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大數據BIGDAT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數據BIGDATA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2020 03 24 左永安顧問 消費者剩餘的定義為──消費者對一商品或服務願付價值 扣除實際支付價值所產生的差額。區塊鍊 AI大數據工業4.0 哈佛個案 精準訓練 職能基準 職能導向課程 酒類商業同業公會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集團 台北左府(無極)鳳清道德宮 中華網紅協會 台大 台師大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專案管理 TTQS ICAP PMP WINE 社團法人中華中小企業經營輔導專家協會 根據國發會於2018年所做的調查顯示,國人平均上網時間約211分鐘,相較於100年的92分鐘,成長129%。相較於美國國民平均使用180分鐘,高出31分鐘。若以網路影片平台Netflix為例,美國用戶每月訂閱費用約 8美元至15美元,而年費約96美元至180美元, 2019年底時約有6,104萬人訂閱相關服務,其生產價值最高僅為 109.8億美元,但若經濟價值來估算卻高達716億美元, 當中差距高達5.52倍,資訊價值明顯被低估許多。

2020-03-23 23:38 經濟日報 / 傅中原

自從網路時代與社群媒體興起後,人人無不每天拿起手機來收發信件、與朋友或家人聊天、找尋餐廳或購物資訊等活動。

根據國發會於2018年所做的調查顯示,國人平均上網時間約211分鐘,相較於100年的92分鐘,成長129%。

相較於美國國民平均使用180分鐘,高出31分鐘。

由於每天高度依賴使用這些網路資訊服務,但進一步思考,

這些服務幾乎是免費提供給消費者使用,讓人不禁想問這些

網路資訊的經濟價值為何?

又或是對消費者而言,會願意付多少錢來使用這些網路資訊服務?

若從衡量GDP的方式思考,這些網路資訊的經濟價值恐怕將會為

零,這是因為

根據GDP的計算方式為商品或服務的價值為產品

價格乘上生產量所得出。

但消費者在使用社群媒體或搜尋引擎時,卻未曾支付過任何費用

(但若是購買服務內產品時仍需要支付對應實際金額),

當這些服務的產品價格為零,經濟價值也會為零。

這結果不僅與常識相違背,也代表以生產價值的方式來衡量

現今網路資訊服務價值,將會產生相當大的誤謬,

勢必需要換個方式來思考衡量的標準。

經濟學上已有評估網路服務價值的方法,

只需加總每人的消費者剩餘可得出


消費者剩餘的定義為──消費者對一商品或服務願付價值

扣除實際支付價值所產生的差額。

要如何得知每位消費者對於消費這些網路資訊服務的價值呢?

