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一位國畫大師如何追上畢卡索》
藝文設計by 非池中藝術網 2018/01/20
前言與摘要
張大千,20世紀最傳奇的國畫大師,這位如今作品在全球藝術市場成交金額已超越畢卡索成為全球第一的畫家,卻曾經當過土匪、做過和尚、畫過仿畫、受過戰爭迫害並棲身海外各國數十年,甚至歷經眼睛失明,卻成為徐悲鴻眼中「五百年來一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並與20世紀西方繪畫代表人物畢卡索平起平坐。
本文嘗試以五個角度來分析張大千的傳奇人生以及藝術史上的特色與貢獻:
(一)性格養成:出生時的傳說以及當土匪、做過和尚等經歷如何塑造了張大千的性格;
(二)國內地位之建立:如何從畫仿畫、「南張北溥」等名號以及臨摹敦煌壁畫建立國內畫壇的地位;
(三)國際地位之建立:棲身海外各國的張大千如何透過國際畫展、與畢卡索見面切磋,直到晚年眼睛失明卻開創「潑墨山水」技法等進一步奠定自己的國際畫壇地位;
(四)藝術史的特色與貢獻:上述傳奇的生平以及各時期的張大千作品如何反映出張大千於藝術史的特色與貢獻;
(五)其畫作於全球市場的趨勢:本文首度透過近年來張大千與畢卡索於全球藝術市場的排名與價量分析比較,驗證張大千的市場地位並點出中西繪畫拍賣市場的重要趨勢。
(左)張大千與畢卡索合照(1956);(中)張大千|霍山瑞藹66 x 28cm;(右)畢卡索|亞維農少女。(圖/非池中藝術網)
(一)張大千的性格養成
1.黑猿轉世?
張大千(1899-1983年)本名張正權,又名張爰(猿),似乎在出生前就開始了其傳奇性,廣為人知的傳說是在張大千出生的前一晚,他母親夢見一位白髯長者帶著一隻黑猿交給她,隔天張大千就出生了,所以人們都說他是黑猿轉世,張大千自己也深信不疑,所以後來才又取了個名字叫張爰(猿),張大千一生愛養猿也愛畫猿,或許張大千從年紀輕輕的二十幾歲開始就愛留著一臉大鬍子,甚至中晚年都保持著長鬚老人的形像,可能都和這個黑猿傳說有關。
年輕時的張大千;張大千|自畫像49 x 36cm。(圖/非池中藝術網)
張大千17歲時,正值北洋軍閥混戰時期,張大千到重慶求精中學念書,卻窮得沒錢坐車回家,於是約了幾個朋友打算走兩百公里路回內江,誰知道半途竟被土匪綁了,土匪要張大千給家裡寫信要贖金,張大千因為寫了一手好字被土匪頭子看中而要他留下來做師爺,就這樣,張大千被迫成了土匪。當土匪就是要跟著下山搶劫的,張大千不搶東西就是犯忌,於是張大千勉為其難地形式上帶走了一本《詩學涵英》和幾幅畫,沒事就反覆閱讀,加上被綁來的人當中恰好有位老進士發現土匪窩裡竟有一位好學的小師爺,於是給與張大千詩詞的指導。沒多久這個土匪窩被剿了,張大千被誤當成了真土匪被捕入獄,家人花了大把勁兒證明來龍去脈後才把張大千接回來。
張大千|書法對聯137 x 32.5cm;張大千|凌波仙子90 x 45cm。(圖/非池中藝術網)
3.百日和尚而得大千之名
歷劫歸來後的張大千或許有感國內的世局紛亂,19歲便與二哥張善孖留學日本京都,學習繪畫與染織,留學期間以畫虎聞名的二哥卻發現張大千的繪畫天份,而手把手地教導張大千畫畫並參觀畫展,但21歲回國後仍然兵荒馬亂做不成染織,繪畫上在上海學習又一時找不到方向,更重要的是極度思念病逝的青梅竹馬未婚妻謝舜華,萬念俱灰下於是張大千萌生出家的念頭,住進了上海松江的禪定寺,讓住持逸琳法師為他取了「大千」的法名,雖然中間為了燒戒等問題波折了一百天,最後終於還是被二哥張善孖硬是抓了回來。但從此「張大千」這個名字就永遠跟著他了,且這個名字對張大千的往後畫壇人生也有很大的影響,試想在日後的畫壇上若不是用「張大千」這個名字會差別多大呢?後文也會再來討論。
