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2013 2014 左永安顧問 安永經營管理商學院 EMBA 共通核心職能 TTQS「破壞式創新」理論奠定管理大師地位,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台灣具備很好的戰略優勢:靠近市場、了解顧客、又擁有科技,是最有潛力的贏家。聯發科、台積電、華碩、巨大等台灣企業,都是克里斯汀生讚譽有加的「破壞式創新者」。

【大師專訪】破壞式創新 台灣是最有潛力的贏家
破壞式創新  台灣是最有潛力的贏家

採訪整理/王曉玟  攝影/黃明堂

頭一次,台灣企業成為歐美企業欣羨的創新主角。

以「破壞式創新」理論奠定管理大師地位,



台灣具備很好的戰略優勢:

靠近市場、了解顧客、又擁有科技,是最有潛力的贏家。

聯發科、台積電、華碩、巨大等台灣企業,都是克里斯汀生讚譽有加的「破壞式創新者」。

過去兩年,以EeePC點燃低價筆電戰火的華碩、經營女性專賣店的捷安特

經由清華科技管理所和哈佛商學院的合作研究,紛紛登上哈佛講台,

親身實證台灣的創新力。

世界變化太快,成功模式愈來愈難維持,不斷創新、不斷破壞,才是應變的硬道理。

但是,該怎麼創新?



為此,《天下》特別邀請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與克里斯汀生先暖身,

跨洋對談全球的破壞式創新趨勢。(以下史欽泰簡稱史、克里斯汀生簡稱克)

問:最近令你印象深刻的破壞式創新是什麼?從哪個產業、市場發酵?

克:過去十五年來,遭受最大破壞式創新的產業是手機業。

過去複雜昂貴的手機現在變得便宜、容易操作,讓許多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的消費者,

直接跳過有線電話,人手一機。

在手機的破壞式創新平台上,行動銀行特別有潛力。

許多沒有信用卡和銀行戶頭的非洲人,

全靠手機交易、買賣、匯款,這些金額在一些非洲國家,甚至高達GDP的一○%。

問:破壞式創新的特色之一是以低價創造更大的市場。

蘋果新產品iPad是破壞式創新嗎?但是iPad可不便宜。

克:



對筆記型電腦來說,智慧型手機無疑是破壞式創新, iPhone就是。

但是從iPhone 進階的iPad

是奠基在智慧型手機上的維持性創新。

我認為,iPad對筆記型電腦的顛覆力不會太大。

真正具備顛覆力量的,不是硬體形式,

而是輸入科技:怎麼存入、提取資料?這將會改變筆記型電腦產業。

史:是的,假如把一切運算都放到雲端,台灣的代工廠也擔心我們將淪為空殼子。

你在《創新者的解答》中曾描述台灣代工大量商品化的能力,

但我們下一步該如何做,才能增加附加價值?轉型到服務,好像很困難。

iPad並非破壞式創新

克:轉型到服務並不容易。


當一種產品進入過優階段,一個產業走入標準化、模組化,產業鏈上的利潤也會移轉,

企業必須從價值鏈上的不同層面創造新的利潤來源。

也就是說,價值鏈某個環節如果發生大量商品化,同時也有反大量商品化的反制力。

以手機產業來說,手機已是大宗商品,但切入手機晶片的聯發科,

去年就為世界提供四億五千萬套手機晶片,創造了讓手機大宗商品化的科技平台,

自己卻不會淪為大宗商品。

聯發科創造了手機界的「Intel Inside」,真的很犀利。

第二個解決方案,是從「產品」跨越到「服務」。

以半導體產業來說,台積電提供的平台,

一方面讓客戶自行進行差異化,一方面讓半導體產品變成大宗商品,

催生更多IC設計公司,但台積電自己不會淪為無法差異化的企業。

競爭方式已經從成本競爭,進階到

更快的交貨時間、更好的供應鏈管理、更好的設計服務。

台積電不需要做軟體,就已經是服務業。

長期優勢來自重視消費者

史:
台灣製造業要轉型服務,就必須先走到客戶端,為客戶解決問題。

辨認客戶問題,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問:

台灣企業目前面臨的難題是,成功模式很難維持,領先者優勢很快消逝,該怎麼辦?

