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2023 06 30 左永安顧問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MBA 統一企業與統一超商公告併購台灣家樂福案今天完成交割,統一企業、統一超商總計將給付交易價金約10.02億美元(約新台幣311.64億元)。

 韓婷婷 的故事 • 2023 06 30 

(中央社記者韓婷婷台北30日電)

統一企業與統一超商公告併購台灣家樂福案今天完成交割,

統一企業、統一超商總計將給付交易價金約10.02億美元(約新台幣311.64億元)。

統一表示,與家樂福簽署的股份買賣契約,因契約約定的交割先決條件已達成,

買賣雙方於6月30日完成交割,統一和統一超商按照賣方依標的公司預估財務狀況

計算的金額,給付預估交易價金分別為美金8.27億元和1.75億元。

統一集團於2022年7月宣布,將以新台幣290億元收購台灣家樂福60%持股,

經公平會審查後,於2023年5月確定「有條件」通過,指出不禁止其結合,

但附加負擔,以確保結合後整體經濟利益大於限制競爭之不利益。

統一表示,原預估以290億元收購,但這段時間營業收支以及股權皆有變動,

今天確定交割後,統一企業、統一超商按賣方依標的公司預估財務狀況計算的金額,

給付預估交易價金分別為8.27億美元和1.75億美元,總計將給付交易價金約10.02億美元。

統一企業董事長羅智先日前被問到完成家樂福併購後,

是否會進行總經理等高層人士更動,他表示,家樂福能夠成為量販店龍頭,

一定有它的道理和文化,理當有很多是統一可以學習的,沒有理由更換經營團隊,

會盡量保持穩定,總經理不會更換。

羅智先表示,合併後如何給予更多的支持,

讓家樂福在這塊土地上永續經營才是統一要思考的問題,也會尊重留下來的資產。

(編輯:張均懋)1120630

2023 06 30 左永安顧問 國立臺灣大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EMBA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 關鍵就業力課程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 1954 年出版的《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一書中,提出了人類的需求是有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超自我實現需求(Over Actualization needs) 12到26 歲的年輕人只有 25% 的人清楚自己的熱情所在, 其餘高達 75% 的人卻不清楚。

 12到26 歲的年輕人只有 25% 的人清楚自己的熱情所在,

 其餘高達 75% 的人卻不清楚。

我們正處於易變動、不確定、複雜和模糊的世界趨勢中

內在動機(motive)、需求和價值觀(value)往往各不相同

內在動機、專業技術與職能(skill & competence)以及價值觀等三個面向的發展與認定,

建構出自己在職涯發展中「一生懸命」致力追求的人生意義

場中持續前進的立基點與動力,了解自已究竟為何而戰

也能據此頓悟出自己在職涯發展中的進退之道


認定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以及

什麼才是此生最在乎的事

甚至清楚知道自己最不想做的工作是什麼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

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 1954 年出版的《動機與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一書中,提出了人類的需求是有層次的。人類要提昇境界,達到超越自我或自我實現的目標,必須先滿足生存的底層需求。

馬斯洛認為,只有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以維持生存所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求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這時後,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求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最底層的需求是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例如:

『飢』需要『食物』、

『渴』需要『飲水』、

『體』需要『衣物』、

『住』需要『居所』、

『行』需要『交通』。

如果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

就工作而言,如果工作的收入無法提供足夠的生活所需,

這時候一份『具有崇高理想的工作』就不是首要之務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滿足了生理需求,接下來最重要的是『安全需求』。

包括了

生活與工作環境的安全

人身與生命安全、

生活與財產的安全、

家人與家庭的安全。

如果對周遭的人、事、物感到受到威脅,就會變得緊張、恐懼、徬徨不安。

因此滿足了『生存的基本生理需求』後就會開始考慮『安全需求』,

唯有『安全需求』才會考慮更上層的需求。

就工作而言,如果工作如果不安全,就會想尋找更安全的工作環境。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這個層次的需求,包括兩個方面:

一、『愛與被愛的需求』:

人人都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這裡的愛,包含了

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伙伴之間的忠誠信任、

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及

朋友之間的友誼關係。

二、『歸屬感的需求』:

人都有需要歸屬於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的一員,並相互關心和照顧。

如果一份工作缺乏社交需求

例如沒有感受到同事的互動與關懷,就會認定自己在這份工作上沒有價值。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

人人都希望自己個人能力尊重,

『尊重』包含了『內部尊重』與『外部尊重』

『內部尊重』

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

能展現出有實力、

工作能勝任、

充滿信心、

獨立自主。

『內部尊重』就是能充分的展現『自我的價值感』

『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

有社會地位、

受人的尊重、

高度評價。

『外部尊重』就是能充分的展現『他人的認可』。

無法滿足尊重需求的特徵,就可能變的很愛面子,

或是很積極地用行動來讓別人認同自己,也很容易被虛榮所吸引。

例如:利用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強悍。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這個需求是實現個人理想、抱負及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化。

在工作中

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符的工作,

才會得到最大的快樂。

自我實現的需求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

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例如:不斷的充實自我、持續成長、學習創新。

超自我實現需求(Over Actualization needs)

前四個需求稱為『基本需求』,而

『自我實現需求』則是又稱為『衍生需求』。

馬斯洛後來又提出了『超自我實現需求』,這是

當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充分的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時,

所出現短暫的『高峰經驗』,

通常都是在執行一件事情時,或是完成一件事情時,

才能深刻體驗到的這種感覺,

通常都是出現在藝術家、或是音樂家身上,

類似『心流』(flow)的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

『在自我超越的階段中,人們除了滿足於自己的成就之外,

更希望能發揮利他、無私服務他人,為群體做出貢獻的目標與精神;

這種利他、超脫於利己的服務對象除了人類之外,

甚至擴及其他物種、環境、地球等(例如關心環境、動物權問題)。

關於思索人生、工作與生命的名人哲語:

在人生跌到谷底的時候,

人類才更會不斷提出對於欲望或是自己為何存在的質疑。

──意義治療大師  維克多.法蘭克

生命說「看吧」,「我經常超越自己,我必須超越自己。」

── 哲學家  尼采

現代人不管做任何事都有其額外的目的,

不是為了事情本身而做……簡單來說,

賺錢是好事,花錢被視為壞事。

一旦了解到賺錢和花錢只是一件交易的兩面

這種說法顯然就是錯的。

這就等於說,鑰匙是好的,鑰匙孔是壞的一樣。

── 英國哲學家 伯特蘭.羅素

想做什麼工作、想怎麼工作,都無關緊要,

只要能夠得到工資就好。

但一旦工作的內容或方向,甚至是順序都受到他人掌控

那種工作就是墮落的勞動

──小說家  夏目漱石《從此以後》

為什麼做料理可以深入探索「自己的存在」這件事?

因為如果想要好好製作料理,就必須先面對食材的本質。

其次,要尋找食材間的法則,並與之好好相處。

──料理研究家 辰巳芳子

精神科醫師威尼科特讓精神治療的目的,是將患者

從「無法玩樂」的狀態,轉變成「可以玩樂」的狀態。

事實上,每個孩子和大人,都能發揮創意與玩樂的天性。

「發現自我」這件事,

也只有能在讓人揮灑創造力的事件中才可能發生。

──音樂家  斯蒂芬.納赫曼諾維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