Artprice:張大千排2016年全球500大藝術家之首
張大千|桐蔭寄傲圖97 x 43cm;張大千|秋江圖51 x 38.5cm。(圖/非池中藝術網)
1.臨摹仿畫驚呼畫壇
張大千在上海拜曾熙與李瑞清為師,當和尚還俗後終於開始全心投入繪畫,而張大千臨摩古畫原是為了學習筆墨精髓,但技巧卻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原來張大千在臨摹時的勤奮程度不是只有臨摹一次而是兩次三次甚至不下十次,直到不用看原畫而能清楚記得其構圖、筆法、氣韻而直接絲毫不差地畫出整張畫,尤其仿石濤唯妙唯肖到甚至被掛上「石濤再世」的名號,所以年輕時的張大千也可能是中國畫史上最頂尖的仿畫高手,當時不少國畫大師與藏家都無法分辨其真假。
張大千|霍山瑞藹(仿董源66 x 28cm;張大千臨摹董源的江堤晚景去年嘉德以1.32億人民幣拍出。(圖/非池中藝術網)
當然張大千這樣靠仿畫成名的方式有人欣賞也有人不認同,例如黃賓虹等人即使成了故事主角仍然對張大千推崇備至,但也有向齊白石這樣的傳統國畫大師並不那麼認同。然而更有趣的是,張大千並未因此惹怒畫壇,反而還能持續和幾乎每位圈內人士都廣結為好友,且張大千刻意創作的仿畫為數不少也進了眾多博物館的收藏之中,似乎無損張大千的藝術史地位,頗讓人玩味與思考。
(左)張大千|眉壽萬年106 x 49cm;黃賓虹|湖山晴靄122 x 38.5cm;(右)齊白石|秋蟹圖128 x 34cm。(圖/非池中藝術網)
然而張大千靠著仿畫成了名就停止腳步了嗎?並沒有,張大千逐漸跳脫了單純的臨摹而能靈活運用各種古畫的技巧,並不停與各地的繪畫大師結識與切磋。1928年,已在上海成名的張大千來到了北京,與當時在北京名氣更大的舊王孫文人畫家溥心畬碰面了,兩人背景相異卻一見如故並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往後兩人常共同作畫並一起展覽作品,爾後「南張北溥」之説傳遍大江南北,張大千始得與溥心畬齊名且兩人的繪畫技巧與名聲都更加提高。
張大千、溥心畬|秋影飛鴻95 x 30cm;溥心畬|觀世音菩薩86.5 x 35cm、秋山泛舟126 x 36cm。(圖/非池中藝術網)
然而1941年四十多歲的張大千為何要遠赴黃沙漫漫的敦煌呢?我們不要忘了目前提到的張大千生平之背景並非一個太平之世,1937年開始了中日八年抗戰,而中國境內藝術界對於繪畫改革乃至新舊思維的爭論也不斷漫延,追求西方技法的革新派例如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相比於齊白石等傳統畫派,形成了兩相對立的氛圍。
林風眠|水果靜物50 x 50cm;齊白石|蝦67 x 33cm。(圖/非池中藝術網)
台北故宮藏張大千番僧昂吉摹敦煌第二一七窟比丘立像、敦煌莫高窟第十四窟晚唐十一面觀音像。(圖/非池中藝術網)
1.棲身海外各國舉辦畫展
