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
skip to sidebar
2014 2015 左永安顧問 安永經營管理商學院 EMBA 職能基準 職能認證課程 共通核心職能 TTQS 人力資源 創業百萬小學堂 台灣大學 和君 品牌 創新研發中心 品質 卓越經營 如果衛福部規定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五大科要有多少主治醫師,要有多少R1到R3的住院醫師,否則醫院評鑑不予通過 選擇性的醫療如,關節置換、心導管、縮胃手術、植牙、顏面重建、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臺灣的強項) 醫美、健檢絕對不該是國際醫療的重點,Elective surgery「選擇性的手術」才是,這才是附加價值最高的醫療項目。牙醫師、藥師、復健師、放射師、醫檢師、職能治療師都呈現過剩,護理人員有超過十萬大軍在那裡待業。 國際醫療是business,公立及財團法人醫院是「公共」的醫院,而國際醫療的收入目前與對國人的醫療一樣不用繳營業稅及繳營利事業所得稅,這是不對的。醫院的支出,一半以上是薪資。醫療是管理及人力密集的產業,可以聘用很多人,有助於提升就業及薪資水準,而國際醫療是臺灣的強項,可以競爭的,我們為什麼不做?
發展國際醫療專區 留住專才
作者/ 楊志良(亞洲大學講座教授)日期:102-10-25楊志良教授 任一公共政策有優點就有缺點,如何興利除弊才是要點。國際醫療也必是利弊參半,那麼重點是怎麼做以達到利多弊少?臺灣其實現在已有部分的國際醫療,目前有39家醫院由衛福部核定容許有百分之十的容額在做國際醫療。但公立醫院及財團法人醫院則不宜從事國際醫療,因為這些醫院同時收治國際病患及健保病患,而收費有很大的不同,容易會對病患「大小眼」,而這與公共醫院的宗旨不符合。此外,國際醫療是business,公立及財團法人醫院是「公共」的醫院,而國際醫療的收入目前與對國人的醫療一樣不用繳營業稅及繳營利事業所得稅,這是不對的。因以上的理由,國際醫療一定是要在專區辦理,在專區可以明確的劃分「商業性」及「公益性」及有良好的管理。
有人認為國際醫療會導致醫療商業化,其實臺灣今天的醫療商業化,絕對不是國際醫療引起的,也不是公司化所引起的。
目前公司法對公司的監督及透明度遠比我們今天對財團法人要嚴格的多,要公開的多。所以詹前署長與筆者都一再強調應把財團法人的規範作一個改革,使財團法人醫院的營運管理更加公開透明及有更多的社會監督參與。
其實大家也都很清楚,臺灣醫療水準不管在人才、錢財、品質及管理上都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大陸目前大幅地擴充醫療保健事業,高薪搶人,如果我們今天不做,可以預期數十年以後,臺灣必然有很多醫療人才被磁吸到大陸去。
臺灣過去這幾年來,國內生產毛額(GDP)中是薪資所占的比例不斷的下降,這表示什麼?臺灣內部越來越難找到工作,造成薪資不升反降。臺灣的GDP中,高比率是資本利得。
然而醫院的支出,一半以上是薪資。醫療是管理及人力密集的產業,可以聘用很多人,有助於提升就業及薪資水準,而國際醫療是臺灣的強項,可以競爭的,我們為什麼不做?與其迫使這些人才流到大陸,為何不讓他們留在臺灣開發醫療產業?
我們都很清楚臺灣目前醫師不缺,部分醫師人力短缺是科別及地理分佈等結構性的問題。
其他的醫事人力也相當足夠,牙醫師、藥師、復健師、放射師、醫檢師、職能治療師都呈現過剩,護理人員有超過十萬大軍在那裡待業。
發展國際醫療,大家就要提高待遇去競爭、去雇用這些醫事人員。
筆者非常贊成某些人士的主張,國際醫療的醫事人員都不能用外國人,沒有中華民國的執照就不能在臺灣執業,你要辦國際醫療,就請用臺灣自己的醫事人員,如果人力不夠,臺灣很有能力訓練更多優良醫師及其他醫事人員。
再來一點就是,有一些意見與其他人不一樣,我認為醫美、健檢絕對不該是國際醫療的重點,Elective surgery「選擇性的手術」才是,這才是附加價值最高的醫療項目。
國際人士不可能因傷風、感冒、拉肚子、急診來臺灣治病,傳染病則不容許到臺灣來就醫,糖尿病、高血壓也不會來臺灣就醫,因這需長期醫療。
因此國際醫療不致影響臺灣民眾最需要的基層醫療。選擇性的醫療如,關節置換、心導管、縮胃手術、植牙、顏面重建、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臺灣的強項),這些醫療項目價格高,且更能凸顯臺灣的醫療水準,
但是一般的器官移植呢?那是不可以的(眼角膜除外)!為什麼呢? 又因為肝、心、腎沒有足夠的捐贈者,且國內等候的病患還多得很,國外來的器官常有醫學的倫理問題。
在臺灣前述的這些選擇性醫療項目,病患的來源是不足的,不可能因為有國際醫療,就只去做外國人,而不做國人。
例如臺灣目前有十家醫學中心在做骨髓移植,有五家平均一年做不到一、二個病人,而醫院整個團隊、設備都閒置在那裡。
醫療技術也不可能精進,同樣的請問臺灣有沒有關節置換找不到醫師?而常是沒有足夠的病患讓醫療團隊施醫。如果容許各醫院的醫師就像今天各醫院間可以報備支援,報備到國際醫療專區職業,例如每週2診且因有足夠的病患,除可提升醫療水準,且會讓國際醫療管理非常明確,掌握人力及整體醫療資源分配。又國家遇緊急狀況,如重大天災,可馬上停止辦理國際醫療,這些國際醫療人力設備就成為國家在有難時的預備隊。
發展國際醫療可以增加國家稅收,甚至可要求一定比率為健保捐,挹注健保,有利於健保財務穩定。
另外一點,今天的五大皆空,其實是因為我們沒有好好應用我們的行政措施,現在很多醫院是有節餘的,
如果衛福部規定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五大科要有多少主治醫師,要有多少R1到R3的住院醫師,否則醫院評鑑不予通過,就像SARS以前,醫院很少雇用感染科醫師,衛福部在專家共識下,一下命令,第二天起那個醫院沒有感染科醫師?只要醫院還有節餘就會聘用,我們一方面要讓醫院有合理的收入,一方面要善用行政的指導。
國際醫療不是解決臺灣醫療體系的妙方,但也不是毒藥,今日不做,機會一過,他日一定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