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管理者怎麼辦?湯明哲:這樣學最有效
AI可以用海量的資料,大量、快速的學習,管理者的深度學習該怎麼進行?
自從人工智慧問世以來,人工智慧中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成為顯學,
深度學習是利用海量的資料,機器可以用不同的演算法例如神經網路,
自行學習解決被交付的問題,例如辨識人臉,在管理學界有沒有深度學習?
傳統的管理學院的課程教授很多管理知識,例如
行銷有四P, 財務有ROI(投資報酬率),策略有SWOT(強弱危機分析)等等,
這些管理知識都是片面的零碎知識,我看起來是淺度學習,
因為管理的決策有環環相扣的特性,例如
投資廠房,不是單方面財務的問題,而是
1長期策略
2市場預測
3技術的更迭
4研發的進度
5顧客的承諾
6競爭對手的反應
等等一併納入考量,所以學生還要將片面的知識「整合」,
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ROI不是唯一指標。
所以要訓練成功的決策者,一定要對決策有深入和廣泛的了解,將決定決策的所有因素,
用邏輯串連一起,分辨各因素的重要性,因果關係,再綜合判斷。
所以我認為成功的管理教育,一定是訓練管理者深度思考的能力,
而不是教片面的管理知識式的淺度學習。
其次,我在將近四十年的國內外教學經驗觀察到
國內經理人員缺乏管理上的創新,最常見的問題是:
我這個產業中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是什麼?
別的產業的創新毫不關心,事實上,就算學到最佳實務,不過只是模仿而已,
不可能勝出。
但在教學上,教科書最多就是介紹最佳實務(例如品質管理的6個Sigma)。
結果是沒有創新,都是「me too」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勝出,很難想出需要創新
的致勝策略,但教學上如何教創新?
第三個問題是如何教商業思維(business sense),一般的工程師都是努力將產品的技術
做的最好,以前PC時代,英特爾–微軟陣營將PC做到速度最快,記憶體容量最大,
Apple 的iPad追求便利性,重量最輕,待機時間最長,輕易打敗PC,
所以策略決策上,商機考量高於技術的考量。
我認為要教全方位思維,創新的深度學習最有效的工具就是個案教學,
一個個案就是一個決策,提供決策的所有必要資料,
管理者就從大量資料中,抽絲剝繭,找出最重要的因素,經過分析,邏輯辯論,
再形成決策,這和浮光掠影式的教學大不相同。
個案是對某一個議題進行深度的討論,剖析每項決策選項的利弊,再在課堂中集思廣益,
做出結論。不僅是本身思路上旅程,而能從他人的觀點學習到本身思維之不周,
作為下次改進的參考。
通常學習是:
我聽到、我忘記、我看到、我記得、我去做、我學習
(I listen,I forget, I see, I remember, I do, I learn.)
一般課堂上演講的學習是「我聽到、我忘記」(I listen, I forget)。
個案是最好實驗的場所:我做我學(I do, I learn.)
跟AI深度學習一樣,大量練習
但只學幾個個案是不夠的,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通常創新不是來自自身的產業,別的產業的作法和商業邏輯可以應用到本身的產業。
所以教 創新 和 商業邏輯 和 AI的深度學習 一樣,學要大量的練習,
一個兩個個案還是只能學到一兩個片面的決策,要經過一百個個案才會將一百個決策情境
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管理邏輯。
所以哈佛商學院MBA要經歷過四百個個案才能畢業。
所教出的哈佛 MBA成為世界五百大公司CEO的比例是全世界所有商學院中最高的。
我年輕時在政大企管所跟司徒老師上個案,覺得好棒,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後來到MIT念博士,接受嚴格學術訓練,認為查理士河對岸哈佛個案教學不夠嚴謹,
是「見山不是山」的階段,經過三十年的教學才「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文 湯明哲 天下Web only
(本文作者為麻省理工學院管理博士,台大前副校長,現任長庚大學校長)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