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國傳統文化層面、修煉層面都舒展著千年精粹。
走訪茶鄉 農人採茶忙
踏青尋茶,沿著蜿蜒的山路盤旋而上走訪茶鄉,嘉義高山茶園依傍著層疊山巒,長年山嵐雲霧繚繞、空氣清新,好天氣之時,陽光雲影交錯,團團白雲翻滾於群峰之間,綿延彎曲的山坡上,滿山遍野的茶樹叢碧綠耀眼,高山茶在這充滿挑戰的土地上孕育茁壯,淬煉出令人回味無窮的茶香。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漫步茶園,巧遇農人忙著採茶,頭戴斗笠,手腳纏著布、彎著腰,背著茶籃將一心兩葉的茶菁放入藍中,揮灑著汗水透著匠心,茶人辛勞身影在翠綠的茶樹間移動,伴著藍天、白雲映襯下,此情此景彷如一幅山水畫境。
品茶是一種優雅、閒適的藝術享受。每個人喜好不同,只要喜歡喝的茶就是好茶!有人天天喝茶,卻不知如何分辨茶葉好壞?採茶農人表示,好茶可以從茶葉嫩度、外觀形狀、色澤、整碎度和純凈度來判斷。
「乾看外形,溼看葉底」,就是指茶葉的嫩度,這是決定品質的基本要素。各類茶都有不一樣的外形,如炒青條形、珠茶圓形、龍井扁形、紅碎茶顆粒形等,而茶葉色澤、嫩度都與加工技術有密切關係,光看外形和斷碎程度,就可以判定茶品好壞。
論起茶葉的凈度,主要看是否混入茶梗、茶末,或是製作過程中混有木片、泥沙等雜物,凈度高的茶則是不摻混任何雜物。此外,通過乾香也可以鑑別茶質好壞,每種茶都有特定的香氣,但須留意,無論哪種茶都不能出現異味。
回韻,是對茶湯入口的禮讚。試泡時,茶葉完整則為手採茶,若茶底充分舒展、葉緣明顯,則表示茶菁品質高,而好的茶底就算泡過很多次,聞起來仍會有一股清香。
道法自然 融入飲茶文化
道家與品茗似乎有獨特的因緣。道家強調尊生、貴生、忘坐、無己,注重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融入飲茶文化之中,「茶」與「道」的結合,體現了東方傳統文化精神特點。
古籍《神農本草》中記載了茶的起源,「神農嚐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神農氏有一個水晶肚,可以看到吃下肚子裡食物的反應,神農為了幫助人類,就利用自己的水晶肚嘗遍百草。祂發現,茶入胃之後,會檢查洗滌腸胃裡的毒素,於是稱這種綠葉為「查」,後來人們改為「茶」,也因此確認茶葉具有解毒功效。
唐代詩人盧仝有一首《七碗歌》:「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章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詩中道盡了飲茶的妙處。
「茶聖」陸羽,研究茶因而撰寫了一部《茶經》,總結出一套種茶、採茶、煮茶、品茶的方法,賦予了茶藝深刻的文化內涵,並從中陶冶性情,放下煩惱、執著,靜下心神,學習入虛靜境之理。
喝茶講究天人合一,「人間有仙品,茶為草木珍。」那麼茶壺和水源的作用也不容忽視。《茶經》記載,飲茶擇水以山泉為最佳,江水次之,井水則陪末座。
中國四大名著《紅樓夢》第41回中,對「泡茶之水」描繪得非常精采。話說櫳翠庵主人妙玉用梅花上的雪水為林黛玉沏茶,但黛玉不識貨,誤以為是舊年的雨水,這讓妙玉心生不悅,於是指責黛玉是個俗人。後來黛玉才明白,原來妙玉烹茶的梅花雪水貯藏於青瓷罐中埋入地下已經五年,留待夏天時取用,清醇珍貴。
然而賈寶玉想多喝一些妙玉沏的茶,卻被她諷刺,「聞一杯為品,二杯是解渴蠢物」,品茗應該如飲醇酒般一點一滴細細品味,才能有「茶香自舌端生」的感受。由此可窺出,《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對飲茶的品味境界甚高。
沏香茗 茶水火器缺一不可
有句話說,「水為茶之母,壺是茶之父」要沏一壺好香茗,須得茶、水、火、器四物相配,缺一不可。除了要有好茶葉、山泉水之外,茶具則講究陶土、瓷器最好,玻璃茶具次之,有助於提高茶葉的色、香、味。
「茶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透過飲茶以茶學禮、修身養性,手執一杯香茗,輕啜一口清茶,細細品味人生甘甜苦澀,都隨著清醇淡雅的茶韻,拂去千般疲憊,沁入萬般溫香。@*
責任編輯: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