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總每年8月的重頭戲《全國工業總會白皮書》在8日正式發表。
2023年,工總白皮書定調「破浪前行」,揭示台灣正面臨9大挑戰,
因應挑戰與經濟戰略思維下,提出「台灣六需」的戰略目標和
「八大行動策略」,要來破浪前行。
與去年相同的,今年同樣以8個單元面向做為分類;不同的是議題與政策建議數量由74個議題、208項政策建議,減少為44個議題與164項政策建議。
9大挑戰、6大需求、8項行動策略
白皮書發表會由工總理事長苗豐強、監事會召集人潘俊榮、詹正田、林明儒及何壽川3位副理事長聯袂主持,也突顯見白皮書的重要性與份量。
但是,看似減少了議題與政策建議,實際上仍有不少議題與去年雷同,一提再提。
苗豐強表示,今年白皮書以破浪前行為題,正反應台灣產業面臨問題,這些挑戰如浪一波一波打來,產業發展迫切需要主體性的經濟戰略思維,關鍵是要確保台灣持續具有核心競爭力。
苗豐強直言,世界正在改變,這些地緣的風險、政治、經濟跟全球化的倒退,表示人們必須面對更多的挑戰,台灣應該要有普及性的經濟戰略。
至於台灣正面臨的9大挑戰,包括:
1. 台灣正加速進入超高齡社會。
2. 地緣政治風險籠罩。
3. 全球供應鏈在國安、韌性、淨零目標下持續轉移。
4. 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不易。
5. 5缺問題更加嚴重。
6. 氣候風險威脅日深。
7. 基礎建設落後。
8. 教育失衡與學用落差擴大人才空洞化。
9. 人工智慧技術帶來新挑戰。
工總並歸納出台灣產業與社會的6大需求與8大行動策略,這些建議是來自全國157個產業工會、學者、專家的寶貴的意見,提供政府跟社會各界來參考,希望未來政府在政策的制定上能夠納入產業界的聲音。
不怕提問題,只怕不進步
2008年首度發表《全國工總白皮書》,今年已經進入第16個年頭。工總表示,白皮書是做為定期檢視國內經濟體制良窳,就產業界當下關切的問題與困境提出客觀、前瞻的建言,除了提供政府施政參考外,核心目標在確保台灣產業競爭力。
工總統計,2022年政府回覆工總白皮書的滿意度是66.7分,換算下來,2/3是滿意的,但是仍有1/3是不滿意的,換言之,去年有些議題今年重複再提出。
苗豐強表示,工總從不怕重新提這些問題,而是怕進步不夠快。工總祕書長陳益民則補充,這些一提再提的問題,看起來是同一個,但是在層次上、影響層面上,甚至是跨單位的合作上都不一樣。
例如缺工、缺才的問題,現在已經不是單純的缺乏勞動力,工總看到的是2025年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人口占比會超過20%以上,人口結構的老化造成社會和經濟的負面影響。因此建議項目不只解決基層勞動力問題,還有中階人力、高階人力的問題,這就延伸出相關的移民政策。
台灣不能脫鉤兩岸與區域經濟
在經濟發展方面,RCEP和CPTPP等區域經濟協定中降低關稅和法規協調等互惠優勢,將影響亞洲供應鏈的重組。台灣目前對RCEP地區出口的依賴度高70%,其中對中國的出口占比最高。未來,隨著RCEP的降稅,傳統產業將面臨更大的負面衝擊。
全球有132家具規模的跨國企業都依靠供應鏈來採購,有7成都發生在亞洲。但是,兩岸情勢不佳,已成不利台灣經濟發展的重大因素。苗豐強打趣的問,台灣應該善用自身特殊的位置,運用產業實力,不僅贏得中國的供應鏈,也贏得其他供應鏈,還是政治上非黑即白的二分法,答案似乎也呼之欲出。更呼籲兩岸必需多加交流,政府不方便的事讓民間企業來做。
苗豐強認為,台灣有5缺的問題、台灣也有護國神山,是不是什麼產業都拉回來台灣生產,值得台灣思考。
台灣的每一個產業都很重要,一個國家的產業要均衡發展,國家才會能長久有序的發展。建議台灣應該扮演亞太產業運籌中心,以台灣為中心發號司令,什麼東西在中國、什麼東西放東南亞。反觀,若是Google、微軟、亞馬遜都來台灣設立資料中心,這樣對嗎?苗豐強還建議,請政治人物多看白皮書,工總會員數有170萬人,希望政府能聽見產業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