張大千從敦煌回到中國,1945年雖然中日八年抗戰結束,然而緊接的國共內戰爆發以及1949年的國民黨政府遷台,張大千也立即決定離開中國到印度考察並舉辦畫展,他沒想到的是這一離開雖然躲過了後來的文革,但就再也沒能回到中國。1951年到香港,翌年遷居阿根廷,1953年再移居巴西建「八德園」住了十多年。1957年以寫意畫《秋海棠》被紐約國際藝術學會選為世界大畫家,並榮獲金獎。此後,又陸續在法國、比利時、希臘、西班牙、瑞士、新加坡、泰國、德國、英國、巴西、美國及香港等地舉辦畫展。1969年遷居美國,1972年在舊金山舉辦40年回顧展。1978年張大千移居台北雙溪摩耶精舍,並與同樣來到台灣的國畫大師溥心畬、黃君璧三人被稱作「渡海三家」。
一幅畫看透畢卡索的情感糾葛 《戴貝雷帽、穿格子裙的女子》首度登上拍場
張大千|秋水春雲圖114 x 52cm;溥心畬|松巖策蹇66 x 38.5cm;黃君璧|山水56 x 29cm。(圖/非池中藝術網)
2.張大千與畢卡索的會面-「東張西畢」
1956年57歲的張大千應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喬治薩勒的邀請,偕夫人徐雯波來到巴黎舉辦兩個畫展,一個是設在羅浮宮的張大千近作展,一個是在東方博物館舉辦的敦煌壁畫臨摹展。喬治薩勒館長還在羅浮宮精心安排了「馬蒂斯選作展」,讓東西方藝術的傑出代表在巴黎來一次正面「交鋒」。結果,張大千兩個畫展都極為成功,當時法國著名評論家與媒體皆認為,「張大千的畫法變化多端,造型技術精湛,顏色時時革新,其畫與西方畫風對照,惟有畢卡索堪與張大千比擬。」恰好畢卡索本人當時也在附近辦展,甚至有人看到畢卡索本人曾低調在張大千畫展裡參觀拍照,以張大千的性格肯定不放過這個主動交流的機會(想想之前的「南張北溥」、「南張北齊」,如果能再來個「東張西畢」…)然而詢問當時留法的中國知名畫家趙無極與潘玉良等友人都不太願意牽線,甚至頗為反對,一方面畢卡索的心高氣傲眾所皆知,二方面更擔心當時已經在西方造成不少轟動的張大千如果碰了釘子,豈不是丟了整個東方人的面子。然而積極又江湖性格的張大千可不會這麼想,轉而求助於喬治薩勒館長,結果薩爾館長也一樣搖頭婉拒。沒想到張大千還是不死心,乾脆不假他人之手,找了翻譯就直接陌生打電話過去給畢卡索的秘書,前前後後還經過了一番波折,結果是畢卡索真的盛情邀請張大千到他的住所會面了。
張大千與畢卡索的這場會面十分友善而熱絡,但過程中這兩位大師細膩的互動與對話仍有許多讓人思考之處。會面時正巧一位畫商拿了五張畢卡索的畫作來請畢卡索鑑定真偽,畢卡索竟當場轉請張大千代為鑑定,按常理一位來自完全不同文化的東方傳統國畫大師不太可能熟悉西方繪畫,更別說要鑑定眼前這位西方頂尖大師的作品真偽,張大千知道這是畢卡索存心想掂掂他的斤兩,誰知道張大千隨即挑出兩張說是假的,畢卡索表示同意且非常高興,畫商在一旁則瞠目結舌。畢卡索接著拿出上百張自學中國繪畫的習作並請求指正(大家沒聽錯,畢卡索已身為西方繪畫的王者,竟還暗自將學習觸角伸到中國。畢卡索能心高氣傲憑的是不停止學習的真本事啊!)張大千看畢卡索這些習作,明顯是在模仿齊白石的花鳥魚蟲,但有些不倫不類,便委婉地說道,「你畫得很好,但工具不對,畫水墨畫應該用中國的毛筆,依靠含水的多少來控制乾濕濃淡而能「墨分五色」,且中國水墨畫素有詩、書、畫融合的特色…」並當場寫下「張大千」三個大字以示範筆力的蒼勁雄厚以及墨色深淺運用。
畢卡索長相究竟為何?集結傳奇藝術家15至90歲風格迥異的自畫像!
