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1 2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 市場戰略 AI大數據、社群經濟、網紅直播效應
-
2025 01 2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永續長 行銷學大師菲利浦.科特勒諮詢團隊 行銷是「透過創造、傳遞及交換有價值的產品與服務,
來滿足個人和組織的需求和欲望」(AMAA,2007)一...
15 小時前
通膨再見!核能再見!低價石油來了
|
||||
雖然中東戰雲密布,油價再起波瀾,但隨著開採頁岩油、氣技術的突破,未來幾年,中東國家對油價的影響力將大降,全世界正在進入一個「新石油世紀」。在太平洋的彼端,美國人已經開始迎接因油頁岩開採技術突破、產出豐沛新石油而帶來的「美麗新世界」。在台灣,我們的經濟前景、投資策略、產業競爭力,乃至國際政治角色,也都將被它牽動。
這場發生在地底下的「寧靜革命」,其實早已悄悄改變全球的能源和經濟版圖。
——如果不是它,苦日子會更苦。目前每桶約110美元的原油價格,除了因為不景氣而壓抑需求,更因為新石油的開採大量增加供給,否則油價可能飆到150甚至200美元,百物齊漲的現象會更嚴重。
——將來因為它,通膨恐懼大大降低。國際油價可望長期保持在70至90美元的水平,也就是比現在還低三成左右。油價不再劇烈震盪,推高通膨的一大因素不再那麼可怕,低利率的資金寬鬆環境將獲得支撐。
——美國經濟靠它大復興。美國即將達到能源自足,甚至可能重新成為石油輸出國,貿易赤字大降,美元長保強勢。能源成本優勢還會讓製造業重回美國,為美國新增逾300萬個新工作、每年產生1000億美元的消費經濟效益。
——石油政治板塊為它大挪移。「新石油」將大量出現在美洲,西方世界不用再看中東臉色,但高度仰賴進口能源的台、日、韓,對中東石油依賴度相對增加。美國也將轉移戰略重心到亞太地區。
低價石油來了!掌握它將帶來的影響內涵,是當前台灣產業界與投資人最重要的功課之一,你不可不知。
「在美國所發現的頁岩天然氣,就像是棒球比賽的第一局,如同網路在一九九○年的時候那般,現在正是偉大美國世紀的第一局。」
這是全球最知名的企業家之一──奇異電子前董事長威爾許(Jack Welch),對於美國從油頁岩中開採出大量頁岩油和頁岩氣的影響,所下的注腳。
美國在第一局擊出的安打,聲勢有多響亮?
直指美國將在二○一七年超越沙烏地阿拉伯
成為全球最大石油(包括天然氣)生產國
2012年,國際能源總署預測的全球產油霸主是俄羅斯,短短一年它就改變看法,因為美國的「新石油」產量成長太驚人了。美國已是目前世界上產油量成長最快的國家。
美國這一擊,對全世界帶來了什麼影響?
僅僅在二○○八年中,全球金融海嘯爆發前夕,石油漲到逼近一五○美元一桶的歷史高點,當時最熱切的話題便是「產油高峰」(Oil Peak,指全球石油產量最高時期)已經到來,世界即將進入石油產量愈來愈少的高油價年代。如今,由於美國油頁岩產能逐漸大開,加拿大、巴西、澳洲等國也陸續開採新石油,所謂「產油高峰」幾乎無人再提。
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能源地緣政治」研究計畫學者莫蓋里(Leonardo
Maugeri)指出,除非政治因素衝擊,否則未來全球石油將不再短缺,並且可能在二○一五年後出現供過於求,使油價大幅下跌。
他在六月發表的報告表示,未來十年,全球供油將出現一九八○年代以來最大增幅,二○二○年前全球產能將達到每日一.一億桶,約是目前的一倍半。
美國的能源革命,也使油價「死多頭」的高盛扭轉看法。總是在各大投資銀行中對油價預估值最高的高盛,在十月間指出,新石油供給大增之後,長期油價將趨於穩定,高盛並將五年期布蘭特原油的預估價格調降到每桶九十美元,遠低於目前一一○美元的水準。
綜合多數看好「新石油」趨勢的研究者預估值,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全球油價可能會處於每桶七十至九十美元的區間之中,近年油價動輒破百的震盪將很難再見。換句話說,油價對通膨的影響力降低,商品行情將重新洗牌。
在原物料市場中,煤炭等其他能源及石化相關原料,將受到油價的壓抑;
至於貴金屬則仍要看工業景氣,穀物也依然要看天氣。
當能源價格被源源而出的新產量控制在相對低的水平時,具有高汙染的煤發電、高安全風險的核能發電是否還有必要,便值得全面檢視。
日本、德國都宣布了廢核政策,連最仰賴核能的法國也決定逐步降低核電占能源的比重,除了環保和安全考量,新石油時代的供需重新平衡趨勢,也成為廢核的支持因素之一。
充沛的自有能源對美國的民生消費、美元和製造業都有好處。瑞銀全球外匯策略研究主管毛希丁(Mansoor-Mohi-uddin)指出,美國減少進口外國石油,將使貿易赤字大降,甚至出現順差,使美元不論是對歐元、日圓或亞洲貨幣,都變得更加強勢。
能源界重量級的研究者、暢銷書《石油世紀》的作家尤金(Daniel
Yergin)也分析,過去美國能源自足的重要性在於能源安全和國際收支平衡,如今,它被賦予經濟成長引擎的意義──資金不必拿去向外國人買石油,而可以留在美國投資並創造就業,能源成本的降低更增加了美國製造業的全球競爭優勢。
(本文節錄自412期財訊雙週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