口推估報告,與前次報告相比,我國生育率持續下降,老化程度增加,預估2025年後,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20%,「人口紅利」將於2028年消失,也就是工作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將低於三分之二,扶養壓力沉重。


      其中15至64歲青壯年人口也將從2015年的高峰1,737萬人不斷下滑,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則是會在2050年到達高峰,來到766萬人,這兩大族群的人口數也將會逐步靠近,2070年的差距將會縮短至百萬人以內。


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2020 03 24 左永安顧問 新北市新聞局從局長、副局長到科長清一色都是女性主管,女性職員占比高達7成 區塊鍊 AI大數據工業4.0 哈佛個案 精準訓練 職能基準 職能導向課程 酒類商業同業公會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集團 台北左府(無極)鳳清道德宮 中華網紅協會 台大 台師大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專案管理 TTQS ICAP PMP WINE 社團法人中華中小企業經營輔導專家協會 近年以來愈來愈多女性擔任企業高階經理人或負責人,促進女性經濟實力快速崛起,不但扭轉過去長期以來傳統刻板印象,甚至已成為協助台灣社會安定的磐石,可以說是戰後台灣社會最寧靜的革命。



●圖為新北市新聞局從局長、副局長到科長清一色都是女性主管,女性職員占比高達7成。
圖/工商時報本報資料照片
今年春節以來,台灣社會將核心聚焦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及其不斷延燒對台灣經濟可能造成影響,卻也忽略最近國內、外數項與台灣女性表現相關的資料統計;其中,特別肯定台灣女性存在價值及其對社會經濟帶來的貢獻。
長期以來台灣社會仍存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男性責無旁貸肩負維持家庭生計「經濟」重擔。不過,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加上現代女性逐漸重視追求經濟獨立之自主,使得近年以來在支持女性進入職場就業,或是更進一步從事新創事業觀念上,已突破過去頗為僵固之思維,愈來愈多女性擔任企業高階經理人或負責人。
依據2019年9月主計總處公布2018年國內家庭「經濟戶長」資料顯示,以男性為經濟戶長家庭共計611萬戶、占整體戶數的70.7%,以女性為經濟戶長家庭達到253萬戶、占整體戶數的29.3%。
若以2008年資料加以比較,
性經濟戶長563萬戶、女性經濟戶長190萬戶,前者增加48萬戶、成長8.5%,後者則是增加63萬戶、成長33.2%,顯示近10年來女性經濟戶長增加戶數或成長幅度皆是超越男性。
此外,再從2018年國內家庭年均所得加以觀察,在不同家庭年均所得組別經濟戶長性別中,雖男性年均所得超越女性,但在各個所得組別中,高階所得女性經濟戶長比重明顯增加;其中,
年均所得從200萬元至229萬元家庭之中,女性擔任經濟戶長占比達到21%,年均所得350萬元以上家庭之中,女性擔任經濟戶長超過 3萬多戶,比較十年之前大幅成長。
其實從2019年經濟部中小企業白皮書中可以發現,台灣女性企業主家數占比高達36.4%,比較10年之前成長三成,亦即在10位企業主中,4位屬於「女頭家」。再者,若以行政院2020年台灣女性企業主產業類別圖像加以觀察,女性負責人以住宿及餐飲業為多數,占比46.6%;教育服務業、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則是分居第2名及第3名,顯示女性負責人在這些領域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與男性的比例相當。
近年以來愈來愈多女性擔任企業高階經理人或負責人,促進女性經濟實力快速崛起,不但扭轉過去長期以來傳統刻板印象,甚至已成為協助台灣社會安定的磐石,可以說是戰後台灣社會最寧靜的革命。但是,女性在進入職場就業或從事新創事業過程中,除了經常因家庭因素,而難以兼顧工作同時投入之外,政府既有資源對女性就業或創業的支持仍存在著部分不足之處,無形之中已成為限制女性發揮潛力之門檻。
按照勞動部勞動統計,2018年台灣女性勞參率已上升到51.1%,與主要先進國家的女性勞參率,例如:美國的57.1%、德國的55.9%、南韓的52.9%、日本的52.5%、新加坡的60.2%,其女性勞參率皆是在50%至60%左右加以比較,明顯屬於偏低。
雖台灣女性在25歲到34歲勞參率超過85%,較美、日、韓同年齡層的女性勞參率偏高;但卻又因結婚、生產、育兒及負擔照顧家人等因素,而造成勞參率隨著年齡增加急劇下降。
因此,在積極鼓勵女性進入職場就業或參與新創事業之同時,個人認為必須從性別平等及發展的角度切入,亦即構築女性工作及家庭兼顧更和睦的職場,以及提供托幼及托老皆得更完備之空間,以形塑女性友善的就業及創業環境,是政府無法忽略之政策方向。
至於配合措施方面,在就業環境上必須落實就業平等與生涯保障,減少女性在就業歧視、薪資福利、職場發展及退休給付等層面向所存在之性別差異;
此外,在創事環境上則是針對女性創業需求,提供女性創業諮詢服務、中小企業信保基金提供女性一定比例創業信用保證融資、中小企業育成中心配合女性創業類別進行專業輔導、開設電子商務研習協助女性網路行銷等層面投入更多政府輔導資源,藉此充分發揮女性所存在的潛在實力,進而活絡台灣社會經濟。

