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是歷史學家黃仁宇最負盛名、也是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看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一般史家認為的明朝滅亡之起點,如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 萬曆二十年(1592年)援朝鮮之戰,萬曆三十一年間的「妖書案」, 接下來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起的「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敗等。另外書中還提到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也是受到傳統文化的掣肘,

萬曆十五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

歷史學家黃仁宇最負盛名、也是體現其「大歷史觀」的一部明史研究專著。

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看出:

「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

     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

    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是明神宗朱翊鈞,年號萬曆(1572-1620年),萬曆十年(1582年)

六月二十日,內閣首輔張居正去世,明神宗開始獨裁統治,他貪財徵稅,沉湎於酒色之中

(一說是染上鴉片菸癮),又因立太子之事與內閣爭執長達十餘年。

萬曆十四年(1586年)後,神宗開始連續不上朝,期間長達三十年,史稱萬曆怠政。

萬曆中期後雖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後沒有宦官、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

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日本入侵朝鮮、女真入侵和梃擊案神宗都有反應,

表示他還是有在看奏章,並透過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
一般史家認為的明朝滅亡之起點,如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
萬曆二十年(1592年)援朝鮮之戰,萬曆三十一年間的「妖書案」,
接下來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起的「三大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敗等。

與這些年份相比,萬曆十五年(1587年)雖然有海瑞戚繼光的去世,
但終究只是無足輕重的一年,也即如其英文版的書名:
無關緊要的1587年(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但黃仁宇提出與其他史學者不同的看法,指出此一年似是天下盛平,無重大動盪,
實際上可能卻是明朝發展至盡頭而步向滅亡的一年。黃仁宇引用典籍,特別是《神宗實錄》,
就此年中發生的立儲之爭和一連串使萬曆帝感到大為不快的問題作分析,
研究發生在萬曆帝身上的變化。黃仁宇指出,雖然最後萬曆帝在種種問題上妥協,
但他由此怠政三十三年,可能是他對抗無效之後,對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方式。
由此可以理解,明朝的皇帝表面看是有其無限權力,
但終歸也要受到傳統文化和文官集團的掣肘。

另外書中還提到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也是受到傳統文化的掣肘,
而得不到有意義的發展。對海瑞,黃仁宇形容「他雖然被人仰慕,但沒有人按照他的榜樣辦事,
他的一生體現了一個有教養的讀書人服務於公眾而犧牲自我的精神,
但這種精神的實際作用卻至為微薄。」;對戚繼光,黃仁宇評「戚繼光的求實精神,
表現於使革新不與傳統距離過遠。」;

而對李贄,
黃仁宇也評說李贄不過是反映明朝在儒家倫理文化趨於僵化下,思想界的苦悶和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