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立峰
2021 年,世界除了更被軟體吞噬之外,還出現了另一個
新局面——G2。
世界上主要的經濟體常會形成國際組織,共同協調跨國經濟合作,像我們都聽過的 G20、G11、G7 等等,這些組織的成員基本上就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的國家。然而現今的世界局勢,更像是 G2:由兩個世界強權主導。
是哪兩個強權呢?
以下這張表格列出了世界前二十大企業,以他們來自的國家標上顏色,會發現總共只有兩種:藍色是美國,紅色是中國。
數位大航海時代:台灣的機會在哪裡?
台灣要發展創新科技,首先會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市場。
台灣的人口總數約兩千四百萬人,如果放在歐洲,其實已經是個不小的國家了,但若以我們周邊的國家來看,東亞沒有幾個國家人口比我們還要少。
人口少會帶來什麼後果呢?給大家一個基本數字:
一個創新的服務或概念,在最初期只會有市場中大約 3%、最多 5% 的人敢嘗試。今天台灣只有兩千萬人口,任何一間台灣的新創公司要開展服務,推算下來,就只有其中的 3%,也就是大約六十萬人敢使用這項服務。
六十萬這個數字,事實上無法讓一間科技公司正確地評估自己到底有沒有機會成功。台灣很多新創公司,在創業前兩年的業績成長非常快,但馬上就會遇到成長天花板,業績很難再往上。在這個時候,他們往往會認為是自己沒做好,卻不知道其實市場太小才是真正的原因。
你可能會問,市場這麼小的台灣也有過經濟奇蹟啊,台積電、鴻海、聯發科還是很成功的大企業啊,為什麼它們沒有被影響?
因為不管是台積電、鴻海或聯發科,都是代工製造業,他們跟市場之間還隔著一層。
這些公司只需要確保蘋果電腦跟它們下單,接著,蘋果電腦就會負責去賣到世界兩百個國家。
代工製造業的確曾是很適合台灣發展的產業——專注在研發高科技生產技術,再透過別人銷貨到全世界。
但現在是網路產業的時代。網路科技業是個數人頭的產業,它必須接近市場。在這個時代,台灣產業也需要數位轉型,而人口基數就成了轉型的硬傷。
那麼,台灣該如何克服人口基數的劣勢?關鍵是同樣的兩個字:市場。在地理上看台灣是一個封閉的島,這個島上的人口只有兩千多萬,是一個很小的市場。但如果你把海也看成市場呢?
台灣身處於世界最大市場之一的中心,即使不計中國,我們周邊的國家加總起來有多少人口呢?答案是八億。
往北,
日本有一億多人口、南北韓加起來接近一億;
往南,
越南也接近一億、
菲律賓是一億。光是這幾個國家,加總起來就有四億,
再遠一點還有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總共八億人口,
幾乎等於美國跟歐盟兩大市場加總的人口數量,
這麼大的市場就在我們旁邊,但我們沒有想過要去服務
它們,沒有想過自己是在世界最好的地方。
台灣曾經有全世界最龐大的遠洋漁船船隊,台灣人原來是一個海洋民族,在發展製造業之後,我們就把台灣島當成工廠了,我們的服務業只看得到陸地上的市場。我們忘了有個市場,是海洋。
用網路出海,在台灣做世界的事
後疫情時代的 2021,人們依然沒有辦法自由地跨國移動、旅行。但回到最一開始所說:這是一個軟體吞噬世界的時代。透過網路的力量,我們就能夠出海,身在台灣做世界的事,把我們的市場從海島變海洋。
台灣的公司要怎麼做才能出海?身為一個台灣人,又該怎麼讓自己有能力用網路出海?
