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13 05:08 經濟日報 劉順杰
2300年前,莊子和惠子站在濠水橋上,莊子說:「鯈魚從容自得,這是魚的快樂。」惠子馬上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莊子立刻抓住惠子的語病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惠子立刻回應:「我不是你,不知道你知不知道魚的快樂;從這裡可推論,你不是魚,所以你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發揮老薑的勁辣:「一開始你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表示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才問我為什麼知道,現在我回答你,我是在濠水旁邊上才知道的。」
有人說:真理是愈辯愈明,透過論辯延伸過程,可以突破表象,深入問題的核心,能不能解決問題,則看深入的程度。換言之,想要解決問題,先得界定和確認「問題」的本質,然後才能針對「問題」衍生的議題,進行論證,否則很容易陷入死胡同,最後變成不知所云,既弄錯方向也模糊了本意。
在墨子小取篇提到:某些概念可以含括或適用所有事物,但是對於其他事物不能適用。某些概念,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定義解釋,例如騎白馬和騎黑馬都是騎馬,車子雖然是木頭做的,乘車卻不能說乘木頭;又例如強盜是「人」,很多「人」不能說成很多「強盜」。
要解決問題,先得確認所面對的「問題」屬於「成功因子」──機會,或是「失敗因子」──麻煩,以及相對影響性和嚴重性,從而決定這到底是不是「問題」,再決定是否真的需要處理。解決的方式,通常可分成四個階段:
首先,要先定義和界定問題,此因為:對問題認識不清楚,界定不清楚,特性不清楚,很容易掉入問題的陷阱,變成頑固不通,任何意見都聽不進去,無法真正的解決問題。尤其是某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不是「問題」的問題,被忽略或是被故意扭曲,反而衍生更多的問題。
接著透過經驗、科學判斷進行抽絲剝繭查證,此「問題」的結構因子,何為真?何為假?方不會弄錯問題本質,遭到誤導方向。
採取對策的目的,不外乎「達成績效」和「解決麻煩」,此階段則須考量先治標或直接治本。治本有時時不我予且曠日廢時,必須分階段或迂迴實施較佳。治標則必須有配套措施,避免後續衍生更大的麻煩。此階段著重權責、期限、方法和監控輔助措施,較能確保目的達成和防止失控。
最後才是針對處理結果,進行成效評估和檢討,作為未來處理模式的依據。讓曾經發生的失誤不再發生。
有些「問題」無法解決,有時跟能力夠不夠並無直接關係,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會自動消除掉原有的困難度。
暫時忽略,不代表什麼都不做,注意「問題」的發展趨勢,才算待機而動,才能掌握問題。
處理問題過程,不要只關心自己的問題,要想想自己可能造成別人的問題,如果能代人著想,把別人的問題也納在解決的考量,當別人的問題解決了,自己的問題往往能同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