實務上是可透過設計一份實驗問卷來讓填答者真實回答其對

這些服務的願付價值。

根據美國最新研究成果,

美國有一半的消費者每年願意支付17,530美元給Google、

Yahoo等網路平台業者所提供的搜尋引擎服務,

其次是

電子郵件服務8,414美元、

網路地圖服務3,648美元、

影片服務為1,173美元,

但對於電商平台服務或社群媒體,僅願支付842美元與322美元。

若以網路影片平台Netflix為例,美國用戶每月訂閱費用約

8美元至15美元,而年費約96美元至180美元,

2019年底時約有6,104萬人訂閱相關服務,其生產價值最高僅為

109.8億美元,但若經濟價值來估算卻高達716億美元,

當中差距高達5.52倍,資訊價值明顯被低估許多。

由此上述簡單實例可看出,網路資訊服務雖然免費,

但卻對於總體經濟貢獻相當巨大,

無論是產業或政府都應該要好好把握數位經濟所帶來的商機,

創造出下一波經濟成長的新動能。


2020年1月10日 星期五

2020 01 10 左永安顧問 經濟部南台灣創新園區營運辦公室副主任戴友煉和明紡織執行副總李桂林(左)和明紡織董事長陳富泉(右和明紡織執行副總李桂林 Burberry、Armani、Ralph Lauren 獨家開發出AI數位布料搜尋引擎「TEXTIP」「隱形冠軍」系列報導 和明在2015年也成立自有品牌WEAVISM(織本主義) 和明第三代陳璽年負責掌舵 區塊鍊 工業4.0 AI 人工智慧 大數據 哈佛個案 精準訓練 職能基準 職能導向課程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集團 台北左府(無極)鳳清道德宮 中華網紅協會 台大 台師大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專案管理 TTQS ICAP PMP WINE 社團法人中華中小企業經營輔導專家協會 經濟部南台灣創新園區營運辦公室副主任戴友煉表示,紡織業是工業革命後,第一個工業化的產業,確實是老行業,但老行業不死,「夕陽也可以變朝陽」。這波AI浪潮,對各行各業都是很大的機會與挑戰。以紡織業而言,AI可以協助企業轉型主要在兩方面,一是上游的製程改善、幫助節省成本;二是運用在下游的行銷流程,例如精準行銷。和明獨家開發出的AI數位布料搜尋引擎「TEXTIP 」比較偏向後者。






2020-01-04 22:53經濟日報 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
面對這波美中貿易戰,全球紡織業吹起一股南向投資熱,和明紡織卻依然堅守台灣,除了總部在台北,兩座工廠都留在台南的安南和七股。和明不跟隨潮流,希望以差異化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紡織業是台灣發展最早的產業之一,惟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十幾年前許多廠商選擇西進中國大陸設廠,這幾年潮流則轉為南向設點,尤其隨著美中貿易戰爆發,前往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投資已成為熱門顯學。
不過,問起和明有沒有南向計畫?和明執行副總李桂林直言,和明思考模式不同,公司希望做的是差異化,而不是產能擴充,不拚大量生產,目前為止並沒有南向設廠的考慮。
和明努力進行產品差異化,呼應時裝產業最新的「環保永續」意識與題材,和明持續開發有機棉等各種環保纖維布料,目標是能運用環保纖維做到機能化。經濟部南台灣創新園區營運辦公室副主任戴友煉分析,台灣機能布料非常強、全球有名,但要做到機能性,多數是利用人造纖維;要像和明用天然纖維做到機能性,真的很不容易。像和明運用台南特產的虱目魚鱗,萃取出膠原蛋白胜肽纖維,再加入木材萃取的木質纖維,混紡成虱目魚膠原蛋白纖維紗,布料的親膚性特佳,摸起來就是不一樣,而且還能達到體感保溼,抗靜電、分解汗味等功能。
另一方面,和明也不斷在營運模式上創新,像2014年在台南七股成立「和明織品文化館」,將工廠倉庫改造為觀光工廠,讓民眾藉由參觀,認識紡織的生產流程;現場的布邊紗DIY、織品染色等實作課程,則在無形間拉進與民眾的距離。
和明在2015年也成立自有品牌WEAVISM(織本主義)目前由和明第三代陳璽年負責掌舵。「織本主義」結合母公司多年來在布料方面所累積的優勢擅長,和明很多新的布料推出,「織本主義」成為第一個試驗者。這也象徵和明從B2B走向B2C,透過自有品牌直接面對消費者,和明更能即時掌握終端最新的流行脈動。
2020-01-04 22:55經濟日報 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

經濟日報每周日推出「隱形冠軍」系列報導,介紹台灣成功中小企業的發展故事,這些企業大家未必熟悉,但他們正在譜寫一頁傳奇,或許將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在全球發光發亮的台積電。
和明紡織設計。 記者曾學仁/攝影
和明紡織設計。 記者曾學仁/攝影
國內老牌紡織廠和明紡織,以生產高品質格子布料聞名全球,已經有40多年歷史的老店跟上時代,獨家開發出AI數位布料搜尋引擎「TEXTIP」,除了方便公司內部的布料庫存管理,還可對外激發設計師靈感,和明希望透過TEXTIP串起時尚產業上中下游,揪台灣廠商一起走出去。
成立於1976年的和明紡織,創辦人陳文進最早在台南開設布行,後來陳文進在台南七股創立和明紡織,生產洗後無需熨燙的棉料泡泡紗,紅極一時。
現任董事長、第二代陳富泉接班後,開始主導內銷轉出口,他改良機器、生產高技術的格子布料,成功打響全球名號,客戶囊括Burberry、Armani、Ralph Lauren等國際精品品牌。
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日報提供

