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與「需求」的意義不同,潮流是指消費者需求隨著社會變化而改變,
可稱為「巨觀需求」,巨觀就是大的、整體性的、新的需求集合;
巨觀的相反詞是微觀,可以把「隱藏需求」稱為「微觀需求」,
就是單人的具體需求,也就是貼近顧客,掌握直接關聯顧客的需求。
顧客需求的陷阱
這裡有個地方千萬要小心,經常有「按照顧客需求開發新產品,卻完全賣不出去」的失敗案例,為什麼賣不出去?因為顧客需求有「陷阱」。
顧客需求的形式通常是「我想要什麼」,但問題是究竟多少人有這個需求。如果只有一個人有這個需求,滿足這個人的任性,可能沒有其他人肯買單,所以我們不能缺少巨觀觀點,來判讀顧客需求。
當我們要訂計畫時,該怎麼區分微觀需求(潮流)和巨觀需求(隱藏需求)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針對老顧客研發新產品、新服務→注意微觀需求。
─開發新顧客→注意巨觀需求。
─針對新顧客研發新產品、新服務(新創事業)→注意微觀需求與巨觀需求。
微觀需求隱藏在顧客行為與社會現象中,只要好好掌握顧客的微觀需求,新產品、服務、促銷活動的滿意度就會提升。
例如
銀髮族餐點宅配,顧客群是銀髮族,就可以找到以下的微觀需求,像是希望口味再重一點、經常吃剩丟掉、都是微波加熱、想自己決定送達時間。
銀髮族餐點宅配,顧客群是銀髮族,就可以找到以下的微觀需求,像是希望口味再重一點、經常吃剩丟掉、都是微波加熱、想自己決定送達時間。
這些需求資訊可以幫助企業研發新產品、新服務、新促銷方法。例如,不想吃剩丟掉,代表可以調整餐點份量,又如可以微波加熱,意味可以推出送熱食服務。
如果計畫開發新顧客,就要注意巨觀需求。
舉餐點宅配公司為例,如果鎖定獨居年輕男女,可以推測他們的巨觀需求,會是期望省時潮流,把費時的事情變得更迅速,例如用微波爐做菜可以縮短烹飪時間。
舉餐點宅配公司為例,如果鎖定獨居年輕男女,可以推測他們的巨觀需求,會是期望省時潮流,把費時的事情變得更迅速,例如用微波爐做菜可以縮短烹飪時間。
收集新顧客的微觀需求不容易,請先針對巨觀需求創立實驗事業,有了顧客群後再收集微觀需求,提升商品與服務的品質,顧客自然會更多。
潮流與需求隱藏在顧客行為與社會現象中,不僅要用心看到潮流與需求,還要體會。
每天用5~10分鐘來探索、體會需求,諸如待在門市時或上班或出差交通時間、處理文書時間、晚上就寢前。只要按照自己的生活步調去安排就好,重點是要有觀察的「目標」。
每天用5~10分鐘來探索、體會需求,諸如待在門市時或上班或出差交通時間、處理文書時間、晚上就寢前。只要按照自己的生活步調去安排就好,重點是要有觀察的「目標」。
如果想找巨觀需求,就要觀察社會的潮流與變化。資訊來源可以是報章雜誌、網路、電視等媒體。觀點是鎖定比較多的事物、比較怪的事物;要找微觀需求須觀察顧客行為與社會現象,資訊來源可以是門市、交通工具、辦公室等。
不以競爭分析為優先
日本甜點市場2013年已達2兆日圓,光是市場龐大,不足以讓超商甜點熱賣,而是他們掌握到需求。
例如奶油瑞士捲,Lawson、7-11等都有賣,超商奶油瑞士捲的特色是可以用湯匙吃,這樣的需求是直接問顧客而來。
如果根據顧客需求來訂商品計畫,務必注意當市場尚未成熟,產品只要掌握表面需求,迅速推出新產品就可成功;但碰到已成熟市場,光掌握表面需求就很難成功,只會讓市場充斥相同產品,沒特長也沒有差異性,還要找出「隱藏需求」加入產品中。
「隱藏需求」該怎麼找呢?從口味、價格、份量等觀察行為,會發現改變份量的理由,是許多人不想吃剩,所以要少一點,造成一塊裝的奶油瑞士捲熱賣。當探討暢銷商品暢銷的理由,除了超商咖啡的潮流,還有所謂隱藏需求。
如果市場規模正在成長,那麼跟著競爭對手做一樣的事並不算是糟糕的計畫,自家追風當然有可能擴大業績與利潤。但如果市場規模沒有成長,甚至正在縮小,那麼跟競爭對手正面對決就可能落敗。
正確掌握巨觀需求與微觀需求比競爭分析重要,因為社會潮流不斷改變,需求也不斷改變,10年前後的市場可說面目全非。重點是掌握社會脈動,比其他公司更早出手。不以競爭分析為優先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競爭對手的策略不一定正確。
社會潮流不斷改變,一家公司的策略數十年不變就可能脫離潮流,而參考脫離潮流的策略來訂計畫,怎麼能說是正確的行為?
如果競爭對手的行銷部門很優秀,應該會發現公司脫離潮流而開始修正,但並不是所有公司的行銷部門都很強。
加上沒時間、沒人力、沒預算等條件限制,要讓計畫跟上市場變化其實非常困難,所以競爭對手基本上也不可能做到完美。在這個前提下,自家模仿競爭對手並正面對決,會犯了跟對手一樣的錯誤。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暢銷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