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學術 醫學院 醫護 論文參考

什麼是SCI、SSCI、EI?

SCI(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創刊於1963年,是美國科學資訊研究所(ISI,http://www.isinet.com)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SCI收錄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約3500種;擴展版收錄期刊5800餘種。
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以做到其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所謂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是指報導這些成果的文獻大量地被其他文獻引用。即通過先期的文獻被當前文獻的引用,來說明文獻之間的相關性及先前文獻對當前文獻的影響力。這使得SCI不僅作為一部文獻檢索工具使用,而且成為對科學研究進行評價的一種依據。科研機構被SCI收錄的論文總量,反映出整個學術團體的研究水平、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水平;個人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反映出個人的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ISI每年還出版JCR(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500種期刊在內的4700種期刊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資料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數(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一種期刊的影響因數,指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一種刊物的影響因數越高,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說明這些文獻報導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論文作者可根據期刊的影響因數排名決定投稿方向。


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為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建立的綜合性社科文獻資料庫,涉及經濟、法律、管理、心理學、區域研究、社會學、資訊科學等。收錄50個語種的1700多種重要的國際性期刊,累計約350萬條記錄。


EI (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

創刊於1884年,是美國工程資訊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術類綜合性檢索工具。EI選用世界上工程技術類期刊2000餘種。收錄文獻幾乎涉及工程技術各個領域。例如:動力、電工、電子、自動控制、礦冶、金屬工藝、機械製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綜合性強、資料來源廣、地理覆蓋面廣、報導量大、報導質量高、權威性強等特點。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Journal List
( 可查到SCI所收錄的期刊清單,但無法查詢引用資料)

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Journal List
( 可查到SSCI所收錄的期刊清單,但無法查詢引用資料)

EI--Engineering Village 2-Browse Indexs
( 透過EV2查詢畫面右側之Browse Indexs即可查得所收錄清單)

AH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Journal List(可查得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收錄的期刊清單, 無法查引用資料.)

什麼是JCR?

JCR由美國「科學資訊研究院」(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簡稱ISI)出版,是世界上評估科技論文期刊最基本、最完整、最獨特的工具。最基本是因它報導7000多種國際上主要期刊的最新消息;最完整是因它涵蓋各不同專業領域及各國的研究發表,包括科學、技術、社會科學的專家與60多個國家3300多家出版機構;最獨特是因它是期刊文獻引用的唯一資料,它以量化方式提供期刊之排名、評估、分類與比較。JCR能提供: 那些期刊發表論文最多; 那些期刊最常被使用; 那些期刊最熱門; 那些期刊影響指數最高; 那些期刊常引用某些特定期刊或常被某些特定期刊引用。

JCR可瞭解某一期刊在某一主題、年度或國家之整體學術表現,進而協助如圖書館、出版單位、期刊編輯、學術作者等對學術期刊之管理及利用。

以引用或被引用為指標的評鑑方法歷年來雖迭有爭議,然因其具無感式、定量化及客觀化的特質,故作為期刊與期刊之間的相對研究仍具有不可抹滅的正面價值。

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

如您欲查詢某期刊之影響指數impact factor及其排名, 則需利用此資料庫.
目前本館並未訂購此資料庫. 請您就近至鄰近大學圖書館查詢.或洽本館參考館員協助代檢



參考資料:

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JCR)及其應用與限制,張秀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通訊/50 民91.02 頁7-12

李明冠科長所譯「科學引用文獻索引(SCI)面面觀(三) -- 期刊收錄的評選標準與程序」, 原載於 國科會通訊 第104期,頁9-12,87年4月15日。

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制度規劃指引
台灣護理學會81.7.製訂;86.10.29.修訂;89. 8.19.修訂;93.07.17修訂;98.07.18 修訂 ;101.07.14 修訂
本會為有系統建立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成長制度,及滿足護理人員求知需求,穩定人力,使護理人員適才適所,以保障病人權益,提升護理素質,故推展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制度。

此制度先期階段採榮譽制,各醫院依其個別情況配合此制度給予獎勵。目前因在醫院服務之護理人員約佔我國護理人員總數之百分之八十,故本制度設立初期先由醫院基層臨床護理人員開始,再延伸至其他領域,並以基層護理人員為重點,期能先建立穩定優良之基層人力基礎。
(1) 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制度概念架構
(2) 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實施之流程
(3) 進階層級
(4) 名詞界定
(5) 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訓練重點
(6) 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制度晉升要求
(7) 病人護理依賴程度定義說明
(8) 參與推展計畫之醫院間護理人員流動之相互認定原則
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制度概念架構
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實施之流程
進階層級
一、基層護理人員層階區隔分成四級,其能力區分如下表:
職級能力區分
N、N1一般性病人護理
N2重症病人護理
N2 N3團體護理指導、新進人員或護生指導
N3 N4單位護理問題專案處理
N4護理行政業務
N4協助護理研究調查之設計
名詞界定
新進護理人員
(N)
臨床工作未滿一年。
護理人員一
(N1)
臨床工作滿一年,完成N1臨床專業能力訓練且通過N1審查合格者,能執行病 人基本照護者。
護理人員二
(N2)
臨床工作滿二年以上,完成N2臨床專業能力訓練且通過N2審查合格者,能參與執行重症病人護理。
註:重症病人 意指病情危急病人(需接受嚴密觀察照顧之病人)或依賴度高之病人(係指護理依賴程度中A-I、 A-II、 B-I 、B-II 之病人) 。
護理人員三
(N3)
臨床工作滿三年以上,完成N3臨床專業能力訓練且通過N3審查合格者,能執行重症病 人之整體性護理、並有教學及協助單位品質改進之能力。
護理人員四
(N4)
臨床工作滿四年以上,完成N4臨床專業能力訓練且通過N4審查合格者,能執行重症病 人之整體性護理,並有教學、參與行政及執行單位品質改進之能力。
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訓練重點
職級專業能力訓練重點
N

N1
1.常見疾病。
2.常見檢查治療。
3.常見藥物。
4.常用護理技術(包括CPR)。
5.常見病人護理問題。
6.護理記錄。
7.法律倫理與護理(醫療法、護理人員法介紹及護理病人之倫理境)。
8.問題分析與處理(Ⅰ)文獻查證與閱讀。通過讀書報告審查。
9.品質管理(Ⅰ):護理品質概念介紹並參與活動。
N1

N2
1.重症病人的護理(含身、心、社會層面個案評估)。
2.護理與法律(醫療糾紛案例討論)。
3.問題分析與處理(Ⅱ)通過案例分析審查。
4.品質管理(Ⅱ):如何製定護理標準並參與活動。
N2