齊白石|雙魚41 x 101cm。(圖/非池中藝術網)
畢卡索興致一來就推開其他訪客而熱情地邀請張大千夫婦在自家花園到處參觀並拍照留念,過程中像孩子般嬉鬧純真,還送上揮筆題款「D.C.Chang」及簽名的《西班牙牧神像》作品給張大千當作紀念,後來張大千也回贈一幅精心繪製並題款簽名的《墨竹圖》作為回禮。這次東西方大師的會面隔天立即在媒體被大肆報導,張大千後來也因此受訪不下數十次,後來也就出現了「東張西畢」這個分別代表東西方大師的稱號。
(中)畢卡索與張大千、徐雯波合照;(右)畢卡索贈送給張大千之簽名作品《西班牙牧神像》。(圖/非池中藝術網)
張大千60歲以前可說是一位全方位的傳統國畫大師,無論是山水、人物、花鳥樣樣精通且模仿古畫的功力更是畫誰像誰,後來經歷敦煌壁畫臨摹後的張大千更是在線條、色彩、畫作尺幅等方面更加進化而攀上個人繪畫技巧的高峰。然而,將近60歲時張大千卻在八德園的一次修建當中傷了眼睛,其後更受到白內障等眼疾之苦,視線變得模糊且有一眼幾近失明,過去一手細膩的筆墨線條功夫幾乎算是廢了,怎麼辦?
如果是一般人,到了那個地位與歲數,大不了就休息不畫了,但已經融會貫通中國繪畫又經歷了東西方藝術洗禮的張大千,竟然又突圍了,開創出中國繪畫史上獨樹一格的「潑墨山水」。其實在西方繪畫史當中,也是從安格爾等畫家講究精細的「古典畫派」,演變出莫內等人較重視意象的「印象派」,乃至於後來畢卡索完全變形的「立體派」與克萊恩等人完全脫離具象的「抽象表現主義」。而中國早在南宋就有梁楷畫出半抽象半具象的潑墨仙人,後來明朝徐渭、清初八大山人等也都使用過類似的潑墨繪畫,只是並沒有在中國傳統文人繪畫當中另外形成一個主流,反而比較被視為異端(例如徐渭與八大山人,在當時都被視為比較瘋癲奇特的個性與繪畫風格)。
梁楷|潑墨仙人(南宋);克萊恩Franz Kline|Lyre Bird(1957)。(圖/非池中藝術網)
張大千|雲山墨戲59 x 44cm;張大千|江帆圖36 x 42cm 。(圖/非池中藝術網)
前面的文章寫到這兒,我想大部分人應該都能理解為何張大千會被稱為「20世紀最傳奇的國畫大師」了,這部分就來用比較系統的方式,歸納出張大千在中國乃至於世界美術史上的特色與貢獻。
1.張大千的特色
(1)江湖性格以及高超的自我行銷能力:在中國繪畫史上尤其是傳統國畫家,大多追求與世無爭甚至長住深山的「文人性格」,我們也很少聽到中國歷史上哪個大畫家會刻意去追求名氣並四處廣交名流的,因為他們大多是「文人」或者以追求「文人清高」為目標,這一點和西方早有成熟的繪畫市場與完整的藝術商業生態讓藝術家得以賣畫維生是極端不同的。張大千相當特別的地方在於,他不但精通中國傳統文人的詩、書、畫「文人能力」,卻還具備了「非傳統文人」的江湖性格,以及高超的自我行銷能力(甚至連西方絕大部分的畫家可能都不及張大千),從他總是積極廣交名流,又似乎有計畫性地一步步取得「石濤再世」、「南張北溥」、「南張北齊」、「五百年來一大千」、「東張西畢」等名號來看,更是展現高超的自我行銷包裝能力。這樣特殊的江湖性格除了天生之外,筆者相信跟張大千小時候就當過土匪的特殊經歷頗有相關,試想都被抓去當土匪還活下來了,那這世界還有什麼事好怕的呢?而中國傳統畫家裡又有幾位擁有像張大千一樣的傳奇經歷呢?