組科技團隊 開發獨家技術

雖然是老店,但和明持續引進新科技及新觀念,2018年,公司召集與紡織完全不相關的資工、廣告等背景人才,成立數位科技團隊,獨家開發出AI數位布料平台「TEXTIP」,成為全球第一家與Google AI雲端機器學習技術TensonFlow合作的紡織業者,被視為台灣第一家導入機器學習的紡織企業。
和明紡織執行副總李桂林表示,布料識別的牽涉非常廣,不同顏色、圖樣、纖維或織法,所呈現出來的布料結果完全不同,要做數位布料搜尋引擎沒有想像中容易。「這個夢已經做了十多年,隨著AI技術的成熟,如今終於實現。」
和明TEXTIP數位布料平台,把公司上萬種面料款式全部數位化放上雲端,再引進人工智慧(AI)技術做為大腦,幫助布料的搜尋與管理更加方便。
李桂林說,布料款式其實很難用言語描述,而且現在的年輕人習慣用影像溝通,那我們就用影像和他們溝通。過去紡織業最大的痛點,在於龐大的庫存難以管理,以和明最擅長的格子布為例,多年來已累積數萬種布料款式,倉庫堆積如山,經常會碰到有客戶問,「你有沒有這個款式的布料?」自己心裡想,好像有,但多半只能憑印象;所以以前都是要帶客戶直接去倉庫挑選,庫存也因此愈積愈多。
其次,過去與客戶對色打樣的過程中,只能靠資深員工的金頭腦,以大海撈針的方式憑經驗找布,對於現有商品及庫存的掌握度當然比不上電腦,與客戶的溝通時間拉長,尤其隨著「快時尚」興起,紡織業的節奏愈來愈快,有時候因此就錯失掉寶貴的商機。
和明TEXTIP數位布料搜尋引擎的成立初衷,就是為了解決上述的痛點,一開始主要做為內部使用,透過將布料庫存數位化建檔,方便搜尋與管理。隨著資料庫愈來愈龐大、功能也愈來愈齊全,和明TEXTIP平台也對外開放,提供獨立設計師或客戶使用,可以透過這個AI數位布料平台,快速找到想找的布料。像是「以布找布」功能,只要拍下想要找的布料款式,AI很快就可以自動幫你找出相同或類似的布料。