N3
1.教與學。
2.危機處理。
3.問題分析與處理(Ⅲ)通過個案報告審查。
4.品質管理(Ⅲ):持續性護理品質改善之執行方法。
N3

N4
1.護理行政(含成本分析之概念)。
2.研究概論。
3.問題分析與處理(Ⅳ)通過護理專案審查。
4.品質管理(Ⅳ):持續性護理品質業務改善報告。
基層護理人員臨床專業能力進階制度晉陞要求
N -> N1N1 -> N2N2 -> N3N3 -> N4
在職教育(年)1.參加N1在職訓練20小時
2.參加病房之讀書報告與個案討論5小時
1.參加N2在職訓練20小時
2.參加院內外之學術活動5小時
1.參加N3在職訓練20小時
2.參加院內外學術活動5小時
1.參加N4在職訓練20小時
2.參加院內外學術活動5小時
臨床實務
能力
1.熟悉環境及工作流程
2.能熟練執行一般病人護理
1.一般性病人之護理
2.重症及困難病人護理
1.重症病人之護理
2.整體性護理
1.重症病人護理
2.整體性護理
3.專科領域之護理
學術能力通過讀書報告審查合格(書面,醫院或病房自審)通過案例分析審查合格通過個案報告審查合格(註一)1.通過專案報告審查合格 (註二)
2.或研究報告(註三)
教學能力個案個別護理指導1.協助指導護生
2.協助指導新進人員
1.擔任N1教育課程及主持團體衛教8小時/年
2.獨立指導新進人員及護生
1.擔任N1,N2訓練課程主持團體衛教12小時/年
2.獨立指導新進人員及護生
行政能力參與管理病房醫材參與護理品管活動執行護理品管活動擔任小組長主持會議:2次/年
考試由各醫療院所自訂
平時考核由各醫療院所自訂
認定負責人由各醫療院所自訂
註一:由台灣護理學會統籌送專家審查通過。
註二:由台灣護理學會統籌送專家審查通過。
註三:研究報告須發表於國內外護理相關專業雜誌或期刊。
病人護理依賴程度定義說明
名詞定義:
護理依賴程度-以病人病情所需之觀察間隔長短及護理活動頻率,來判定護理的依賴度,共分為A、B、C三級,並由病人日常生活自理程度來看病人的生活自由度,共分Ⅰ~Ⅳ四級,以此二者為依據來區分病人對護理的依賴情況。

護理依賴度A:
(1) 重症患者,意識、生命徵象發生變化,或可能有變化,須密切監測者(監測時間間隔少於或等於一小時)。
(2) 多項治療或檢查、護理活動頻仍,每小時均需護理活動者。
(3) 開刀、特殊治療、檢查前、後須密切觀察,預防變化者。
(4) 精神狀態嚴重障礙者。

護理依賴度B:
(1) 意識、生命徵象,需1~2小時注意其變化。
(2) 數項治療或檢查、護理活動,每1~2小時需護理服務者。
(3) 精神狀態不穩定者。
護理依賴度C:

(1) 意識狀態、生命徵象、觀察間隔大於2小時者。
(2) 治療或檢查、護理活動,需2小時以上才需護理服務者。

生活自由度:
Ⅰ、日常生活完全無法自理。
Ⅱ、可自行或協助坐起但無法走動,可執行少許日常生活。
Ⅲ、在限制或協助下可下床活動,可執行部分日常生活。
Ⅳ、日常生活自如。

由以上二者將病人護理依賴程度分成以下12等級:
A-Ⅰ,A-Ⅱ,A-Ⅲ,A-Ⅳ,
B-Ⅰ,B-Ⅱ,B-Ⅲ,B-Ⅳ,
C-Ⅰ,C-Ⅱ,C-Ⅲ,C-Ⅳ。

備註:N2護理人員照顧個案選擇條件不拘,但建議選擇以護理依賴程度中:A-1,A-2,B-1,B-2為原則,以供參考用。
參與推展計畫之醫院間護理人員流動之相互認定原則
(一)同等級評鑑合格教學醫院間流動護理人員能力層級可予相互認定。

(二)不同等級醫院間流動護理人員能力層級之認定規則:


1.給予六個月至一年期間由各醫院各單位護理長考評通過並經護理部進階考核通過及格後,方取得該院同層級之資格。

2.於考核期間內未通過審核者應重新參加該院該級專業能力進階訓練。

護理工作人員
  常人對護理人員的印象宛如白衣天使,美麗溫柔有愛心,親切照護關懷病人。護理人員職掌包括行政、專科護理及一般緊雜瑣事,因醫院中病人需要全年不休、日夜不停的護理照顧,護理人員便須在夜間及假期輪疽上班,工作辛苦但亦可領取夜班費津貼,因此每年仍有大量人力投入護理行列。
護理人員的工作是全年無休,工作相當煩瑣辛苦
目前護理人員的培養管道有護校(高職十七所)、二專三專、五專(專科共十一所)、大學(十所)、及研究所(六所),而臨床護理工作以護校及專科畢業生烏主,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則較偏向護理行政及學術導向。現有護理人力中護校畢業佔百分之六十,專科佔百分之三十五,而大學以上只佔百分之五。由於醫療科技發達,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也相對提高,護校教育以臨床技術教育為主,在基礎學識及臨床判斷能力上較跟不上現代護理工作的腳步,因此醫學中心級醫院及部份中大型醫院已逐漸減少招聘護校畢業生,並對在職之護校畢業生,提供管道提供繼續進修。實際上護校畢業生中超過半數也是選擇繼續升學,因此減少護校招生名額及提昇護理教育至專科以上水準己是必然趨勢。依據教育部規劃護理人員學歷比將升至護校百分之二十五,專科百分之六十,大學以上百分之十五。表肆之六詳列台灣地區歷年來護理科系畢業生人數。表肆之七為一九九三年全國各地區護理人力分佈狀況。
  護理人員晉升,各醫院有不同之規定及制度,如台大醫院規定,專科畢業生工作七年可取得升護理長之資格,大學畢業生只需五年。長庚醫院已發展出一套護理升級制度,狀護士分成四級,每年得進升一級,但升級需經臨床能力核定及專業考試。到了第四級後依興趣分為護理行政及專科護理師,護理行政依副護理長、護理長、督導等職務晉升,專科護理師則經專科訓練後成為學有專精之專科護理人員,除更具專業性外,亦扮演教導臨床護士之角色。這套層級分明的升遷制度讓護士有明確的目標,頗受醫界及護理人員的肯定。
  目前護理人員大致月薪都在三萬元以上,但經常輪這夜班,須付出失眠、腸胃不適、精神不振的代價,己婚的護士更因必須照顧家庭、小孩而無法兼顧輪班的護理工作,使得醫院護理人員離職率一直居高不下,醫院內合格護理人員不足,便會危害到整個醫療品質和病人的健康。近幾年來高危險病人增加,護士選擇到醫學中心服務的意願相對降低,因此醫院逐步改善薪資及福利措施,並以獎勵金或盈餘,給予資深者紅利,以提高資深護理人員之工作滿意度,進而提昇其責任感,使其樂於留任,帶領新人。對於已婚有兒女之護理人員,應儘量安排固定班別,對未婚資淺人員可以提高夜翅費、加強各項福利措施,如此可提升上夜班意願。另外、護理科系於民國七十四年開始托收男護生,目前有台北護專、台北醫學院、中國醫藥學院、及輔仁大學招收男生。實際上男性護理人員較不受婚姻及家庭限制,因而較能長久在臨床上服務,許多科如:精神料、急診科、骨科、開刀房等都是男性護理人員非常適合的科別。
  護士是第一線工作人員,需與病患、家屬直接接觸、溝通,因為全民健保的實施及人口年齡老化、疾病型態的變化,急性及長期之護理照顧需求不斷的增加,使得護理功能更受到醫療院所倚重,護理人員重要性也更突顯,護理工作人員之專業地位受到肯定,未來對醫療服務品質將有更大的貢獻。

中華民國84年5月出版


 
http://www.google.com.tw/books?hl=zh-TW&lr=&id=oTmoAAAAQBAJ&oi=fnd&pg=PP1&dq=%E8%AD%B7%E7%90%86%E4%BA%BA%E5%93%A1%E4%BC%91%E5%81%87&ots=ER_lxquSjs&sig=a2Pfp7Wjwnoc_n1Rflktahf2RpQ&redir_esc=y#v=onepage&q=%E8%AD%B7%E7%90%86%E4%BA%BA%E5%93%A1%E4%BC%91%E5%81%87&f=false


