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台灣近20年來的產業發展之路,不難發現大環境的變遷直接或間接造成了
只可惜成功的例子少而失敗的多,甚至經常落得只能走回代工的老路。
來作品牌,未能知人善任,其一敗也;
這些都是代工轉型品牌之所以鎩羽而歸的原因。
一般坊間對「品牌」的迷思與誤解也屢見不鮮,當我們討論品牌時,
品牌是一種名號、一種形象、一種承諾,因此只要對客戶端產生意義的就可以稱為品牌,
就連製造業也不例外,只不過是互動對話的對象不同罷了。
過去的製造代工是to B,傳遞的是偏理性的技術語言;
一旦轉型作品牌之後,面對的則是to C的市場,必須強化感性的美學體驗,
並將之延伸到每一個與消費者溝通的接觸點,才能真正打動客戶的心。
這些面向牽動著每個部門的人才,也影響到整個企業的營運模式。
在過去也許能全賴其產生競爭力,但長久以來卻導致企業無法創新,
面對現今國際市場的挑戰更是早已不敷需求。
以品牌導向的策略布局而言,應該摒除太過重視成本的「價格」考量,
回到以引領人的夢想為「價值」的依歸,才不會在市場競逐的過程中一再被淘汰或取代。
品牌是長久累積經營的結果,加上現在的消費者已經具有非常敏銳的判斷力,
因此對品牌的印象也並非一時半刻之間就可以強力扭轉。
也將品牌對外傳遞形象和價值收斂出一致性,
成為個性鮮明的一種符號、一種標籤,也才有可能在商品過度氾濫的全球市場中,
真正找到讓消費者產生死忠認同的意義和價值。
(作者是奇想創造執行長)
【2014/01/06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