連結設計師 激發創作靈感

TEXTIP甚至還可以激發設計師的創作靈感,像是「以景搜布」功能,使用者只要拿起手機拍下風景或圖像,AI系統就會根據圖片上的線索,幫你找到相關配色或風格的布料。
未來TEXTIP平台不只瞄準台灣,更希望連結全球的新銳設計師,目前TEXTIP的App應用程式也推出英文版本,希望透過資源媒合,成為全球設計師激發創意、尋找時尚靈感的來源。台灣的紡織業全球聞名,未來TEXTIP平台可集結台灣最優質的布料,直接觸及全球新銳設計師,為和明找出潛在商機,也讓台灣紡織業的優質布料提高能見度。
2020-01-04 22:53經濟日報 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
和明紡織執行副總李桂林(左)和明紡織董事長陳富泉(右)
和明紡織執行副總李桂林(左)和明紡織董事長陳富泉(右)
和明紡織董事長陳富泉與執行副總李桂林是國內紡織業界知名夫妻檔,經常被稱為「神鵰俠侶」,兩人合作無間,這幾年兒子陳璽年也加入,主導集團旗下自有品牌服飾WEAVISM(織本主義),經營團隊陣容更加堅強。
和明紡織成立於1976年,創辦人陳文進最早在台南開設布行,之後在台南七股創立和明紡織,生產各式布料。當時正值台灣紡織業的輝煌年代,景氣非常好,為和明發展奠下紮實基礎。
現在的和明紡織董事長陳富泉為第二代,他接班後,主導和明朝生產技術層次更高的格子布料轉型升級。相較素色布料,一塊格子布得用上十多種不同色系紗線,再依經、緯交錯編織,只要一條出錯就得重來,格子愈複雜,用的紗線愈多,工序繁複。
和明成功拿下Burberry、Ralph Lauren等國際精品大廠的訂單、打響名號,也讓和明從一家只做內銷的七股地方小工廠,轉型為出口外銷。
和明執行副總李桂林,是陳富泉身邊最重要的得力助手、同時也是賢內助,兩人從大學時期就是「化學系的班對」,在事業上,陳富泉操盤工廠與公司的營運管理,李桂林則負責行銷、研發等對外溝通,分工明確。
李桂林說,B型雙魚座的陳富泉,態度很開明,對於他人的意見也很尊重。看到AI(人工智慧)的大趨勢,一直思考和明的紡織本業,能如何與AI新科技結合,才有後來和明AI數位布料搜尋引擎「TEXTIP」的誕生。
如今,和明第三代、陳富泉與李桂林的長子陳璽年也加入公司團隊,目前負責集團旗下自有品牌「織本主義」的經營。「織本主義」強調都會輕機能,客群鎖定有一點經濟能力、很有自己想法的年輕人,服裝設計處處可見巧思。像是一件襯衫,在下襬內側設計一塊眼鏡布,這對戴眼鏡的人來說非常實用;手肘部分則使用彈性布料,讓捲袖子更輕鬆。
「不只炫,還要有實際功能。」織本主義成立短短四年,已獲得不錯成績,除了在台北誠品、台中秀泰都有設櫃,還成功揮軍海外,打進日本和上海的選物店。
2020-01-04 22:53經濟日報 記者曾仁凱/台北報導
經濟部南台灣創新園區營運辦公室副主任戴友煉表示,紡織業是工業革命後,第一個工業化的產業,確實是老行業,但老行業不死,「夕陽也可以變朝陽」。
紡織業過去曾是台灣創匯的重要產業,後來面臨中國大陸等其他國家競爭,碰到很大挑戰,許多公司選擇外移、不少公司收掉,也有一些公司轉型朝不動產開發等其他方向發展。
重要的是,如今存留下來的公司,經過長時間淬鍊,變得非常有競爭力,像是這幾年全世界大行其道的機能性織品,台灣紡織業在其中扮演關鍵性的重要角色。一家企業的發展和經營者的個性有關。這麼多年來,和明紡織沒有像很多同業一樣西進、或南向投資,而是留在台灣耕耘,努力朝差異化發展,如今第三代浮上檯面,公司成功從傳統到時尚、從製造到品牌。
這波AI浪潮,對各行各業都是很大的機會與挑戰。以紡織業而言,AI可以協助企業轉型主要在兩方面,一是上游的製程改善、幫助節省成本;二是運用在下游的行銷流程,例如精準行銷。和明獨家開發出的AI數位布料搜尋引擎「TEXTIP 」比較偏向後者。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2017 12 19 左永安顧問 唯品會董事會主席沈亞京東集團董事長劉強東騰訊總裁劉熾平 雲端酒指數團隊 Wine Index 春物生技 左記歐洲商行 黃金牛蒡茶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集團 安永全球電商 台北左府(無極)道德宮 無極鳳清道德宮 台北市酒類商業同業公會 美酒網 天藍海 養天正 玉井香 鹿鳴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台大 台師大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TTQS ICAP PMP 中國大陸最大叫車平台「滴滴出行」在臉書官方粉絲頁公告,開始「招募台灣司機」,主要對象為合法計程車司機。滴滴出行將透過在台成立的代理公司樂迪科技推動相關業務,叫陣台灣的Uber。滴滴合併數家大陸本土叫車軟體、2016年8月正式收購Uber中國,號稱「唯一一家同時獲得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投資」的網路公司,估值高達350億美元。滴滴一統中國叫車軟體江山,也被視為Uber在大中華區的重大挫敗。


2017-12-19 01:40經濟日報 記者彭慧明/台北報導
滴滴出行。
滴滴出行。
中國大陸最大叫車平台「滴滴出行」在臉書官方粉絲頁公告,開始「招募台灣司機」,主要對象為合法計程車司機。滴滴出行將透過在台成立的代理公司樂迪科技推動相關業務,叫陣台灣的Uber。
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日報提供
台灣也成為滴滴出行跨出中國大陸的的第一個市場。為了避免重蹈台灣Uber覆轍,滴滴出行堅持自己只是「計程車媒合平台」,只負責媒合乘客與司機的載客業務,若產生糾紛不承擔責任,也不對損失負責。
滴滴出行開出在台灣招募司機的條件為「台灣合法計程車司機」,要擁有台灣身分證、職業駕駛執照、職業計程車執業登記證、職業小客車行照,車齡必須在九年內。
礙於法規,中資不能在台灣經營汽車運輸業等交通業,滴滴出行透過樂迪科技「代理」在台業務,樂迪科技在11月10日正式成立,資本額20萬元,設立地址在台北市敦化南路。
不過,2017年10月交通部長賀陳旦已經表示知道滴滴出行將來台灣,且已經開始和部分計程車業者商談,但交通部也並未明文禁止。
汽車分享運輸前幾年在中國大陸興起,全球最大分享汽車服務業者Uber一度也到中國搶市場,與滴滴出行激烈競爭,但不敵在地企業。
滴滴合併數家大陸本土叫車軟體、2016年8月正式收購Uber中國,號稱「唯一一家同時獲得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投資」的網路公司,估值高達350億美元。滴滴一統中國叫車軟體江山,也被視為Uber在大中華區的重大挫敗。
Uber中國的股東取得新公司股權,Uber全球取得約17%的滴滴出行股權,成為滴滴出行最大股東。
滴滴出行來台灣招募司機,台灣現在也有Uber,出現「Uber持股的滴滴出行到台灣,與台灣Uber搶市場」的特殊現象。