中文部份 
[1]中央健康保險局(2010)。統計資料:醫療給付。2010年06月12日,取自http://210.69.214.131/webdata/webdata.asp?menu=1&menu_id=4&webdata_id=805&WD_ID=4 
[2]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0)。台閩地區護理人員統計表。2010年06月23日,取自http://www.nurse.org.tw/DataSearch/Manpower.aspx 
[3]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2010a)。2010年01月06日,取自http://www.nurse.org.tw 
[4]尹祚芊、吳宜樺(2010)。行政院衛生署96至97年委託研究計畫期中成果報告-護理薪資結構及績效福利制度對勞動供給之影響。2010年06月22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211&now_fod_list_no=6701&level_no=2&doc_no=76141 
[5]王松柏(2005)。勞動契約。載於焦興鎧(主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47-279頁)。台北市:新學林。 
[6]王惠玲(2005)。工資。載於焦興鎧(主編),勞動基準法釋義-施行二十年之回顧與展望, (281-293頁)。台北市:新學林。 
[7]台灣醫療改革權益促進會(2008)。「醫改會呼籲重視醫事人員勞動權益,以確保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2010年03月04日,取自http://www.thrf.org.tw/Page_Show.asp?Page_ID=707 
[8]石之瑜(2003)。文獻內容分析的種類與技巧。社會科學方法新論(179-201頁)。台北市:五南。 
[9]朱正一(2006)。醫療機構人力資源管理。醫務管理:制度、組織與實務(97-143頁)。台北市:華泰。 
[10]行政院主計處(2010)。國民所得統計常用資料。2010年07月3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4616&CtNode=3566&mp=1 
[11]行政院勞委會(2005)。我國勞資關係情勢報告:台灣工會架構現況分析。2010年03月04日,取自http://cb.cla.gov.tw/content/labor/labor04_01.php?sn=151 
[12]行政院勞委會(2008)。現行工時制度參考手冊。台北市:行政院勞委會。 
[13]行政院勞委會(2010)。勞動統計月報:各級工會數及會員數。2010年08月04日,取自http://statdb.cla.gov.tw/html/mon/23010.htm 
[14]行政院衛生署(2009)。統計公布:台灣地區歷年(1986-1992)公私立醫療院所數。2010年07月30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9831&class_no=440&level_no=3 
[15]行政院衛生署(2009a)。統計公布:醫事人員數-按權屬別。2009年06月22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0717&class_no=440&level_no=4 
[16]行政院衛生署(2010)。醫事機構開業登機資料。2010年06月22日,取自http://www.doh.gov.tw/DOHS/ 
[17]行政院衛生署(2010a)。衛生統計系列:醫療機構現況及醫療服務量統計。2010年08月18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1167&class_no=440&level_no=4 
[18]行政院衛生署(2010b)。統計公布:民國98年醫療機構現況及醫院醫療服務量統計分析。2010年08月04日,取自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2.aspx?now_fod_list_no=11166&class_no=440&level_no=4 
[19]吳復新(2003)。勞資關係。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分析與實務應用(423-432頁)。台北市:華泰。 
[20]吳惠林(2001)。工會的形成及其功能。台灣經濟,75,75-79。 
[21]宋嘉琳(2006)。台灣與美國護理人員勞資關係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勞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2]李淑娟(2002)。望醫心切:張錦文與台灣醫院的成長。台北市:允晨。 
[23]李誠(1990)。從美國工會的衰弱看台灣工會的發展。經濟前瞻,23,139-141。 
[24]汪秀玲、陳建立、洪純隆(2001)。台灣首家醫院設置產業工會後勞資關係之初步探討。醫務管理期刊,2(4), 69-85。 
[25]周耿生(2003)。我國全民健保政策推行之法律基礎與爭議研究。馬偕學報,3,165-178。 
[26]林月桂、潘純媚(2004)。政府組織再造對護理專業之衝擊。全連護訊,47,2-3。 
[27]林怡君(2004)。公立醫療機構契約制度之實證研究。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28]林振賢(2003)。新版勞基法的理論與實務。台中市:捷太。 
[29]林登睿(2004)。醫院中的工會組織與功能之研究-以兩家醫院工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30]林雅萍(2006)。當護士是一種驕傲的選擇:談護理人力與病患安全。慈濟護理雜誌,5(4),16-17。 
[31]林豐賓(1997)。勞動基準法論。台北市:三民。 
[32]范國棟(2001)。全球醫療事業勞工罷工事件對台灣的啟示。台灣衛誌,20(3),178-182。 
[33]范國棟、陳美霞(2009)。台灣醫院護理人力增長的初步分析。台灣衛誌,28(1),26-33。 
[34]范麗娟(2008)。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質性研究(81-126頁)。台北市:心理。 
[35]高偉豪(2004)。我國醫院產業工會籌組過程與困難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36]健保局(2010)。統計資料:承保業務。2010年07月30日,取自http://www.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menu=1&menu_id=4&webdata_id=805&WD_ID=19 
[37]張苙雲(1999)。產業競爭本質的剖析:台灣醫療照顧產業生態結構的百年變遷。載於蔡敦浩(主編),管理資本在台灣(189-226頁)。台北市:遠流。 
[38]張緯良(2006)。人力資源管理相關法律。人力資源管理-本土關點與實踐(52-76頁)。台北縣:前程。 
[39]張錦文(2005)。醫院總額支付與未來因應措施。福爾摩莎醫務管理雜誌,6(1),1-7。 
[40]扈克勛(2000)。醫院人力資源彈性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源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41]莊逸洲、黃崇哲(2005a)。成本管理。財務、研究、品質暨設施管理(56-77頁)。台北市:華杏。 
[42]莊逸洲、黃崇哲(2005b)。醫療機構的整合:談策略聯盟。醫療機構管理制度(433-450頁) 。台北市:華杏。 
[43]郭貞君(2009)。護理人員國際勞動基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4]陳李綢(2005)。個案研究基本概念。個案研究理論與實務(41-58頁)。台北市:心理。 
[45]陳武雄(1996)。台灣地區工會運作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46]陳旻沂(2009)。勞動基準法。台北市:書泉。 
[47]陳美燕(1993)。全民健康保險時代與護理專業。護理雜誌,40(2),29-33。 
[48]陳郁雯(2008)。契約僱用制度下護理人員對組織公平感知與組織公民行為的探討-南部地區某公立醫院之個案研究。私立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49]陳惠芬(2006)。台灣護理工作權益倡導之參與式觀察研究。國立陽明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0]陳慧敏(1998)。醫院納入勞基法之影響與因應。醫院,31(3),18-25。 
[51]曾淑芬(2003)。醫療衛生法規。台北市:匯華。 
[52]黃仲毅、黃國哲、湯澡薰、楊銘欽、楊哲銘、張維容、張惠芝(2003)。醫院員工對薪酬公平的認知與其工作態度關係之探討。台灣衛誌, 22(1),55-68。 
[53]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40-41頁)。台北市:漢文。 
[54]黃惠代(2001)。醫療業對縮減工時之認知及因應對策。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55]楊玟珠(1998)。護理人員對勞基法之認知、態度及其對醫院因應措施之態度。國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56]楊建昌、邱榮章(2006)。勞資關係。載於黃淑雅(主編),醫療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理論與實務(201-229頁)。台北市:台灣醫院協會。 
[57]銓敘部(2009)。法案草規:聘用人員人事條例草案總說明及對照表。2010年8月01日,取自http://www.mocs.gov.tw/index.htm 
[58]潘淑滿(2008)。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59]潘憶文(2008)。醫院組織功能與管理。台北市:華杏。 
[60]蔡淑鳳(2008)。護理,台灣。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61]蔡淑鳳、王秀紅(2007)。台灣護理教育之自省與前瞻—護理人力政策面。護理雜誌,54(1),5-10。 
[62]盧美秀(2009)。護理專業問題研討。台北市:五南。 
[63]蕭伃伶、劉淑娟、黃金蓮、謝佑珊、余珊珊、黃嗣棻、蕭淑代(2005)。台北市護理人員離職狀況及相關因素之探討。領導護理, 6(2),11-19。 
[64]錢慶文(2005)。醫療人力資源管理。台北市:雙葉。 
[65]藍科正(1992)台灣工會組織及其功能之研究。勞動學報,1,1-25。 
[66]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08)。2009年06月28日,取自http://www.tjcha.org.tw/index.asp 
[67]護權會(2006)。「護士節~1人當10人用?醫療人員短缺,苦命白衣天使喊屈」。2009年8月14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tnrpa/blog/9505597 
[68]護權會(2007)。「勞動條件嚴苛 新進護理人員 半數撐不過一年」。2009年8月16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tnrpa/blog/11578833 
[69]護權會(2008a)。「護士節相關報導~風中的承諾,虛假的平等」。2009年8月14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tnrpa/blog/17105881 
[70]護權會(2008b)。「護士節相關報導~近六成逾時工作 小護士怒吼」。2009年8月14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tnrpa/blog/17105829 
[71]護權會(2008c)。「護士節相關報導~調查:台灣護理職場成為勞動權益屠宰場」。2009年8月14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tnrpa/blog/17105861 
[72]護權會、台灣勞工陣線(2009)。護理勞動權益ABC。台灣護理人員權益促進會。 
[73]護權會、台灣勞工陣線、黃淑英立委辦公室聯合記者會新聞稿(2007)。「掙開台灣護理人員職場枷鎖」。 
[74]護權會、台灣勞工陣線、黃淑英立委辦公室聯合記者會新聞稿(2009)。「致命的危機!護理人員職場安全黑洞大揭密記者會新聞稿-醫療院所嚴重漠視職場安全,危害護理人員健康」。 
[75]Babbie, E. (2006)。研究方法:基礎理論與技巧。(邱泯科、陳佳穎、蔡毓智、姜馨彥合譯)。台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2002年) 
[76]Bauer, M. W., & Gaskell, G. (2008)。質性資料分析:文本、影像與聲音。(羅世宏、蔡欣怡、薛丹綺合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0年) 
[77]Carbtree, B. F., &Miller, W. L. (2007)。最新質性方法與研究。(黃惠雯、童琬芬、梁文蓁、林兆衛合譯)。台北縣:韋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9年) 
[78]Jane, R., &Jane, L. (2008)。質性研究方法。(藍毓仁譯)。台北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3年) 
[79]Miles, M. B., & Huberman, A. M. (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張芬芬譯)。台北市:雙葉。(原著出版年:1994年) 
英文部份 
[1]Aiken, L. H., Charke, S. P., Sloane, D. M., Sochalski, J., & Silber, J. H.(2002).Hospital nurse staffing and patient mortality, nurse burnout, and job dis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88(16), 1987-1993. 
[2]Barbara, B., Needleman, J. & Kovner, C.(2005).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e registered nurse overtime in hospitals,1995-2000.Th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37(2),165-172. 
[3]Berg, B. L.(1998).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for the Social Science. Boston: Allyn & Bacon. 
[4]Caruso, C. C.(2006).Possible broad impacts of long work hours. Industrial Health. 4,531-536. 
[5]Clark P. F., Clark D. A. (2003). Challenges facing nurses’ associations and unions: A global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Labor Review.142(1),29-47. 
[6]Donna Young.(2002) .Hospital group offers strategies for easing worker shortage.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59,906-910. 
[7]Feldman, R., Scheffler, R.(1982).The union impact on hospital wages and fringe benefits. 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 35(2),196-206. 
[8]Golden, L., Jorgensen, H.(2002).Time after time:Mandatory overtime in the U.S. economy. Economic Policy Institute. http://www.epi.org。 
[9]Hugonnet, S., Chevrolet, JC., Pittet D.(2007). The effect of workload on infection risk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Critical Care Medicine. 35(1),76-81 
[10]Landrigan, C. P., Rothschild, J. M., Cronin J. W., Kauschal R., Burdick E., Katz J. T., Lilly C. M., Stone P. H., Lockley S. W., Bates D. W., Czeisler C. A.(2004).Effect of reducing interns’ work hours on serious medical errors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New E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1,1838-1848 
[11]Miles, M. B.& Huberman, A. M.(199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Expanded Sourcebook. Thousand Oaks:Sage. 
[12]Nursing(2000).Poll results:how much mandatory overtime do nurses work? Nursing2000. 30,12. 
[13]Rae, N.(2000).Nurses are finding a voice through unions. They’re raising the ante in theire relationships with health care institutions. Are you paying attention? Hospitals & health networks. 74(11),41-44. 
[14]Rowe, A. K., Savigny, D. D., Lanata, C. F.&Victora, C. G.(2005). How can we achieve and maintain high-quality performance of health workers in low-resource settings ? The Lancet.366(9490),1026-1035. 
[15]Ruckelshaus, CK. (2008). Labor''s wage war. HeinOnline:http://heinonline.org/HOL/LandingPage?collection=journals&handle=hein.journals/frdurb35&div=20&id=&page=.2010/05/19 
[16]Yin JC & Yang KP (2002).Nursing turnover in Taiwan: a meta-analysis of related fac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39, 573-581. 
[17]Yin, R. K.(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Sage