2020年3月12日 星期四

2020 0313 左永安顧問 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資料,2019年日本勞動人口總數為6,751萬人。其中,典型雇用(正職)者為3,497萬人;而非典型雇用(派遣、打工)者為2,190萬人。非典型雇用者在過去20年間,從勞動人口的24%,上升至38.5%。日本打工族最希望工作的企業,前5名變成Seria(百元商品店)、大創(百元商品店)、永旺(AEON)、無印良品、優衣褲(UNIQLO)。日本星巴克、Dean & Deluca、麥當勞、東京迪士尼樂園、Soup Stock Tokyo。





 



文/李世暉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Gettyimages

2019年5月1日,日本正式告別平成時代,步入令和元年。對日本來說,此一年號改變帶來的心理衝擊,不亞於西方步入千禧年的時期。而在此年號區隔的2019年,日本國內許多新制度的施行,也被視為一種未來趨勢的轉捩點。例如:自2019年4月1日起,日本的消費稅從8%調升至10%;但在10月1日施行的「減輕稅率制度」中,外食店選擇外帶之際,則適用於8%的稅率。這項政策上的轉變,被認為是推動日本外帶飲食風潮(例如:珍珠奶茶)的助力之一。同樣自4月1日起,日本落實勞動改革方案,規定企業員工每月加班時數不得超過45小時,每年加班時數不得超過360小時。這項政策的實行,被認為是日本企業經營轉變的起點。

外籍勞動者入駐服務業
新年號所帶來的未來期待,不僅發生在政策層面,也發生在日本的職場層面。日本在令和時期的企業經營與職場工作環境,出現了兩個重大變化。第一個重大變化,是外籍勞動者的增加。過去在日本工作的外籍勞動者,主要是以重勞動的製造業、建築業為主,但進入令和時期之後,外籍勞動者開始大量出現在日本的服務業中。

外籍勞動者的增加趨勢,也呈現在日本知名連續劇「無法結婚的男人」(阿部寬主演)之中。2006年播映第一季的時候,男主角每天購物的便利超商店員,是年輕的日本女性。到了2019年播映第二季的時候,便利超商店員變成了東南亞籍的外國人。

第二個重大變化,是打工族的增加。根據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資料,2019年日本勞動人口總數為6,751萬人。其中,典型雇用(正職)者為3,497萬人;而非典型雇用(派遣、打工)者為2,190萬人。非典型雇用者在過去20年間,從勞動人口的24%,上升至38.5%。其中,在派遣員工總數並無太大變化的情況下,增加的非典型雇用絕大多數為打工族。

針對日本非典型雇用,特別是打工族快速增加的趨勢,研究者多把原因歸咎於人事成本的考量、淡季與旺季人力配置的彈性化,以及確保即時戰力等企業方面的因素,較少從勞動者的角度去思考此一議題。事實上,根據日本勞動厚生省的調查資料顯示,在所有非典型雇用的員工中,只有約1/4(約520萬人)想轉為正職。換言之,許多日本人不再認為正職工作是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標準,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才是生活價值的所在。

這種以自己的偏好來選擇職種、企業的工作態度,直接反映在日本打工族憧憬的企業排名。
2018年9月,日本企業經營諮詢公司「Tsunaken」針對日本打工族做了企業品牌的調查。當年日本打工族最希望工作的企業前5名,分別是日本星巴克、Dean & Deluca、麥當勞、東京迪士尼樂園、Soup Stock Tokyo。若以企業種類來看,而在前10名之中,有6家飲食相關企業,2家主題樂園,2家零售企業。

這樣的排名,顯示出日本打工族重視的海外氛圍的、時尚流行的職場環境。

打工族變心百元商店

2019年,也就是令和元年的調查,則出現了完全不同的趨勢。日本打工族最希望工作的企業,前5名變成Seria(百元商品店)、大創(百元商品店)、永旺(AEON)、無印良品、優衣褲(UNIQLO)。