(2)最有故事性的傳奇生平:在中國繪畫史上,我們也真的很難找到一位畫家傳說是黑猿轉世、當過土匪、做過和尚、有那麼多以假亂真的仿畫軼事、三年敦煌面壁、前後在國內外經歷波折、跟畢卡索有那麼一段會面、面臨眼疾卻又能以潑墨山水突破自己...,更別忘了張大千即使做了這麼多事但大半生是處在中國當時最紛亂的時代,以現代話簡單的說,張大千一生有無數的「梗」可以讓人講、給人傳,就連「張大千」這三個字都是這麼有故事、這麼好記。這些讓人容易口耳相傳的事蹟,在當時那個沒有網路與媒體的時代起了極大的作用,甚至到了今天我們都還不斷地在講張大千的這些故事。
(3)兼具中國繪畫史上頂尖的仿畫技巧與商業頭腦:中國繪畫史上能夠同時精通各朝代與各主題的畫家是極少的,是需要極大努力的,而要臨摹或模仿古代大師到張大千這樣如此以假亂真的程度在技巧上,更是極為不易。或許有人質疑張大千做仿畫還賣錢在道德上的問題,但既然我們在本文已經了解張大千到一定程度,或許可以從下面幾個角度來看:首先,前文提過張大千曾在許多場合直接在眾人面前揭露自己的仿畫而令在場驚呼不已並成為四處流傳的故事,所以筆者認為張大千故意讓仿畫流通在外並不毫不避諱地時常在眾人面前拆穿那是自己的作品,不無可能是有計畫性地要藉此方式宣傳本身的名氣與繪畫技巧之高;接著,有了名氣,他的畫作在市場上就會更好賣;最後賺到了錢,他又去收藏更多的古畫來精進自己的技巧。所以,我們要說他是為了賣畫養家也好,是為了爭取名氣也好,是為了更加精通繪畫技巧也好,在那個沒有藝術產業與宣傳管道的時代,張大千靠著本身的能力與膽識,不但將自己磨練成一位中國繪畫史上頂尖的仿畫高手,同時還能名利雙收,這種全方位的兼具繪畫技巧與商業頭腦別說是一般畫家,恐怕古今中外的藝術產業裡都不常見到。
(4)向上集大成又能開創全新的繪畫技法:在張大千那個年代甚至於以後的中國畫家,並無太多能夠向上集大成且詩、書、畫兼具的畫家,「南張北溥」的溥心畬算是極少數詩、書、畫三絕而能在繪畫史上集大成的大師之一,但溥心畬繪畫技法基本上僅追溯到宋元,然而張大千因為有三年敦煌臨摹壁畫的重要經歷,讓張大千的繪畫跨越了宋元而更進一步到了隋唐,這些在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後的作品線條、色彩、尺幅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來。而更難能可貴的是,一般追求集大成的國畫大師由於專注於古畫技巧的運用與傳承,不易開創出全新的繪畫技法,但是張大千遭受眼疾的際遇加上本身不受侷限的江湖性格,竟還能開創出潑墨潑彩的「潑墨山水」風格。這種能向上集大成又能開創全新的繪畫技法的大師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不多見了,在西方繪畫史上恐怕也只有畢卡索等極少數大師能做到。
(5)一己之力創造繪畫市場又提升國畫地位:在那個中國尚無藝術產業甚至兵荒馬亂的年代,張大千卻是自行開創了市場經濟。當過去揚州畫派最多也只是街邊賣畫或接受區域性的訂單生意,張大千卻能在中國境內各地四處舉辦畫展並銷售暢旺,靠的不是景氣,靠的是他同時是畫家、是收藏家、是鑑定家/仿畫高手、是生意人、是名流等多重身份,這在中國繪畫史上可能是史無前例的,在西方繪畫史上也不多見。更難能可貴的是,張大千後半生或許逼不得已只能棲身海外,卻依然堅持中國文人的生活、打扮甚至繪畫風格,並在世界各地包含羅浮宮舉辦畫展,同樣你可以說張大千是為了將自己的名氣提升到國際也好,是為了能持續賣畫養家也好,結果是中國繪畫的地位確實也透過張大千棲身海外這數十年的努力而更加提升了,這恐怕也是中國繪畫史上前無古人的,而張大千也很可能是一生畫作最多、展覽最多、銷售最高的中國職業畫家。