教科書

Barnes & Noble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如何查某期刊是否為SCI、SSCI Journal?

如果你博士拿到了要回台灣找工作,或是現在正在讀研究所,以後想回台灣大學任教,那你一定要知道什麼是SCI和SSCI。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對SCI、SSCI的重視已經到了個瘋狂的境界了。
SCI 是 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縮寫,SSCI 是 Social socience citation index,所以簡單地說,這兩者就是期刊索引,能收進這兩個索引的期刊代表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這可能也是台灣會為之瘋狂的原因。
要怎麼查一篇期刊是否為SCI或SSCI journal呢?有幾種方式:
第一種:到官方網站查詢 推薦指數***
SCI: htt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gi-bin/jrnlst/jloptions.cgi?PC=D
SSCI: http://www.thomsonscientific.com/cgi-bin/jrnlst/jloptions.cgi?PC=J

拿SSCI作例子好了,我想知道Foreign language annals 這本期刊是不是SSCI期刊,我就試著進搜尋畫面,打上foreign (大小寫均可)。
1.png
打完之後就會看到結果了。
2.png

不過這網站也有它邪門的地方,就是如果我打foreign language、foreign langauge annals,或是foreign langauge *,然後選title word,是找不到任何東西的!意思就是title word只能讓你打一個字,然後慢慢看或許是有別的使用方式我還沒領悟出來吧 = = 
如果你真的要打foreign language 找到東西,那你可以在full journal title打上 foreign language * ,然後會出現foreign language annals (翻桌,真的很難用 = =) 或是辛苦點打期刊全名,然後選full journal title ,一樣可以找到東西。
那如果你想知道language learning方面有什麼期刊,並看這些期刊是不是ssci,那就得分兩部分來作了。第一部分是先找有什麼期刊有langauge leanring這個關鍵字的,建議可以用journalseek,然後再把這些名稱打入上面的網址去找找吧!目前不知道有沒有更快的方式,有的話還請教教我!
*****大絕招*****
第二種:到維也納大學網站查詢 推薦指數*****
網友燒酒仙提供了另一個搜尋SCI、SSCI journal的好方法:http://publik.tuwien.ac.at/info/sci_search.php?lang=2 這是支援模糊查詢的,打foreign language就直接可以找到你要的東西了。
****大絕招 放完******
第三種:利用Web of Science資料庫 (需訂閱) 推薦指數 ***
http://apps.isiknowledge.com/WOS_GeneralSearch_input.do?product=WOS&search_mode=GeneralSearch&preferencesSaved=
到此資料庫之後,欄位記得選publication name,輸入的地方打foreign l*,希望找關於這個標題的期刊。3.png
出來的結果會像下圖,點右邊的analyze result。
4.png
再來會出現可以分析的欄位。因為要找的是期刊,所以選source title,按下analyze之後,下面就會出現結果了。
5.png
第四種:利用Journal Citation Report (JCR) 資料庫 (需訂閱)
推薦指數:****
http://admin-apps.isiknowledge.com/JCR/JCR

