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 星期日

2025 10 26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宮主/秘書長/永續長/執行長/理事長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 「多巴胺效應」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心理師陳柏翰表示 世新大學性別所教授羅燦煐說 台離婚率上升 半數婚姻撐不過8.3年

 台離婚率上升 半數婚姻撐不過8.3年

記者翁唯真/台北報導  2025年10月26日 週日 上午5:51

       內政部統計疫情後台灣離婚對數直線上升,從2021年的4萬7887對增至2024年的5萬3469對,粗離婚率達2.28‰,創2020年以來新高,離婚率亞洲排名第二,僅次中國大陸;其中,40至44歲族群離婚人數最多,達9287人,半數夫妻的婚姻撐不過8.3年。

專家分析,離婚率升高全球皆然,也讓人們重新思考「婚姻是否仍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內政部統計2024年離婚的婚齡中位數為8.3年,亦即半數夫妻撐不過8.3年;婚齡未滿5年即離婚者占33.6%,居所有婚齡層之冠;5年以上未滿10年的占23.6%居次。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婚齡未滿5年的離婚比率逾3成,與「多巴胺效應」有關。新婚初期的激情與浪漫通常維持1至3年,過了這段「多巴胺高峰期」後,就進入現實考驗期,必須面對買房、育兒、經濟與家庭責任等壓力,加上雙方心理成熟速度不同、對未來期待落差太大,關係容易出現裂痕。

他強調,婚後1至3年雖看似蜜月期,其實也是決定婚姻能否長久的關鍵期。

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心理師陳柏翰表示,過去許多人因社會期待而結婚,如年紀到了就該結婚的「鬧鐘式婚姻」,也有為了逃離原生家庭、為生子或追求物質安穩等因素結婚,往往在進入現實後,發現婚姻並不是解決人生問題的萬靈丹,反而因家庭責任而壓力倍增。

他指出,現代人離婚背後往往帶著更深的自我覺察,亦即願意面對問題、勇於止損,當婚姻無法解決個人問題時,離婚反而是重啟人生的選擇。

世新大學性別所教授羅燦煐說,世代觀念已轉變,強調個人幸福與自主,婚姻不再被視為「從一而終」的終身契約,也不必為了家庭或孩子犧牲自我。當雙方價值觀、生活目標或個性難以調和時,選擇分開反而被視為更成熟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