此時此刻,台灣有許多新創公司已經慢慢走出去了。比如說 Appier 這家公司,它只有接近五百個員工,其中一半以上分佈在海外的十五個國家,它從台灣航向世界;也有公司像 iKala,做網路社群服務,現在進到了東南亞。
台灣還有很多大家可能不熟悉,但在世界上表現驚人的 App,例如做智慧美妝鏡的 Perfect 玩美移動,總共有八億多次的下載量,最近還跟 Morgan Stanley 募到五千萬美金;還有一間做 Remote Browser 的公司叫 Puffin,有 1.4 億人下載,是 Virtural Browser 世界排名第一;或像是做相機濾鏡的 PicCollage,也是全球下載次數接近上億。
作者/賴若函Cheers雜誌第236期 2021-09-30
讀完,你可以學到什麼:
- 成為GDP人才三大關鍵:國際觀、多元化、積極。
- 簡立峰提及,所有人才,不管在哪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叫學習力。
- 未來10年,數位能力會變成基礎能力,能夠差異化的程度不大。但是,學習能力強的人,永遠是少數。
過去教育造成的問題是,教出的人會解題、被動學習能力超強,可以坐在課堂聽課8小時。但離開了學校後,什麼都不會,因為不會主動學習。
不會主動學習,就不會找題目,這樣你很難差異化。台灣過去以製造業環境為主,需要高紀律,這個我們很擅長。但是如今倒過來,進入一個開放性競爭的環境時,產品是需要被定義的,這就完全不一樣了。
在App(應用程式)的時代裡、手機的時代裡、網路時代裡,我們都缺席了。台灣的創造性高度不足,造成人才會執行,但不會創造題目。
究竟,我們需要發展什麼樣的領袖型人才?
只要連上網路,你可以在全世界任何角落工作。當然,前提是你具備語言能力、協作能力,根本來說,叫做遠距工作能力。
未來10年,數位能力會變成基礎能力,能夠差異化的程度不大。但是,學習能力強的人,永遠是少數。能離開(舒適圈)的人,也一樣是少數。
新創必備,學習力比聰明更重要
在我看來,所有人才,不管在哪個時代,最重要的能力叫學習力。一旦你有學習力,不管世界發生什麼事,都可以適應。
它比聰明更重要,因為當中還包含態度、積極、認真在裡面。這也是我在新創圈看到成功創業家的特質。
學習能力之外呢?當台灣跟日本的孩子都有學習力,彼此的機會差在哪裡?
會差在另外一項能力──移動力,也就是Mobility。我用移動力來取代國際化這個字。移動力的重要性在於,不要被實體空間框住。你要能夠擁有跳脫舒適圈的Mindset(思維),培養實體出海的移動力。
最終全世界需要的,是像導演李安這樣的人才。李安很不簡單,在思維上,他一直在適應、取全世界最中庸的位置。
他不會迎合好萊塢、也不會只接受中國、或永遠只講台灣好。他的市場和觀眾在全世界,所以我說最好的人才,就是李安這種人才。
另外,我曾經談到台灣未來最需要GDP型的人才:必須具備國際觀(Global View)、多元化(Diversity)、積極度(Proactive)。
成為GDP人才:國際觀、多元化、積極
人才要有國際觀,因為台灣是個海島,如果不出海,我們就沒有未來。如何容納多元文化,跟不同國籍的工作者一起共事,將是台灣人的一大挑戰。
至於所謂的共事,不僅止於語言上的溝通,還包括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文化的包容與理解。
所以如果國際觀是目標,方法就是創造多元化和具有積極度。
但要如何創造D:多元化(Diversity)?
一個方法是透過網路往外連結;另一個方法就是出海去,或者讓外國人來到台灣。例如,台灣的大學國際學生最好提高到5%以上,創造他們跟台灣學生一起激盪的機會。
當你身邊有很多國際學生時,就必須學會用英文溝通;反過來,如果只有很少的國際生,他們被台灣學生包圍,就會說國語,結果不容易產生巨大的文化碰撞。
要如何讓國際白領人才願意來台灣公司?你必須具備國際觀、溝通力、同理心等等,才能領導他們。未來,這個趨勢會愈來愈明顯:「以台灣為根據地,放眼全球市場」。
最後一個則是P:積極度(Proactive),人才的積極主動性。
台灣目前仍倚靠鮭魚返鄉世代所創造的經濟奇蹟,因此危機感不足,容易忘記我們是具冒險性格的海洋民族。
我常鼓勵大家「把台灣轉90度」,你會發現世界上人口最多,最高成長的地方,都在台灣旁邊,端看你敢不敢把船開出去,甚至是和日本等周邊國家組成聯合艦隊,這樣,台灣人才才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