JCR資料庫使用很簡單,提供的資訊也比第一種要多。給四顆星的原因是因為更新有點慢,現在線上的還只是2007年的report而已,而且界面沒有第二種來得簡潔。至於使用哪一種,就看個人喜好了!
歷屆護士職缺甄選試題 內容列表清單 項目名稱

99年護士甄選試題及答案6877  pdf下載 Pdf 檔 *
100年度桃園縣政府衛生局公共衛生護士考題與解答  pdf下載 Pdf 檔 pdf下載 Pdf 檔 *
101年度桃園縣政府衛生局公共衛生護士考題與解答 pdf下載 Pdf 檔 pdf下載 Pdf 檔 *
102年度桃園縣政府衛生局公共衛生護士考題與解答  pdf下載 Pdf 檔 pdf下載 Pdf 檔














 問卷之效度請五位相關領域之專家進行專家內容

效度(ContentValidity)檢定

針對問卷內容之重要性、適切性及文字清晰度評分

Likert 4 分法方式評量,評分標準如下:

4 分為「非常重要、非常適切及文字非常清晰,不需修改」

3 分為「重要、適切及文字部分不清晰,需小幅修改」

2 分為「重要、適切,文字不清晰須大幅修改,但修改後仍可保留」

1 分為「完全不重要、不適切及文字極不清晰,故應刪除」




統計五位專家之平均分數,若Likert 平均分數低於1 分則刪除

並依照專家建議修改問卷內容



統計方法 ( Statistical Methods )


Course objectives


「統計方法」為管理科學的重要基礎,例如應用統計方法將資料整合研判,而形成有效的管理決策。本課程目的在為工程背景進入管理領域的同學提供必要的統計觀念,課程將涵蓋(i)機率、(ii)統計推論、(iii)變異數分析,以及(iv)迴歸分析,課程將兼顧統計方法的應用與公式推演,期使工程背景者也能了解與應用統計方法原理於工程管理的領域。

"Statistical methods"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cientific management, such as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to analyzing data integration, and to form an effective management decision.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for the engineering background students who major entering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statistical concepts. The courses will cover (i) probability, (ii) statistical inference, (iii)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iv) regression analysis. We expect that engineering background students will understand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in the areas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Course Topics



‧機率概論
‧抽樣分配
‧區間估計
‧假設檢定
‧統計推論
‧變異數分析與實驗設計
‧迴歸分析



Course Textbooks



Anderson, R.D., Sweeney, D.J., Williams, T.A原著,陳可杰等譯,2009,統計學,滄海書局。(ISBN 978-986-6637-29-2)



護理人力及專科護理師制度:

願景與挑戰

    作者:國家衛生研究院
  • 出版社:國家衛生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0/12/01
  • 商品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60259599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共分為三篇,第一篇為「2020台灣護理願景」,從我國未來十年人口、健康問題及健康照護體系之轉變趨勢,以及護理專業面臨之問題及因應策略,研擬出2020年之臺灣護理願景。第二篇為「護理人力規



Kaplan, R. S. and D. P. Norton. 1996.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75-85.
Summarized by Steve Barnier
Master of Accountancy Program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 Summer 2001






The Balanced Scorecard was introduced as one of the newest management tools. The purpose was to allow organizations to be better able to use their intangible asset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is to be used as a supplement to traditional financial measures. It measures performance from three additional perspectives; customers, internal business processes, and learning and growth. The scorecard can help top-level management link the long-term strategy with the short-term actions. Managers using a balanced scorecard do not only have to rely on the short-term financial results as indicators of the company’s progress. It brings in other indicators that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how the short-term results have affected the long-term strategy.

The scorecard allows managers to introduce four new processes; 

1. translating the vision, 

2. communicating and linking, 

3. business planning, and 

4. feedback and learning.
Translating the vision is a means of expressing the mission/vision statements with an integrated set of objectives and measures. This forces the top management to develop operational measures, which requires them to discuss, and eventually agree on, a means of achieving the goals of the company.
Communicating and linking is a process that facilitates the communication of strategies throughout the entir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al and individual objectives must be aligned with the strategy through evaluation procedures and incentives. To have goal congruence between the individual employees and the company, scorecard users engage in three activities: communicating and educating, setting goals, and linking rewards to performance measures which are in turn linked to the overall strategy.
Communicating and educating is achieved by maintaining policies that ensure all employees are aware of the strategies of the organization. Also,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lower level employees to be able to communicate upwards about whether or not the strategies are realistic from the competitive or operational perspective.
Setting goals alone is not sufficient to change employee’s mind-set. One technique to ensure the objectives related to the goals are achieved is the use of a personal scorecard. It is simply a card that has information that describes corporate objectives, measures, and targets. Employees would carry it with them. This allows employees to better translate these objectives into meaningful tasks that will help reach these goals.
Linking rewards to performance is an important incentive to help an organization achieve its purpose. What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dds to the traditional means of linking rewards to financial performance is that it takes a more holistic look at the organization. It ensures that the correct criteria are used as a measure of performance before rewards are given. The idea is that, if you are not using the correct indicators to evaluate performance, there is a high risk in rewarding this behavior.
Business planning is the third process used by managers with the balanced scorecard. By using the scorecard, businesses will integrate their strategic planning and budgeting processes. This makes sure that the budgets support the strategies of the company. The users of the scorecard pick measures that represent each of the four perspectives, and then set targets for each. Then they will decide which specific actions will help them in reaching those targets. Using short-term milestones to evaluate the progress toward the strategic goal is what results from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he fourth, and final, process is feedback and learning. With the balanced scorecard in place managers can monitor feedback and relate this to the strategy. The first three processes are very important, but they demand a constant objective. Any deviation from the plan is considered a defect. By adding the feedback and learning process, the scorecard becomes balanced by providing real time information to enhance strategic learn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supplies three essential items to strategic learning.



» First, it articulates the vision. The holistic vision is communicated to the entire

organization, and the individual efforts are linked to business unit objectives.


» Second, the scorecard supplies a strategic feedback system.This system views the

strategies as hypotheses, and should be able to test, validate, and modify these hypotheses.


» Thir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facilitates strategy review. Instead of using periodic

meetings to evaluate past performances as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review process does,

scorecard users review the feedback in a way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if the strategy

is being reached, how is it being reached, and should the strategy be modified based on new

information. This gives the organization a forward focu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facilitates an organization's plan to align management processes and focuses with the long-term strategy of the company. Without the scorecard it would be nearly impossible to maintain a consistency of vision and action while attempting to introduce new strategies and processes. “The balanced scorecard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manag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trategy, while also allowing the strategy to evolve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he company’s competitive, market,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



Obesity can RISK your health, Reduce your Weight by Natural Way-

12 Effective Home Remedies for Losing Weight

1) Fruits and green vegetables are low calorie foods, so over weight persons should use these more frequently.

2) One should avoid intake of too much salt. Salt may be a factor for increasing the body weight.

