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9 經濟日報 編譯林文彬、記者李珣瑛/綜合報導
由於亞爾特拉是台積電重要客戶,一旦遭英特爾收購,其訂單恐將流向競爭對手。台積電企業訊息處處長暨代理發言人孫又文昨(28)日對此表示,無法對傳言表示意見,公司仍專注提升先進技術與營收成長。
亞爾特拉是可程式邏輯元件(FPGA)大廠,與美商賽靈思(Xilinx)、全球電腦繪圖處理器大廠輝達(nVidia),並列台積電先進製程的大客戶,之前一度傳出轉單英特爾。
這項消息由華爾街日報率先披露,亞爾特拉股價27日暴漲28.4%至44.39美元,市值升至約134億美元,英特爾股價也漲6.4%,以32美元收盤。
以亞爾特拉在報導前104億美元的市值來看,收購價碼至少在百億美元以上,這將是去年臉書以220億美元收購WhatsApp後矽谷金額最高的收購案,可望擠進科技業規模前十大交易。
英特爾正在尋找新成長來源,該公司本月稍早才因PC市場萎縮被迫將第1季營收預測調降10億美元。IDC指出,由於消費者花在行動裝置的金額增加,2015年全球PC市場銷售將萎縮4.9%;行動裝置處理器通常是用高通(Qualcomm)等英特爾競爭對手的設計。
Wedbush證券公司分析師赫斯說:「收購亞爾特拉對英特爾而言意義重大,這代表英特爾的策略出現重大轉變。他們需要讓事業多樣化,不再聚焦於PC市場。」
亞爾特拉是全球前兩大可程式邏輯元件製造商之一,營收成長率比英特爾還高,將亞爾特拉納入旗下,等於獲得一個成長事業。也將進一步強化兩家公司的製造合作關係,有助於英特爾產能全開。Endpoint科技公司分析師凱伊說:「我認為FPGA是當紅炸子雞,收購亞爾特拉對英特爾而言是一大勝利。」
花旗分析師預測,收購亞爾特拉將使英特爾的每股盈餘增加4%,全年營收增加20億美元。花旗說:「我們相信收購亞爾特拉將推升英特爾的獲利,最終還可望讓英特爾完全發揮半導體產能。」
費半大漲 資金重回半導體
美股27日尾盤傳出英特爾有意收購亞爾特拉之後,帶動美國半導體股全面急拉,費城半導體指數收盤前30分鐘從平盤附近呈現90度急拉,以大漲逾2.8%收市。
分析師表示,台積電日前釋出「強勢美元衝擊歐洲等地買氣」的訊息之後,一度讓半導體後市蒙塵,加上前幾天公布的美國耐久財訂單不如預期,市場憂心企業縮手投資,是景氣反轉的訊號。
隨著英特爾傳出大手筆收購亞爾特拉,透露大廠持續積極透過併購等方式大張旗鼓搶市,半導體與科技業景氣仍持續擴張,進而激勵費城半導體指數同步大漲。
昨天費城半導體指數尾盤急拉大漲,有多項重要意義,首先是費城半導體指數技術線型回補日前跳空下跌缺口,並免除做出「M頭」的危機;此外,也透露前波撤退的市場資金再度回籠半導體與科技股。
指標個股方面,昨天美國重量級半導體股不僅英特爾大漲6%、亞爾特拉漲近10%,美光、超微、艾斯摩爾也同步勁揚,美光更一口氣從下跌約2%拉升至收紅。
台灣在美掛牌半導體廠則以聯電走勢最強勁,收盤漲2.55%;日月光由盤下急拉到平盤收市;台積雖可能受阿爾特拉遭合併衝擊,尾盤跌幅也受族群走揚激勵,跌幅由原逾2%收斂至約1%。
巴隆金融周刊:晶片股拉回 正是買點
最新一期巴隆金融周刊(Barron's)報導,美元升值削弱半導體需求,導致晶片製造商股價重挫,但其實這類股的基本面長期看多,股價拉回提供投資人逢低承接機會。
以標普1,500指數中的52檔半導體相關成分股來看,上周半導體股平均股價跌5%,美元升值是一大因素。由於半導體以美元計價,美元升值推高晶片成本,迫使個人電腦(PC)等電子產品製造商調漲售價,不然就得自行吸收增加的成本。
許多晶片業者面臨調降獲利預測的結果。從本周影音解碼晶片製造商Sigma Designs、快閃記憶晶片大廠美光科技(Micron)先後發布的財報中,將看出端倪。
半導體股上周三(25日)已受衝擊,主要因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傳出利空。據瑞信分析師艾蘭迪(Randy Abrams)轉述,台積電發言人孫又文上24日在瑞信香港會議上表示,台積電上月「業績減緩」,大致因為「強勢美元影響歐洲及新興市場的購買力」。
此利空引發晶片股重挫,但巴隆認為,下跌原因與其說是半導體股大難臨頭,不如說是獲利了結賣壓。費城半導體指數今年來漲幅僅1%,但過去12個月來已大漲21%。孫又文的評論給投資人另一個機會調節持股;兩周前英特爾調降財測,已掀起一波賣壓。
除美元升值因素外,兩家公司都各有各的難題。PC市場持續走下坡,持續衝擊英特爾的微處理器銷售;台積電則遭遇三星、格羅方德甚至英特爾搶單的壓力。
投資人應關注的是,智慧手機與平板功能日益增強,且智慧手表、家電等聯網裝置興起,將導致前所未見的科技創新。美光正研發下一代記憶體規格「DDR4」,賦予行動裝置更強大的運算效能;Skyworks則推出數款功率放大器晶片,有利手機小廠迅速推出新品。這兩檔股票展望都看俏。
半導體產業也持續在整併,有助減少削價割喉戰。儘管前方仍有重重挑戰,但電子業與晶片業的結構巨變,將使大多數業者迎向更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