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高齡化社會行業新趨勢
文/陳孟嫻(媒體工作者)更新日期:112-10-19
數位化時代,高科技讓日常生活變得快速便捷,但新事物與新變遷讓銀髮族備受挑戰、疲於應付。臺灣與中國大陸都面臨高齡人口遽增的全球性趨勢,高齡人口的需求造就許多新興行業,為老人提供醫療與生活照護,也協助老人應對科技生活帶來的挑戰。其中,陪伴老人看診的「陪診師」成為熱門且獨具特色的職業。
老年人難適應網路帶來的變遷與衝擊
中國大陸正步入高齡化社會,高速發展的網路科技,帶來鋪天蓋地的網路與數位設備衝擊,讓3億老年人幾乎沒有適應期。新冠肺炎疫情後,中國大陸日常生活高度數位化,舉凡出外就醫、交通,如電商採購、外賣送餐等,都在網路上進行,許多老年人跟不上科技腳步,尤其沒有兒女或親友在身邊的老年人,更難適應網路化,最後往往壓縮日常所需,降低生活品質。疫情期間,發生多起老人不會使用APP,遇上封控幾乎斷糧,也有不少老人不會使用健康碼,到處受阻,乾脆不出門。
網路統計顯示,中國大陸日常使用的APP中,如買火車票、叫計程車、購物、醫院掛號等,大部分用戶年齡落在20至40歲之間,50歲以上僅佔1成;中國大陸9.4億網路使用者中,60歲以上者不到10%。
就醫看診是老年人無從迴避的煩惱,除了上網掛號,繁瑣的就醫流程與複雜的醫囑都讓老人無法招架。近年,中國大陸服務意識提升,有人看見老年人的需求,出現「陪診師」這個行業。
陪診師是病人與醫生的溝通橋樑
陪診師負責帶老年人看病,從交通、掛號、排隊、領藥,甚至幫忙聆聽醫囑,督促老年人吃藥、復健,聘請陪診師的可能是老年人自己,也可能是在外地無法陪同照顧父母的子女,也有慕名到大城市求醫的病人,或身有殘疾行動不便者,甚至有人只是覺得獨自看診孤單,需要有人陪著,都可以聘請陪診師。
專業的陪診師不是單純幫忙接送、排隊而已,中共官媒央視曾報導,專業的陪診師除了跑腿,候診時還要幫病人釐清症狀及表達方式,讓病人向醫生陳述病情時更完整精確,也要安撫病人的焦躁情緒;看診時,適時引導病人與醫生溝通,協助患者理解醫生的醫囑,有時還需要懂一些醫學專業術語,有初步醫療、甚至急救的能力。
長者反應與記性不佳,陪診師須教導老人如何、何時吃藥,並留心各種藥物間的交互作用等。陪診師不僅在看診時作為醫生與病患間溝通的橋梁,看診後,陪診師也是患者的居家助手。
「陪診師」公司通常優先錄用持有醫師證、護士證、醫護相關畢業生、或有醫護工作經驗者。相較於第一線醫護工作,陪診師壓力較小,因此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大城市,不少具醫護相關背景人士轉職陪診師。但在醫療資源與服務意識不完備的二、三線城市或偏遠地區,陪診師很少具有醫護背景,多半只有一些基本訓練就上工。
規範不明確 陪診師與患者難有保障
目前,中國大陸陪診服務市場百家爭鳴,有個人接案,養老機構、家政公司派遣服務,也有專責陪診的陪診或平臺,陪診服務內容不一,收費也有所不同,一般陪診包括陪同患者預約掛號、代取藥、送取檢查樣本、代取報告等,平均價位約半日人民幣200至300元,全日300至500元。
然而,「陪診師」並未經過官方認可,未收錄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因此,陪診服務尚無明確法規規範。多數民眾透過親友介紹或社交軟體搜尋,由於陪診師素質良莠不齊,甚至有些假陪診、行推銷詐騙之實,患者難有保障。
一位陪診師表示,目前的客源多為熟人介紹,或透過社交媒體管道,工作相對靈活,但客戶來源不穩定,從業人員也沒有法律保障,面對糾紛時也不知如何處理,希望這個新興行業有更明確的制度規範。
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統計,2022年第一季,中國大陸陪診、陪護等相關養老行業入駐商戶數量年增117.19%。「老人陪診」等關鍵字搜索量年增長424.08%,訂單量年增95.07%;截止到2022年10月, 10個月陪診相關新增的註冊企業,已超過過去4年的總和。
因應新趨勢,2022年開始,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推出醫療陪診員培訓項目,已舉辦3期培訓班,包含基礎醫療常識、法律風險相關知識、陪診服務內容和流程標准、典型案例陪診分析等課程。學員可透過課程系統學習陪診員所需要的知識,掌握陪診服務必要的流程和服務標準。學會也計畫針對老年人較多的社區,提供醫療陪診服務,廣設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以公益結合市場的方式提供服務。
臺灣陪伴看診服務 已列入公共社福資源
臺灣已於2018年3月邁入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率14%,預計2026年將邁入20%的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相當快速,長期照顧需求也快速增加。
但少子化與小家庭趨勢讓家庭成員的照護功能減弱,對於嚴重退化或需全日照顧的長輩,一般家庭通常會轉向找外籍看護。根據統計,臺灣目前約有22萬個家庭使用外籍看護工,而居家、社區、機構三類型的照服員人數,僅是家庭看護工的三分之一,反映出臺灣的照顧責任,多由非專業的外籍看護工撐起,能否遇到優質的看護工只能碰運氣,風險很高,若不建立完善的長照機制,可能帶來嚴重的社會與經濟問題。
在臺灣,陪伴看診服務已被列入公共社福資源的一部分。
政府自2017年起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2.0」(簡稱長照2.0),推廣居家式、社區式及住宿式服務,同時推動社區整體照顧服務體系,與民間業者合作,除了陪同看診服務,還有交通接送、居家照護、代購等等,患者或家屬,都能以經過公費補助後的低廉費用,聘請居家照服員協助。2022年5月,長照服務涵蓋率已從2017年的20.3%成長到67.03%,服務人數也從本來的10萬人成長到40.7萬人。
照護服務五花八門,相當人性化,老人可以聘請照護員陪同逛街、賣菜、運動、聊天、玩遊戲,計算鐘點費,「陪同就醫」方面,內容包括「協助掛號預約、陪同就診、聽取及轉知醫囑與注意事項;也有民間計程車業者推出陪同看診服務,連交通都包了。
有業者推出輪椅接送服務,接送行動不便的身障者或老人看診、出遊,沒有電梯的老公寓住戶也可以預約服務,接送下樓;還有行動不便老人的客製化旅遊服務、陪購物、陪看電視聊天、整理家務、到府維修等,簡單方便的鐘點服務為老人照護添加許多貼心的新發想。
AI人工智慧在可見的未來裡將在人類文明社會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縱使人工智慧全面發展,具有人性、溫度、同理心的服務依舊只有真人可以提供,當多數國家步入人口老化,為高齡社會服務的行業發展才正邁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