3) Milk products like cheese, butter should be avoided because these are rich in fat. Meat and non-vegetarian foods should also be avoided.

4) Spices like dry ginger, cinnamon, black pepper etc. are good for loosing weight and can be used in a number of ways.

5) Rice and potato which contain a lot of carbohydrates should be avoided among cereals wheat is good.

6) Vegetables like bitter gourd (Karela), and bitter variety of drumstick are useful for loosing weight.

7) Taking of honey is an excellent home remedy for obesity. It mobilizes the extra deposited fat in the body and puts it into circulation, which is utilized as energy for normal functions. One should start with small quantity of about 10 GMs. or a tablespoonful to be taken with hot water. It is good to take it in early morning. A teaspoonful of fresh lemon juice may also be added.

8) Fasting on honey and lime juice is highly beneficial in the treatment of obesity without the loss of energy and appetite. In this mode of treatment, one teaspoonful of fresh honey should be mixed with a juice of half a lime in a glass of lukewarm water. It can be taken several times in a day at regular intervals.

9) Cabbage is considered to be an effective remedy for loosing weight. This vegetable inhibits the conversion of sugar and other carbohydrates into fat. Hence, it is of great value in weight reduction. It can be taken raw or cooked.

10) Exerci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eight reduction plan. It helps to use up calories stored in body as fat. In addition, it also relieves tension and tones up the muscles of the body. Walking is the best exercise to begin with and may be followed by running, swimming, rowing.

11) Lime juice is excellent for weight reduction. Juice of a lime mixed in a glass of warm water and sweetened with honey should be taken every morning on an empty stomach.

12) Measure the portions of your food every meal and make sure that the portions are small. For example one portion of rice should not be more than the quantity which can fit in your fist. Smaller meals at a regular interval of 4 to 5 hours will keep your metabolism high and prevent your body from converting the food you intake into fat. You must also include regular exercise in your daily routine to help enhance weight reduction..





經濟附加價值(EVA®)的意義與價值EVA® and its Value in Business Decision Making











王泰昌Taychang Wang
臺灣大學會計學系教授tcwang@ccms.ntu.edu.tw
劉嘉雯Chiawen Liu
元智大學會計學系助教授liu@saturn.yzu.edu.tw












  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在近年來廣受世界各國大型企業的重視,不少人士將其視為傳統的會計盈餘以外,在公司內部評估績效或從事其他管理會計決策,乃至於投資大眾制定投資決策的重要指標,甚至有人建議以經濟附加價值取代會計盈餘。經濟附加價值概念的起源甚早,Hamilton1777)即提出一企業若要創造財富,其報酬率必須要超過負債及權益的資金成本。Solomons1965)建議以剩餘利潤(Residual Income)的觀念作為企業評估績效的準則,直到最近Stern Stewart & Co.首先將剩餘利潤的觀念依據財務經濟的理論修訂落實並將Economic Value Added EVA)的名稱註冊登記。由企業界報導的次數來看,EVA這個名詞由1989年的1次增加到1996年的294次(Biddle et al., 1997);Fortune雜誌把經濟附加價值當成是「創造財富之鑰」(the real key to creating wealth),並自1993年起開始報導由Stern Stewart & Co.提供的1000大企業的經濟附加價值。經濟附加價值觀念可應用之處甚多,幾乎包括了所有企業的長短期規劃與控制之項目,尤其是含長短期績效的評估與獎酬制度。許多美國及歐洲企業對於經濟附加價值的做法都相當熱中,相信未來在我國此一方法亦會日漸普及。
本文的目的在於對經濟附加價值做較完整的介紹,首先以一簡例介紹其計算方式,其次再說明詳細計算時所必須做的種種調整以及應注意事項,而在文獻中仍有不甚清楚之處,例如國外知名管理會計期刊Management Accounting中一篇闡釋經濟附加價值的文章中即有誤謬之處,本文特以該例說明應如何計算經濟附加價值。此外,經濟附加價值的一個重要優點是其具財務經濟理論基礎,故本文亦將以分析性方式說明其與淨現值的關係。最後,本文將對國內外的文獻作檢討說明並提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經濟附加價值、剩餘利潤、市場附加價值

Abstract

  Economic Value Added EVA®has amass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as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accounting earnings for use in both internal business/plann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and external investmentpurposes. Some even suggested using it to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measure. The notion of EVA can be dated back to Hamilton1777. Solomons 1965recommended residual income as an internal measure of divisional performance. Recently Stern Stewart & Co. registered a variation of residual income, Economic Value AddedEVA®, as its trademark. Scores of multinational firms in the U.S. and Europe adopted it as the foundation for business planning and incentive compensation. Citations of EVA in the business reporting have risen from 1 in 1989 to 294 in 1996Biddle et al., 1997. Starting from 1993, Fortune regularly reported “Performance 1000” based on the data supplied by Stern Stewart & Co. There is good reason to believe that EVA will gradually gain popularity at Taiwan in the near fu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otion of EVA. We first use a simple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steps to follow in computing EVA. The detailed adjustment process is then described.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re still are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way to calculate EVA in the literature. For instance, a paper appeared in the renowned management accounting journal, Management Accounting, contained errors regarding the different ways to compute EVA. In addition, an important merit of EVA lies in its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with NPV. We will show analytically how these two concepts are related.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usefulness of EVA is also provided together with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wordsEconomic value added, Residual income, Market value added



壹、前言
  早在1777年經濟學家Hamilton即指出一企業若要創造財富,其報酬率必須要超過負債及權益的資金成本,Marshall1890)也作過類似的陳述。至二十世紀初期,由於數理經濟學研究的開展,配合著日益增加且容易取得的會計資訊,在理論與實證方面有愈來愈多此類關於報酬率與資金成本關係的研究。在二十世紀的中期,理論與實證益形整合,而且實務界的經營者也開始採行Hamilton的想法,並應用於績效評量決策的制定。Goetzmann and Garstka1999)一文對於這種觀念的沿革發展有相當詳盡的介紹。
  首先回顧一些與經濟附加價值發展相關的重要里程碑:西元1917Forbes雜誌的創刊號開始發行,定期報導每股盈餘及投資報酬率(ROI)等資料;在19201950年代期間,FisherGordonHirshleifer等經濟學家奠定了現值、現金流量折現法、投資計畫評估、績效評估等觀念的基礎。在實務界,General MotorsAlfred Sloan的領導下於1920年代便開始採用剩餘利潤的概念。在1950年代,General Electric首先提出Residual Income(剩餘利潤)的名詞。在學術界方面,1965年會計學家Solomons1965)首先倡議以剩餘利潤(Residual Income)的觀念作為企業評估績效之準則,Anthony 1973)也建議用它作為財務報導外部績效衡量的標準。
  直到最近Stern Stewart & Co.首先將剩餘利潤的觀念依據財務經濟理論修訂落實並將Economic Value AddedEVA)的名稱註冊登記,同時揚言放棄每股盈餘(Stewart, 1991),也不需看股東權益報酬率(ROE)、投資報酬率(ROI)等依傳統會計觀念計算的數字。就企業界報導中的次數來看,EVA的名詞由1989年的1次增加到1996年的294次(Biddle et al., 1997),Fortune雜誌還把經濟附加價值當成是「創造財富之鑰」(the real key to creating wealth),並自1993年開始報導由Stern Stewart & Co.提供的1000大企業的經濟附加價值。舉凡如AT&TCoca ColaEli LilyPolaroidQuaker OatsSprintTeledyne等公司都採用或曾應用經濟附加價值於績效評量或獎酬制度中。會計學術界近年來的權益評價方法中的異常盈餘(abnormal earnings)也與剩餘利潤的想法相通(如Ohlson, 1995)。就實務上的應用而言,不只是美國的企業,歐洲的企業對於經濟附加價值觀念的付諸實施亦相當熱中。在我國,目前並沒有太多公司真正採行經濟附加價值的觀念,不過隨著歐美的盛行,加上其所具備的理論基礎以及國外實證分析的結果,相信在未來此種方法應會日漸普及。
  由於國內目前關於經濟附加價值的論著不多,本文係以介紹性及探索性的方式來說明經濟附加價值的意義及其重要性。首先以一簡例解釋經濟附加價值的基本計算方式,並討論其精神所在;其次則是較詳細地討論計算經濟附加價值的細節問題,並以一較複雜的例子說明兩種計算方法。接下來探討的是經濟附加價值的理論基礎與相關的國內外文獻,最後則試圖提出未來從事實證或分析性研究的可能方向。