以企業種類來看,在前10名之中,飲食相關企業只剩2家,主題樂園依舊維持2家(東京迪士尼樂園、日本環球影城)。零售企業不僅激增至6家,且占據了前5名。

這項趨勢的改變,反映了今年日本就業市場與企業經營的幾項課題。首先是「打工恐怖分子」的出現。從2018年開始,少數日本打工族為了取得社群網站的點閱數,將惡搞店內商品的影片上傳至網路,引起各界側目。

例如:連鎖中華料理店的員工,在廚房以瓦斯爐點菸的影片;連鎖牛丼店的員工將飲料用的冰塊丟至地板上、將湯勺放至股間的影片;連鎖壽司店的員工將過期丟至垃圾桶的魚肉,重新調理上桌的影片。

在主流媒體的大幅報導下,這些連鎖餐飲店家的商譽受到重大衝擊。為了挽回商譽,受害的企業除了解雇員工、提起訴訟之外,也積極強化旗下企業的員工訓練。而其他的飲食相關企業,也擔心這樣的「打工恐怖分子」出現在自己的店裡,也在預防的心理下,提昇員工訓練的強度。

在要求大幅增加但時薪並未增長的情況下,日本打工族逐漸對餐飲連鎖店的職場環境感到不滿。特別是部分重視食品衛生的餐飲店,會在員工的髮型、耳環、指甲等穿著打扮上提出嚴厲規範,讓這些原本厭惡正職工作氛圍的打工族,轉向那些要求工作氛圍較為自由的零售企業。

其次是海外餐飲連鎖店品牌力的下降。過去以來,星巴克、麥當勞等海外餐飲連鎖店,一直在日本國內維持時尚的、流行的品牌形象,也連帶地推升日本打工族在這些連鎖店的工作意願。

日本星巴克,更是經常蟬聯打工族最想工作的企業第1名。

然而,令和元年的調查中,日本星巴克從去年的第1名,一口氣下降至第18名,下降幅度令人吃驚。

星巴克拚變潮吸客吸員工

在「Tsunaken」的調查報告中發現,日本打工族對日本星巴克印象轉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星巴克店內的工作環境與氛圍。在工作環境上,星巴克的店內裝潢,在競爭激烈的咖啡市場中,逐漸顯得平凡。原本吸引打工族的「時尚感」,正在慢慢消失。

在工作氛圍上,因為攜家帶眷型客人的增加,使得原本以服務白領上班族為主的咖啡店,變得與在家庭餐廳工作沒什麼兩樣。


另一方面,Seria、大創等百元店在打工族企業品牌調查中,排名大幅躍升的理由有下述2點。第一,可以在第一時間獲得新商品的知識。百元店的商品更新速度很快,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商品的推出。這些商品能夠為生活帶來哪些便利?改善生活中的哪些不便?這些新知識,不僅可豐富個人的居家生活,也能成為提昇自己交友網絡的有趣話題。

第二,可以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在百元店工作獲得的成就感主要有二,一是當自己向客人推薦的商品獲得客人的稱讚時,會有相當的成就感。二是當自己被交付商品排列的責任,而自己規劃的商品陳列對營收有幫助時,會有相當的成就感。

值得注意的是,令和元年日本打工族企業選擇的轉變,除了反映出新世代日本年輕人重視職場氛圍、重視個人滿足感的工作心態之外,也牽動了日本企業經營管理的作為。這是因為,日本的企業大多奉行下列的經營法則:「要讓顧客喜歡企業(商品)之前,先要讓自己的員工喜歡自己的企業(商品)」。當職場環境與工作氛圍不再吸引打工族時,就是企業(商品)的危機。因此,打工族對於企業品牌的認知,確實可成為零售或外食連鎖企業改善經營體質的一項重要資訊。

今年2月28日,位於日本東京中目黑的「星巴克臻選®東京烘焙工坊」,以五星級旗艦店的規模正式開幕。這項提昇日本星巴克品牌形象的經營策略,在開幕初期確實吸引許多嘗鮮的顧客前往消費。至於能否讓日本的打工族重新認定星巴克的品牌力,則依舊有待觀察。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教授)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2020 02 26 左永安顧問 2020年一月我國人口有2360萬4265人2019年底更僅有17萬名新生兒國發會更預警:台灣人口可能永遠無法達到2400萬人區塊鍊 AI大數據工業4.0 哈佛個案 精準訓練 職能基準 職能導向課程 酒類商業同業公會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集團 台北左府(無極)鳳清道德宮 中華網紅協會 台大 台師大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專案管理 TTQS ICAP PMP WINE 社團法人中華中小企業經營輔導專家協會 我國人口從2008年突破2300萬人後,12年來僅增加60萬餘人,成長緩慢。國發會推估,2020年出生人數17.8萬人、死亡人數18.1萬人,死亡人數將首度超越出生人數,自然增加率從此由正轉負。


2020 02 26 【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我國人口從2008年突破2300萬人後,12年來僅增加60萬餘人,

成長緩慢。國發會推估,2020年出生人數17.8萬人、

死亡人數18.1萬人,死亡人數將首度超越出生人數,

自然增加率從此由正轉負。

國發會更預警:台灣人口可能永遠無法達到2400萬人,

少子化、老化危機嚴重!