經濟日報提供
經濟日報提供

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2017 11 03 左永安顧問 根據Gartner預估,2018年全球將會有440萬個與大數據相關的工作。麥肯錫(McKinsey)也預估,到了2018年,光是美國就需要至少30萬個大數據人才,市場至少會短缺14到19萬個具備深度分析資料的人才。 沈佑穎/製作台灣喊「產業創新」、「產業轉型」多年,但錯失了軟體、網路、搜尋引擎、社交網路等四波重大變革之後,未來該何去何從?需要什麼樣的新興人才?台灣的未來是否就是AI,現階段顯然還無法聚焦,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科技人才移動的方向,除了AI之外,還包括其他新興科技。隨著新的科技浪潮一波波襲來,物聯網、人工智慧、VR、FinTech、直播等詞早已經不僅是科技術語,而是與職業技能結合,重塑著就業市場,在這之中默默努力的新型態科技人才,他們身上或許就藏著未來的解方。套一句日本經營之神、松下電器(Panasonic)松下幸之助的話來說,「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台灣的未來是否就是AI,現階段顯然還無法聚焦,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科技人才移動的方向,除了AI之外,還包括其他新興科技。隨著新的科技浪潮一波波襲來,物聯網、人工智慧、VR、FinTech、直播等詞早已經不僅是科技術語,而是與職業技能結合,重塑著就業市場,在這之中默默努力的新型態科技人才,他們身上或許就藏著未來的解方。套一句日本經營之神、松下電器(Panasonic)松下幸之助的話來說,「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



新科技催生的新職業──未來人才大浪來襲





5月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一席「台灣沒有機會發展AI產業」的觀察,掀起科技圈一陣討論。另外,之初創投合夥人林之晨則認為,台灣現階段要發展AI,最缺的就是人才;而更早之前,Ptt創辦人杜奕瑾回台啟動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喊著「要把台灣AI人才留下來」。


這些關於AI的討論,也許各有不同觀點,但卻一致點出台灣現下的焦慮與痛點──人才。畢竟,近年來「產業創新」、「產業轉型」類似的字詞不斷出現,但台灣科技產業在錯失了軟體、網路、搜尋引擎、社交網路四波重大變革之後,未來又該何去何從?這成了更難回答的問題。
台灣的未來是否就是AI,現階段顯然還無法聚焦,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未來科技人才移動的方向,除了AI之外,還包括其他新興科技。隨著新的科技浪潮一波波襲來,物聯網、人工智慧、VR、FinTech、直播等詞早已經不僅是科技術語,而是與職業技能結合,重塑著就業市場,在這之中默默努力的新型態科技人才,他們身上或許就藏著未來的解方。套一句日本經營之神、松下電器(Panasonic)松下幸之助的話來說,「企業最大的資產是人。」