克:

一個產品本身,通常很難成為企業長久的差異化優勢。

如果只靠產品創新在價值鏈上往上攀爬,要非常小心,

因為產品最容易被複製,尤其是高度標準化、模組化的科技產品。

長久差異化的優勢,來自於你幫客戶解決了什麼問題。

為什麼蘋果電腦的電視不成功? 

我認為,它並不了解消費者要求什麼樣的體驗,索尼也是,一昧追求高性能,

卻忽略到底要幫使用者解決什麼問題。

IKEA是消費者經驗的最佳整合者。

IKEA橫掃全球四十年,不是沒有模仿者,但沒人能複製它的成功。

這是因為,IKEA的競爭者都用「產品分類」切入市場,只有它以


在全球各地,當遇到明天就要把公寓裝潢好的問題時,你第一個想到的,總是IKEA

台灣的破壞式創新優勢

問:全球的破壞式創新似乎都自亞洲,為什麼?

克:如果我能再年輕一次、再讀一次博士,這一定會是我的論文題目。

經濟進步的一個盲點是,你總會到達大家什麼都有了的地步。

以美國要發展綠色能源來說,美國到處都有充足、穩定的電力,

太陽能技術要達到和傳統電力相同價格,還有七年落差。

但在亞洲,你拿個還過得去(good enough)的太陽能板

去中國、越南、菲律賓鄉間,總是比沒電可用好。

亞洲龐大的消費族群,讓亞洲成為破壞式創新的沃土。

台灣具備很好的戰略優勢,靠近市場、了解顧客、又擁有科技。

你們正處在一段令人興奮的產業發展史。

當然,中國是價格破壞者,但是當中國在大量商品化的階段競爭時,

台灣可以進入到下一階段,也就是讓產品大量商品化的技術平台。

中國雖然能低價製造,台灣卻不必成為受害者。

史:台灣過去都是靠模組化的產品成功。

但是未來,應該可以朝簡化架構、標準化商品轉型。

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生態系統、一條價值鏈,讓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獲利。

問:我們目前所處的,是個高風險的多變世界,

冰島火山灰、歐債、匯率急升急貶等挑戰,都是來得又急又快,

劇烈衝擊企業經營。要怎麼應付這些突然來的變局?

克:面對多變世界,企業該做的,是將足夠的資金、最少的固定投資給新事業,

迫使他們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市場,再研擬正確的策略,邊做邊調整。

只有進入市場,你才會知道,必須提供並整合哪些經驗給客戶?

捷安特就是非常好的例子,他們先開起零售店,才摸索出進入服務業的策略,非常靈活。

史:我很好奇,破壞式創新理論能不能幫台灣解決高等教育供過於求,

學生太少、大學太多的問題?

成為高階教育市場的聯發科

克:

我先說一個旅館業的例子。

為什麼旅館業沒有破壞式創新?

六○年代以便宜旅館連鎖起家的Holiday Inn,也想要往高階市場移動,

但在旅館業並沒有足以讓它往高階市場移動的新科技。

Holiday Inn要往高階市場移動,必須雇用和四季飯店一樣的門房、用豪華家具重新裝潢房間。

這麼一來,它就複製了原來高階市場在位者的成本結構,

也沒有任何後進者的破壞式創新優勢。

在一些無法以科技驅動創新的產業,市場底層的新進者,無法上演破壞式創新的腳本,

這比較像是市場區隔的劇本。

高等教育也是如此。

在線上教學出現以前,美國市場底層的社區大學模仿州立大學,

市場中階的州立大學模仿頂尖私立大學。

但是,高階教育市場供過於求,只會隨著大家都往更高市場定位移動而惡化,

政府必須關掉某些大學。而線上教學,可能改變這個市場區隔。

如果你在高階教育市場能夠扮演聯發科在手機產業扮演的角色,

就有機會提供許多大學在菲律賓、印尼、越南、中國開設線上教學課程,

用更便宜的成本,把更好的教育傳遞給更多更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