貳、經濟附加價值計算的簡介
  不論是就公司內部評估績效或投資大眾制定投資決策而言,傳統上最常用的衡量標準大部分都是每股盈餘或投資報酬率(ROI),這些標準最為人所詬病的地方在於它們並未考慮權益投資人的資金成本且會受到財務會計規範的影響,其原因在於許多的財務資訊皆是依財務會計的規定編製,而在進行績效評估等工作時,常須依不同情況或財務會計規定不盡合理處做調整。在國外,許多顧問公司乃建議計算所謂的「經濟價值」來克服這兩個主要的缺點,這些新的標準包括了19501960年代所流行的剩餘利潤(residual income)及更早的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方法。前面提及Stern Stewart & Co.首先將剩餘利潤的觀念依其構想修訂,稱之為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其基本的求算方式可以由表一的數字看出。
表一  經濟附加價值的基本計算方式












0
1
銷貨(假設全為現金銷貨)
$ 10,000
利息外其他費用(假設等於現金支出)
5,000
折舊

2,000
息前稅前盈餘(EBIT
3,000
EBIT的所得稅 @ 25%

750
息前稅後盈餘

2,250
流動資產減超額的現金及短期投資
$ 4,000
4,800
不付息之流動負債

2,000

2,400
調整後的淨營運資金

2,000

2,400
固定資產總額
4,000
6,000
累計折舊

2,000

4,000
固定資產淨額

2,000

2,000
運用資本
$ 4,000
$ 4,400
運用資本報酬率(息前稅後盈餘/運用資本)
56%
計算經濟附加價值的重要步驟:
  1. 先計算息前稅後盈餘(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but after taxEBIAT),也稱為稅後淨營業利益(net operating profits after tax, NOPAT),此為Stern Stewart & Co.所用的名詞,有別於前者的地方在於他們作了許多額外的調整。計算息前稅後盈餘的主要理由在於須先算出在沒有舉債經營之情況下的淨利,因此得先把融資決策所造成的影響排除,亦即假設企業完全沒有對外舉債,完全以業主權益融資;而融資決策所造成的影響要等到第四個步驟計算資金成本時再處理。
  2. 將不付息之流動負債自資產中扣除,以求出運用資本(除此項外還需針對其他的項目調整),此乃因不付息之流動負債的使用沒有資金成本。
  3. 將息前稅後盈餘除以運用資本得到運用資本報酬率。
  4. 計算加權平均的資金成本率,此處的資金包括各種權益及須付息之負債。
  5. 計算經濟附加價值,此處可有兩種做法:(一)將運用資本乘以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得到資金成本,再將息前稅後盈餘扣除資金成本即可得經濟附加價值,(二)將運用資本報酬率減去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得到超額報酬率,再將運用資本乘以超額報酬率即可得出。茲以前例說明如下(假設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為10%):












第一種作法
運用資本
$ 4,000
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

10%
資金成本

$ 400
息前稅後盈餘
$ 2,250
減資金成本

(400)
經濟附加價值

$ 1,850
第二種作法
運用資本報酬率
56%
減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

- 10%
超額報酬率
46%
運用資本
$ 4,000
超額報酬率

46%
經濟附加價值

$ 1,850

  前面提及為了避免財務會計規定的影響,Stern Stewart & Co.所做的修改建議達164項,目的即是轉換會計的數字為經濟的利潤。所必須調整的項目包括:後進先出準備(LIFO reserve)、研究發展費用及廣告費用等開銷的資本化、商譽的攤銷、遞延所得稅準備等,在下一節將對此作詳細的說明。除了經濟附加價值外,也有不少人關心市場附加價值(market value added, MVA),市場附加價值是企業為投資者創造的財富的衡量指標。其定義是投資人投入企業的金額與其可以拿走的金額的差數,也就是負債與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之合計數減去其經濟帳面價值(此即會計帳面價值經調整後的數字)的部份。如果企業可以創造經濟附加價值,那麼市場附加價值也將增加。就理論上而言,市場附加價值是未來各期經濟附加價值現值的總和,在實證上,則須視市場的效率性以及投資人的預期如何形成而定。



參、計算經濟附加價值的細節問題
  前一節中曾提及經濟附加價值的基本計算方法,其中未介紹且比較複雜的部份是加權資金成本率的估算以及會計的調整(accounting adjustment),前者涉及財務管理的理論(例如:Modigliani and Miller, 1958, 1963; Miller, 1977, Miles and Ezzel, 1980; Stulz, 1999; Estrada, 1999),必須要考慮營利事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代理成本等,在國內則還涉及兩稅合一的問題。一般的做法僅是利用教科書裡的加權平均公式求算,因其未考慮個人所得稅、代理成本及兩稅合一的影響,勢必會有很大的誤差,由於這部份的說明相當繁複,故不擬在此介紹。至於後者-會計調整問題-則較為單純,比較困難的是有些調整所需的資料在一般的資料庫中並沒有,於從事實證研究時須另外蒐集,而在蒐集不到時則須採用較為ad hoc的方式處理或放棄調整。會計調整的目的主要係因為發展經濟附加價值的人士認為依照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所得到的財務資訊常無法表達企業真正的經濟狀況,因此息前稅後盈餘及運用資本這兩項還須經過調整之後才能用來計算經濟附加價值。茲將需要調整的重要的項目略述於表二。
表二  計算經濟附加價值時需要調整的重要項目