新科技催生π型人才

在新的科技趨勢下,部分新職業角色的出現,其實是立基於過去人才的進化版。例如目前在就業市場炙手可熱的資料科學家,正是過去的資料分析人才擁抱新技術、新方法的新角色;而這兩年話題燒得火熱的虛擬實境(VR)產業,隨著硬體去年紛出,2017年的發展重心也跟著轉向軟體內容,連帶有了產製內容的VR導播角色出現,需要的就是具有影視基礎的人。
「試圖描繪未來圖像越來越重要,因為今天我們已經不可能靠過去的經驗,來推論未來、想像未來。」被評為全球20位頂尖商業思想家的倫敦商學院教授琳達.葛瑞騰(Lynda Gratton)在《未來工作在哪裡?》一書指出,依賴單一技能過一生的時代已不再,在大學、研究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可能過幾年就過時了,不同人生階段都應跨界學習,累積一種以上的專業,才不會被就業市場淘汰。
新科技催生的就還有更多跨界整合型人才,也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的「π型人」。相較於過去企業把重心放在工程、行銷專才,現在什麼都懂一些,又能夠快速因應外界變化的跨界整合型人才,成了更珍貴的資產。舉例來說,當電商碰上「直播」,過去大家熟悉的「製作人」角色就有了更多技能,要能結合創意與科技、數據應用,創造更多互動。另外,跨國企業媒合平台mit.Jobs創辦人林昶聿就觀察,目前新創公司對於整合型人才的需求較大,像是物聯網領域的人才就是一個例子,像是物聯網要管硬體、軟體、機構,有實體物品又會衍生出產品、品管、倉庫等,能處理這些問題的人,都稱得上是新的通才。
或者像是FinTech敏捷行銷工程師,就是必須打通IT、業務,把新科技應用到銀行業務、切合客戶需求的人;而各行各業越來越積極配置,與網路社群溝通的社群編輯,同樣也是一個十八般武藝都要具備的職業,不僅要能了解企業策略還要熟知網路語言,用有趣的互動留住粉絲的心。

全球都在搶科技人才

新科技催生新技能、新人才,帶動舊產業新氣象,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與其說要讓這些新興人才回應台灣產業既有的問題,不如說現在其實是要把重心放在台灣產業該如何轉型、發展,才能夠承接住這些未來人才。
以目前全球競逐的人工智慧戰場為例,過去,以硬體起家的台灣科技產業,才正在經歷從硬體轉型軟體的陣痛期時,全球的科技風向球已經吹到了人工智慧領域,若不把握住新一波浪潮,更遑論讓所謂的人工智慧人才適得其所。
「台灣20、30年後的產業方向現在就要決定好。」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認為,未來要把資源以及方向放在哪裡,將是政府要深思的問題。因為AI不是一個產業,而是電子業跟軟體業可能的一個新方向。如果說台灣的舊有硬體優勢不能丟,那我們現在更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結合。
另外,吸引來自全球的優秀人才,或許也是重要一環。科技部長陳良基就疾呼,當AI大浪襲來,台灣需要更多人才,這也是科技部之所以推動海外人才歸國方案與博士創業之星兩大方案,正是希望加速國內外人才的交流,讓他們把技術帶回來、影響台灣企業。
不過,在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Appier首席資料科學家林軒田看來,能不能提供這些優秀人才一個舞台才是重點。「大家都說我們缺人才,但人才的路一直都有,比較缺乏的反而是這些人才在畢業以後,沒有適合他們發揮的地方。」舉例來說,薪資跟開放的企業文化就是關鍵,如果沒有好的企業文化,加上可以讓人才持續成長的環境,又要怎麼不讓人才往中國、美國流?

培養往外走的移動力

但若如果台灣的產業還沒準備好承接住這些人才,在全球化促使人才的流動更加蓬勃的當下,往外走或許也是現階段一個選擇。簡立峰給未來人才的建言就還有:「移動力」。他認為,與其將全球化看作危機,不如把它當作是新一代年輕人的機會,要培養自己的移動力積極往外走。
事實上,以數據來看,也確實有越來越多台灣人願意往海外走,海外人才版圖消長也逐漸有向南發展趨勢。根據104人力銀行統計,2016年全年超過13萬人主動應徵海外工作,兩年增幅5.8%;其中,4.7萬人有意前進東南亞,創三年新高,兩年增幅18.6%。
「我覺得是要鼓勵大家出去,但有讓他回來的機制。」林昶聿認為,不用太去執著於一定要把人都留在台灣,如果人才在外面發展得好的話,例如開發AlphaGo的DeepMind成員黃士傑,即使在國際企業發展,也一樣能幫到台灣,但最終的根本還是要靠產業來帶動人才。
未來,台灣科技產業應該走向何方,又該如何發展?這個大哉問丟給10個人,可能會獲得11個答案。但可以確定的是,大家都正在積極尋找一個解答。未來我們面對的將是跨領域、跨地域的競爭,對外,如何吸引全球的優秀人才;對內,如何培養產業沃土,用好的企業文化留著想留在台灣發展的人,並讓他們能發揮長處,都已經是迫在眉梢的問題。迎向新的未來,若人已做好準備,政府、企業也是時候得跟著接招了。




