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許世明
衛福部在桃園、台中等4個機場成立「國際醫療服務中心」,
即所謂的「前店」。而按照衛福部,國際醫療產業的「後廠」
是全台45家醫院。衛福部亦將研議鬆綁醫療法規,
先成立一至二個「健康園區」,
以吸引民間醫院、製藥、醫材、健康養生與健康資訊等產業共同進駐,
形成聚落,帶動區域的服務產業與經濟發展。
此「前店」功能非常有限,距離國際醫療產業正式開展十萬八千里。
要來台灣就醫的病患,不管大小動刀,一定都已事先做好評估與安排;
這個在機場的「前店」充其量僅是一個會面接待處。
前店後廠概念也不是完全無法套用在「國際醫療產業」。
如醫院在發展國際醫療服務業之初,或不得不先主打「健檢」項目,
而客戶或因品質、信賴與感動,容易接受醫院安排而進行需要的後續治療;
健檢中心就是「前店」,醫院全部就是「後廠」。
未來在「健康園區」有眾多開放式中小形醫療機構或中心,
性質上也可視為「前店」,與台灣或國際知名之醫學中心
應有緊密合作,藉由「開放的後店」制度,達成人才與技術交流的目的。
換言之,來自世界或台灣各大醫學中心的專家,
應客戶要求或需求,得在法制允許下到健康園區支援
(以病人為中心,不是勞師動眾,把病患送到各個醫院)。
國際醫療產業納入自經區,是要借重自經區之精神,
落實在人流、物流與金流的開放。換言之,
更希望不僅是提供簡單之醫療服務,
而是能成為醫療健康產業在亞太地區的一個重要門戶與樞紐;
它必須兼負技術開發、引進與推廣,以及國際人才培育與交流的重要任務。
除了醫療機構外,其他健康養生、健康資訊與生活服務配套業之進駐,
也必要符合上述基本理念,才有助吸引國際投資、產業聚落之形成與永續發展。
以健康園區為主軸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有其特殊訴求。
優質環境與生活機能絕對必要;不要忘了,
遠道而來的客人,出門的心態就是旅遊。
韓國首爾計畫選擇大家熟悉的明洞區,規畫整合成國際醫療特區。
不管醫療法規有無鬆綁,國際醫療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
應可立即啟動,只要不占用政府預算、不納入健保體制,採自費,
政府在政策和公共基礎建設予以協助即可。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事務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