2018香港巴塞爾 新晉藝術家的創作故事微解讀
張大千|松壽圖136.5 x 64.5cm;張大千|黃山煉丹臺45 x 52.5cm 。(圖/非池中藝術網)
我們歸納了張大千上述幾個重要特色之後,或許可以用垂直與水平等四個面向彙整出張大千於藝術史上的貢獻:
(1)中國傳統繪畫集大成並上溯至隋唐:從垂直面向上來看,張大千不但完成了中國傳統繪畫的集大成,從石濤、八大、徐渭等,進而涉及明清各大家,再上溯到宋元,最後還透過敦煌壁畫臨摹而首度上溯到隋唐。
(2)開創出潑墨潑彩技法的全新「潑墨山水」風格:在中國傳統潑墨技法的基礎上,張大千結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神韻與構圖,甚至可能參考了敦煌壁畫以及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繪畫色彩,進而開創出潑墨潑彩技法的全新「潑墨山水」風格,在中國繪畫史的垂直面向當中得以往下開啟新的繪畫道路。
(3)革新了繪畫市場的運作模式:正當中國幾乎毫無繪畫市場的產業生態時,西方市場卻是另一個極端,早已有固定的藝術產業運作模式包含畫商、畫廊、拍賣、媒體、美術館等,張大千卻幾乎憑著一己之力順利橫跨了東西方市場,不依賴畫商銷售、不憑藉畫廊包裝、不倚靠拍賣炒作,在沒有如現今網路媒體發達的環境下竟完成了近乎C2C(個人對個人)的銷售方式,也可以說革新了繪畫市場的運作模式與行銷技巧。這看在現今的藝術家眼裡其實應該有很多令人省思之處,我們或許可以想像一下,如果讓張大千是生在這個沒有戰亂、充滿網路媒體、銷售管道如此多元而成熟的時代,他又會如何竭盡所能地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來成名與賣畫。
(4)推升中國繪畫在全球的地位並促進了東西藝術的交流:透過在全球各地的展覽,乃至於「東張西畢」的東西方大師交流,張大千可以說史無前例地推升了中國繪畫在全球的地位,並直接促進了東西藝術的交流。乃至於大千1983年去世後,其作品一直是蘇富比和佳士得等拍賣公司的常客,成為中國甚至全球拍賣市場上的「指標股」甚至「權值股」。2011年張大千作品的成交金額更首次超過畢卡索,躍上全球藝術市場的頂端,直接提升了中國繪畫在國際市場上的能見度。
了解張大千為何能夠享有今日的繪畫史地位,甚至在全球藝術市場追上畢卡索之後,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近十多年來張大千與畢卡索在國際拍賣市場的比較,並看出一些趨勢。
資料來源: Artprice;雅昌;帝圖藝術研究中心整理。(圖/非池中藝術網)
Basquiat創當代拍賣史上第二高價 天價榜上超越安迪沃荷
資料來源: Artprice;雅昌;帝圖藝術研究中心整理。(圖/非池中藝術網)
資料來源: Artprice;雅昌;帝圖藝術研究中心整理。(圖/非池中藝術網)
資料來源: Artprice;雅昌;帝圖藝術研究中心整理。(圖/非池中藝術網)
然而,這樣的單價差距不只是發生在張大千與畢卡索身上,藝術史上地位可能不相上下的東西方經典大師目前在全球藝術市場都還存在著如此般甚至更巨大的單價差距,但這也意味著國畫相對於西畫仍然處於一個相對基期甚低的階段,正當逐漸富起來的東方藏家尤其中國開始買回並追捧自家的國畫大師時,在股市一直有所謂「量先價行」,精明的買家或許早已知道張大千等國畫大師可能潛藏更高的投資成長空間,這或許是最具指標性國畫大師張大千作品近年來會成為幾乎最多人收藏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