全球科技人才趨勢

根據Gartner預估,2018年全球將會有440萬個與大數據相關的工作。麥肯錫(McKinsey)也預估,到了2018年,光是美國就需要至少30萬個大數據人才,市場至少會短缺14到19萬個具備深度分析資料的人才。
沈佑穎/製作
根據《資誠2017全球金融科技調查報告》,全球82%金融業計劃未來三到五年內增加與FinTech公司的合作。國發會推估,2017到2019年台灣金融科技人才平均每年新增需求約300人,主要為商管以及電機學門等跨領域。
沈佑穎/製作
工研院產經中心(IEK)預估,2019年全球人工智慧應用領域的市場規模為153億美元,而2024年預計將可達到412億美元以上。而據LinkedIn統計,目前全世界所擁有的人工智慧專業人才數量約為25萬人左右,主要分布在美國、歐洲、印度與中國。
沈佑穎/製作
虛擬實境(VR)中硬體市場約占七成以上,但軟體內容的重要性逐漸加強,熱度由硬體設備轉向軟體內容應用。根據SuperData報告,VR市場規模今年將成長到49億美元。而根據LinkedIn全球VR人才報告,全球VR從業者主要分布在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印度等以IT高科技產業主導的國家和地區。
沈佑穎/製作
隨著行動化、雲端、物聯網等技術發展,帶動資安產業成長。根據美國網路安全教育中心(CCSE)調查,2015年全球資安人才的需求約為150萬人。估計到2022年時,需求將會再擴大20%,來到180萬人。IDC也預估,2017年台灣資安服務成長率達17%。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2017 02 23 左永安顧問 個案討論 黃金牛蒡茶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集團 安永全球電商 台北左府(無極)道德宮 台北市酒類商業同業公會 美酒網 台灣最有公信力 酒類 販售 電子商務網站 天藍海 鹿鳴國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台大 台師大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TTQS ICAP PMP 物聯網(IOT)、金融科技(FinTech)、電子商務 國發會最新發布的「2016年數位機會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我國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者從2005年的62.7%,2016年已直逼八成;換算人數的話,2016年我國網路族高達1,677萬人,稱國人「離不開網路」,一點也不為過。2016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則指出,我國手機族行動上網比率由2011年的35.3%大幅成長為2015年的83.1%,每日手機上網時間也從平均92分鐘大增為201分鐘。新政府2017年起推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方案,由政委吳政忠、陳添枝與唐鳳領軍,力拚2025年數位經濟規模能夠成長至6.5兆元。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表示,為了打造數位環境,四年內投入數位建設的預算可能超過500億元。