2006年全國新生兒26萬人,但2009年跌破20萬人;

2010年適逢虎年,新生兒更低至16萬人,

2012年龍年新生兒人數回升到22萬人;

近年幾乎都只在20萬人上下,2019年底更僅有17萬名新生兒。

內政部分析,若照此出生率估算,10年後、2030年,全國新生兒將

僅剩12萬人,2038年剩9萬人,2062年跌破6萬人、只剩下5萬8千多

名新生兒。

台灣少子化嚴重,10年後新生兒料將剩12萬人(左圖),估2065年每1.2個年輕人扶養1個老人。資料照片
社會老化比日本快 估1.2青年養1老人
更駭人的是,國發會人口推估報告指出,

台灣在2026年因65歲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0%,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目前日本的老年人口比率高達28.4%,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但「日本歷經7、80年才邁入超高齡社會,我國卻只花了短短

3、40年,老化速度驚人。」

國發會預估,在高齡化、少子化趨勢下,2065年全國人口將下滑到

1880萬人,高齡人口比率超過4成。

2015年是每5.9名年輕人扶養1名老人,到了2025年將是

每3.4名年輕人扶養1名老人;2065年則是每1.2名年輕人扶養1名老人。

行政院前政務委員、台大社會學教授薛承泰認為,年輕世代的薪資

無法存錢買房,以致不敢結婚生子,衝擊生育率,2003年平均生育率

為1.3(平均每個婦女生1.3個孩子),就被聯合國列入低生育率

國家之列,即使政府不斷鼓勵生育,人口減少趨勢仍未能逆轉。
民眾:低薪壓力大「連結婚都沒意願」

薛承泰建議,歐洲諸國祭出

加碼補助育兒津貼、普設公托、友善職場托育環境等措施,

挽救生育率,但當生育率下降到一定程度,這些政策就幾乎

都沒有效果,面對這情況,政府仍應力求維持生育率,不讓其

繼續下探。薛說,要不要結婚生子,對個人來說是「選擇」,

對社會來說卻可能是「危機」,提升對家庭向心力的重視度,

才是挽救生育率的根本之道。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坦言,少子化、高齡化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但台灣人口必須維持在2千萬人以上,才能保有競爭力。

政府正評估如何透過醫學科技協助,解決工作壓力大導致不孕

的狀況,

希望2030年台灣總生育率提升至1.4,

「這是一個極富挑戰的目標,但不得不做。」


結婚逾3年、31歲的王姓公務員坦言,現在房價、物價高,

政府的育兒政策也沒太大幫助,「賺的薪水如果不能好好生養子女,

不如不生。」28歲未婚的蔡小姐直言,「低薪又工作壓力大,

連結婚都沒有意願,生孩子就不必了!」
2020-02-26 17:55:47
〔記者陳鈺馥/台北報導 自由時報〕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內政部人口統計最新顯示,我國2020年1月死亡人數達1萬4673人,大於出生人數1萬2510人,人口再度出現負成長現象。對此,有國內學者示警表示,台灣恐提前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內政部戶政司回應指出,不能只憑一個月的數據,就推定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
內政部統計,2020年一月我國人口有2360萬4265人,其中出生人數為1萬2510人,相較去年12月出生人數16萬916人,新生兒人數一口氣大跌4萬多名;死亡人數方面,2020年一月有1萬4673人、粗死亡率7.34‰,死亡人數遠多於出生人數。
據了解,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2019年上半年度,死亡人數與出生人數曾出現死亡交叉,在2月至6月期間出現人口負成長情況,7月後才恢復出生人數多於死亡人數。但2020年1月再度浮現警訊,因少子化問題嚴峻,有國內學者示警「人口負成長」時代恐提前到來。
國發會日前則推估,台灣社會在5年後,2025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占全體人口20%,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國家競爭力將隨著人口負成長和人口老化逐漸下滑。
針對台灣是否已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內政部戶政司長張琬宜受訪表示,人口成長包含自然增加、社會增加,例如移民等就是社會增加,不能僅用2020年1月的死亡人數多於出生人數來斷定進入人口負成長時代,須有更長期的數據研究分析。
張琬宜指出,出生人口數量與結婚、生育等皆有相關性,因台灣人口持續老化中,還有少子化問題,所以2020年一月數據呈現死亡人數大於出生人數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