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8日 星期六

2014 2015 左永安顧問 安永經營管理商學院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TTQS 創業百萬小學堂 台灣大學 和君 品牌 創新研發中心 品質 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對着陸家嘴董事長楊小明 因為近期很多人在討論上海為何沒有BAT(百度、阿里、騰訊),上海為何出不了大型民企。深圳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技術、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文化創意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6845億元「兩大中心」就是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航運中心,而把港深一帶建設為「五大中心」——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深圳模式」與「上海模式」

2014-01-14 06:04:00 来源: 香港成报
核心提示:身處上海,見證了這個城市的快速發展。今天為何寫這篇文章,是希望上海可以發展得更好,可以有更多的優質民企以及創業創新環境。因為近期很多人在討論上海為何沒有BAT(百度、阿里、騰訊),上海為何出不了大型民企。此文通過與深圳的一個簡單對比來初步分析這一原因。當然,城市各有千秋,並非是要比較孰優孰劣,而是希望能博採眾長。
  身處上海,見證了這個城市的快速發展。今天為何寫這篇文章,是希望上海可以發展得更好,可以有更多的優質民企以及創業創新環境。因為近期很多人在討論上海為何沒有BAT(百度、阿里、騰訊),上海為何出不了大型民企。此文通過與深圳的一個簡單對比來初步分析這一原因。當然,城市各有千秋,並非是要比較孰優孰劣,而是希望能博採眾長。
  前天,和一位地產商聊天。他說想明白了一件事,做資源的事情找國企、做市場的事情找民企。一想這話靠譜,國企做不好市場,民企得不到資源。
  這讓我想起了兩座城市,深圳與上海,我雖身在上海,卻十分嚮往深圳。
  聽說上海一些官員很羨慕深圳,我想這是合乎情理的。
前幾年在浦東發展、蘇州模式順風順水之時,南方的深圳一位名叫「我為伊狂」的網友,在強國網上拋出一篇《深圳,你被誰拋棄》中,指出曾經的第一個特區,風頭逐漸被替代,文章引起軒然大波,時任深圳市長,亦是後來起起落落的大才子于幼軍,與其見面,並評價這是一次平等、坦誠、民主的對話。
在深圳發展與于幼軍的政史上落下濃墨一筆,為人稱頌。
  「我為伊狂」從深圳的五大企業招商銀行、平安保險、中興通訊、華為科技以及沃爾瑪的「遷都」上海傳聞說起,進而廣泛而深入談到深圳的人才引進、投資環境、行政效率、國有企業改革以及文化氛圍等諸多方面問題,試圖回答「深圳被誰拋棄」。
  時過境遷,回頭看這篇文章,所描述的彼時場景不得令人啼笑皆非。這麼多想遷移上海的巨頭公司,上海一家都沒留住。不僅是深圳「擬遷來」的沒留住,當時馬雲想把阿里巴巴遷往上海,最後上海還是沒留住,若干年後,在馬雲的光環下,杭州變成了一個電子商務之都。
  若干年後,尤其以上海為主的長三角在高喊轉型升級之時,感覺南方的深圳,似乎在轉型這個節奏上,比上海快了很大一步。
  誰留在上海了?
  有一次參加上海兩會一場會議,時任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對着陸家嘴董事長楊小明說,你們步子完全可以邁得更大點,怎麼就看不到以前浦東開放的那股闖勁兒,是不是現在甚麼都有了,反而縮手縮腳了呢?
  浦東的發展,是舉國政策與資源堆砌的成果,自然也吸引了跨國巨頭的投資,這與深圳的起家差不離,但若干年後,深圳完成了轉型。
  此時此刻的深圳,華為在全球叱咤風雲、騰訊在移動互聯網不可一世、全球最大的住宅企業萬科,招行、平安這樣的市場化金融巨頭可圈可點。這些經過市場充分競爭的全球企業巨頭已經在各自領域做到的極致,卻依舊年輕。
  回望上海灘,找出一家在專屬領域做到全球翹楚的民企確實不多,有的多是國企、外企的影子,這是大上海願意且有興趣吸納的。
  彼時,深圳羨慕上海有寶鋼、上汽、中芯、振華、華虹、上海電氣、上海石化、中商飛機、上藥、百聯、光明、錦江、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太平洋保險、盛大、攜程、分眾、復星,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他們以上海作為他們的根據地,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拓展着他們的產業。而上海此番,卻在為龐大的國資改革而煞費苦心。
  找找深圳的經濟數據,一些轉型的成果已經體現。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信息技術、互聯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文化創意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6845億元,增長17.1%,增速是GDP增速的1.5倍。
  此外,繼深圳市PCT國際專利申請實現「九連冠」之後,今年前三季度,深圳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了22.7%,占全國總量的49.4%。
國內專利申請量增長11.7%。截至2012年底,深圳市PCT國際專利申請8024件,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一,占全國申請總量19926件的40.3%。
  某年,深圳經濟一季度可憐的3.75的GDP增長率,深圳已然低於全國均速達50%工業投資增長率為-15%,低於同期全國10%的增速。
被蘇州彎道超車之時,深圳一再被質疑,但是若干年後,騰龍換鳥後的深圳獲得了新生。而眼下上海的增長率卻一度落後於全國的增速,上海對此的表述亦是,下決心把經濟調整上去。
  前陣子克林頓來上海,警告中國的發展模式,不能走金融業和房地產業泡沫式繁榮的美國老路和覆轍。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過度發展帶來的集中化程度太高,會限制經濟的增長。
  深圳:最不依賴土地出讓金的城市
  且不說金融業,房地產行業對於中國城市經濟的綑綁是令人恐懼的。以上海這個城市而言,已經超過了2000億。記得上海一位領導人曾經說過,除了出讓金之外,上海的財政中,存量的四分之一,增量的二分之一,都由房地產行業貢獻。
上海房價不斷攀升之時,這座城市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在下降,城市的建設、社會保障的資金來源,對於土地財政的依賴在加深,而這個蓄積的泡沫在破滅的一刻,後果是不可估量的。
  2013年,深圳前海新區土地開閘,讓一直囊中羞澀的深圳在2013年出現土地交易井噴,全年通過招拍掛實現的土地出讓金大幅飆升接近3倍。
這也讓土地出讓收入在深圳2013年財政收入中的貢獻同比約上升四個百分點,但該比例仍不足10%,深圳依然是當前土地財政中的異類。
  實際上,此前2009年深圳首次提出建設用地「減量增長」原則後,這個土地資源稀缺的城市就慢慢減少了對土地財政的依賴。
  2009年上半年,經濟收到極大衝擊,中央政府對於區域的扶持與政策的推動層出不窮,最引人注目的是官方「兩大中心」和「五大中心」的提出。
  「兩大中心」就是將上海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與國際航運中心,而把港深一帶建設為「五大中心」——全球性的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貿易中心、創新中心和國際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上海兩大中心尚且在路上之時,跟着2013年中央又向上海拋出了自貿區。外界認為未來下一個自貿區的批覆,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粵港澳,深圳與上海一直是中央重點扶持的兩大區域,多年過去,上海與深圳走出了不同的道路,一直在相互的競爭格局中爭相領先,事實上,回望發展歷程其實知道,部分領域的落後不是暫時的。
轉載自《融資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