2017-02-19 00:48:10 經濟日報 記者潘姿羽/台北報導


 報系資料照

報系資料照

分享
據國發會調查,2016年國人上網率79.7%、創下歷年新高,網路族衝上1,677萬人,且50歲以下世代多已參與資訊社會。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指出,台灣上網率高、設備密集度也夠,「數位經濟」將是推升台灣在全球地位的大好機會。
國發會最新發布的「2016年數位機會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我國12歲以上民眾曾經上網者從2005年的62.7%,2016年已直逼八成;換算人數的話,2016年我國網路族高達1,677萬人,稱國人「離不開網路」,一點也不為過。
進一步觀察國人網路使用情形,可看出行動上網已經成為網路發展的主要趨勢。調查指出,有91.7%網路族曾使用過無線或行動上網;若以全體12歲以上民眾為計算分母來看,我國行動上網使用率近三年的調查結果都維持在七成以上的高水平。
龔明鑫表示,台灣上網率、手機普及率、設備密集度都很高,加上基礎設備完善,非常適合作為數位經濟的試驗場域,和鄰近國家相比,還有優秀的硬體工程師、創新接受度高,也因此,新政府力推數位經濟,盼以此為墊腳石,讓台灣作為數位經濟的亞洲門戶、進而走上世界舞台。
國發會報告指出,我國50歲以下世代絕大多數都已參與資訊社會,上網率超過九成三,即便是50至59歲民眾,也有超過七成曾上網;65歲以上民眾資訊近用相對較為弱勢,但也有26%曾上網。多數民眾已相當習慣數位時代的生活模式,有利於產業從中發展更多的應用服務。
2016年持有手機民眾數位機會調查則指出,我國手機族行動上網比率由2011年的35.3%大幅成長為2015年的83.1%,每日手機上網時間也從平均92分鐘大增為201分鐘。
進一步分析發現,50歲以下手機族使用手機上網的比率均超過九成,50至59歲及60歲以上手機族比率較低,分別為73.5%與34.8%,但各自較2015年增加約10與4個百分點,成長速度驚人。
龔明鑫表示,數位經濟不只侷限於年輕世代,而是涵蓋到各個產業、不同年齡層,以醫療照護來說,遠端照護便是建構在數位基礎上的服務,金融科技(Fintech)也是各個年齡層都有需求的產業;過去台灣在數位經濟扮演的角色,多是提供硬體、參與生產供應鏈,未來要轉往應用、服務發展,開創新的機會。
兩岸過去皆以製造業為發展重心,近年逐漸從合作轉為競爭關係,是否會在數位經濟重演此局面?龔明鑫認為,以物聯網為例,強調的是科技化、少量多樣,不論是跨產業、跨企業都有更多的合作機會,儘管兩岸都在發展數位經濟,還是有很多合作空間;尤其台灣有較完善的智財權保護,優勢比中國還要大 。

前瞻建設打地基 將砸500億

新政府2017年起推動「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方案,由政委吳政忠、陳添枝與唐鳳領軍,力拚2025年數位經濟規模能夠成長至6.5兆元。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表示,為了打造數位環境,四年內投入數位建設的預算可能超過500億元。
龔明鑫表示,國發會今年的重點任務包含辦理前瞻基礎建設規劃,而數位經濟的政策目標是打好地基,讓所有產業走向數位化、往上加值不同的應用與服務,因此完備的數位建設是勢在必行,未來將陸續投入寬頻網路建設、建置4G+網路接取與應用、超高畫質電視示範製作中心等。
儘管詳細的數位建設清單仍須與各部會盤點,龔明鑫認為,四年內投入的數位建設經費,粗估會超過500億元。
以往傳統產業政策著重特定產業,並以租稅優惠、補助等方式協助企業發展,但數位經濟的趨勢是因網際網路與電腦的結合愈來愈廣泛地應用在各領域,如物聯網(IOT)、金融科技(FinTech)、電子商務等,政府除了投資硬體,政策方向也須轉型,朝向跨部會整合、協力運作模式。
「將來所有經濟活動都走向數位化,各部會都會接觸到,因此跨部門整合很重要,」龔明鑫指出,數位經濟方案無法靠單一部會單打獨鬥來完成,如FinTech涉及金管會業務,跨境資料流通牽涉隱私保護、須由法務部拿捏,數位經濟、智慧城市的國家整體規劃,科技會報辦公室和國發會都得從中協調處理。

政府推動FinTech 得加把勁

據國發會統計,國人最習慣透過網路參與的經濟活動是網路比價及網路購物比率均超過六成,相較之下,網路金融僅約三成一,尚稱不上普及。
國發會調查2016年網路族的經濟活動參與情形,瞭解個人透過網路進行電子商務消費、銷售、投資與就業、創業等使用行為。
國人在電子商務使用情形部份,以透過網路查詢商品資訊及價格使用率達67.4%、透過網路購買物品也有64.2%,占比最高,曾使用網路金融服務的網路族明顯較少,僅占31.9%。顯示政府若想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還得再多加把勁。
整體來說,月收入、學歷愈高,對於電子商務的參與程度也會較高,月收入超過7萬元者,78.6%會上網查價、60.4%使用過網路金融功能、74.2%曾網路購物。
若單就學歷觀察參與程度,研究所以上學歷民眾有89.1%會上網查產品資訊或比價、66.4%使用過網路金融功能、86.9%曾於網路進行商品交易,是對於電子商務接受度最高的社群。
雖然國人習慣的網路經濟行為上侷限在購物、比價,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表示,網購、網路金融都僅是網路行為,屬於較狹隘的數位經濟範疇,但政府的藍圖是希望看到數位經濟的應用遍及生活各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