需要調整的項目
一般公認會計原則
調整的方法
研發成本及行銷成本
當作費用
列為資產並攤銷之
商譽(購買進來者)
當作資產並攤銷
不攤銷並列出原來的金額
停業部門損益
納入盈餘及資產中
由資產及盈餘中扣除
遞延所得稅
當作資產或負債
反轉會計的作法以反映現金基礎下的數字
LIFO存貨處理方法
可採用LIFO
全部轉為FIFO
壞帳及保證成本
估計應計數字
反轉會計的作法以反映現金基礎下的數字
營業租賃
當作費用
以資本租賃的方式處理
在建工程
當作資產
由資產中扣除
  在經濟附加價值經典著作“The Quest for Value”一書中,作者G. B. Stewart建議在實務上用兩種方法計算經濟附加價值,一種稱為營運法(operating approach),一種稱為融資法(financing approach)。要了解如何使用這兩種方法須先瞭解所謂的「約當權益」(equivalent equity)。Stewart 認為分析時應採用的數字是經濟帳面價值(economic book value),而會計帳面的數字須經過約當權益的調整後才是經濟帳面價值。Stewart 認為經濟帳面價值才是投資人真正投入企業的金額,而也才是投資人希望自此獲得報酬的金額。此外,如前所述,還必須針對與收入及費用項目應用約當權益的觀念作調整方可得出「稅後淨營業利益」(net operating profit after tax, NOPAT,也就是前述之息前稅後盈餘),這個數字是Stewart認為足以代表企業真正獲利的金額。根據Stewart的作法所要調整的項目高達一百六十多項,從事實證研究時實無法完全做到,他建議可根據四個標準來判定是否需要調整:
  1. 對最後要算出的經濟附加價值數字影響的大小,即必須符合重要性原則。
  2. 管理人員是否可以影響到結果,即必須符合中立性。
  3. 實際計算的人員是否能夠了解,即必須符合可瞭解性。
  4. 是否可以蒐集到需要的客觀資料,即必須是客觀且可取得的。
  首先看的約當權益調整是表二中的「研發成本及行銷成本」。根據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研發成本及行銷成本應於發生時即作為費用處理,不可當作資產。但事實上這些開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通常超過一年或一個營業循環,若按會計的規定記錄將低估淨利、低估資產(運用資本),因此應將這些支出在淨利中加回,且要把過去當作費用的支出當作資產並如同一般固定或無形資產分期提列攤銷費用。接下來看的是商譽,根據一般公認會計原則,購入的商譽應當作資產並分期攤銷,而Stewart則建議列示原始成本,但不作攤銷,原因在於他認為一般而言商譽的價值並不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減少。停業部門損益由於性質非屬經常性,故不應列入經濟損益的計算中。至於針對遞延所得稅調整則是要把會計處理的方式(應計制)轉為以現金制為基礎的方式,理由在於會計的做法不一定能反應真正稅賦的負擔,此時在調整運用資本時應加上遞延所得稅負債,在調整稅後淨營業利益時應加上(減去)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減少)的部份。
  至於存貨的處理則是一律改為先進先出法(FIFO),對於採用後進先出(LIFO)的公司則可以利用後進先出準備(LIFO reserve)的數字以求得先進先出法下的數字,原因在於唯有採用先進先出法,資產的數字才較能反應存貨最近的價值。而在求算經濟損益時,也才能反應出存貨持有的增值利益,畢竟這也是企業的一種獲利。因此在調整運用資本時應加上後進先出準備,在調整損益時應加上(減去)後進先出準備增加(減少)的部份。
  以下介紹營運法及融資法的處理步驟:
  1. 營運法:利用此法調整稅後淨營業利益有點類似利用直接法編製現金流量表,首先由營業收入淨額開始,扣除營業成本及費用,但須針對前述的約當權益調整。利用此法計算運用資本基本上是以資產負債表的左邊(即資產)的數字最為調整的依據。
  2. 融資法:利用此法調整稅後淨營業利益則有些類似利用間接法編製現金流量表。首先由淨利開始,再針對前述的約當權益調整。利用此法計算運用資本基本上是以資產負債表的右邊(即負債及股東權益)的數字作為調整之依據。
  茲舉一較為詳細的例子說明經濟附加價值與市場附加價值的計算,此例子係來自Paul A. DierksAjay Patel1997年在Management Accounting期刊所發表一篇名為“What is EVA, and How Can It Help Your Company?”的文章。選擇這個例子的原因在於作者在該文之表二中所示的EVA計算方式有誤,得到的答案是錯誤的,以下所列示者係本文重新推算的結果,至於表中的計算應相當直接,故在此不作詳細的解釋。












資產負債表(單位:千元)
資產
 
負債及淨值
現金
$ 35
 
短期負債(10%
$ 100
 
應收款(淨額)
190
 
應付帳款
150
 
存貨
190
 
應付所得稅
20
 
其他流動資產

95
 
其他流動負債

200
 
總流動資產
510
 
總流動負債
 
$ 470
           
固定資產淨額
530
 
長期負債(8%
$ 150
 
商譽
75
 
其他長期負債
120
 
其他長期資產

120
 
遞延所得稅負債

70

340
     
總負債
 
810
     
股東權益
 
425
總資產

$ 1,235
 
總負債及淨值
 
$ 1,235














損益表(單位:千元)
銷貨收入淨額
 
$ 2,000
銷貨成本
 
1,670
銷貨毛利
 
330
減:銷管費用
$ 185
 
折舊
20
 
商譽攤銷
15
 
其他營業費用

50
 
總營業費用
 
270
營業利益
 
60
利息費用
 
22
其他收入
 
12
稅前淨利
 
50
減:所得稅(40%
 
20
稅後淨利
 
$ 30

營運法(operating approach):運用資本的計算(單位:千元)












現金
 
$ 35
應收款淨額
 
190
存貨
 
190
後進先出準備(LIFO reserve
 
10
其他流動資產
 
95
流動資產
 
520
應付帳款
$ 150
 
應付所得稅
20
 
其他流動負債

200
 
不付息之流動負債(NIBCL
 
370
淨營運資金
 
150
固定資產淨額
$ 530
 
營業租賃之現值

50
 
調整後的固定資產
 
580
商譽
75
 
累積已攤銷的商譽

50
 
調整後的商譽
 
125
其他長期資產
 
120
運用資本(營業法)
 
$ 975

融資法(financing approach):運用資本額的計算(單位:千元)












短期負債(10%
 
$ 100
長期負債(8%
 
150
營業租賃之現值
 
50
其他長期負債
 
120
總負債及租賃
 
420
股東權益
 
425
加:約當權益
   
累積已攤銷的商譽
$ 50
 
後進先出準備(LIFO reserve)
10
 
遞延所得稅負債

70
 
約當權益總數
 
130
調整後的股東權益
 
555
運用資本(融資法)
 
$ 975

營運法:稅後淨營業利益(NOPAT)的計算(單位:千元)












銷貨收入淨額
 
$ 2,000
銷貨成本
 
1,670
銷貨毛利
 
330
減:銷管費用
$ 185
 
折舊
20
 
其他營業費用
50
 
後進先出準備之增加
(2)
 
利息費用-營業租賃

(4)

249
淨營業利益
 
81
其他收入
 
12
稅前淨營業利益
 
93
所得稅費用
$ 20
 
減:遞延所得稅之增加
5
 
加:利息費用之節稅效果

10
 
實際支付之所得稅
 
25
稅後淨營業利益(營運法)
 
$ 68

融資法:稅後淨營業利益(NOPAT)的計算(單位:千元)












稅後淨利
 
$ 30
加:權益調整
   
遞延所得稅之增加
$ 5
 
商譽之攤銷
15
 
後進先出準備之增加

2
 
約當權益總數
 
22
調整後之淨利
 
52
利息費用
$ 22
 
利息費用-營業租賃

4
 
 
26
 
利息費用之節稅效果

10
 
稅後利息費用
 
16
稅後淨營業利益(融資法)
 
$ 68

假設股票價格為每股$25,流通在外股數為五萬股,由上表知經調整過的股東權益為$555,000(隱含經濟帳面價值為每股$11.1),則市場附加價值為權益市值$1,250,000(假設)減經濟帳面價值(即調整過的股東權益)等於$695,000
加權資金成本率的計算:











 
金額

權數

資金成本率
長期負債
$270
17.8%
4.8%
權益
$1,250
82.2%
12%
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
   
10.7%
因此經濟附加價值為稅後淨營業利益(NOPAT$68減運用資本與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的乘積$105$975×10.7%),等於-$37



肆、經濟附加價值的理論基礎
  在介紹完如何計算經濟附加價值後,本節要對經濟附加價值的財務理論基礎加以說明。一項資產或投資計畫的價值是它的淨現值,也就是預期未來各期現金流量的現值(扣除期初投資的金額),而預期未來各期經濟附加價值的現值剛好等於淨現值。表三的目的即是以一數值的例子說明此點。
表三  預期未來各期經濟附加價值現值的總和等於淨現值












加權資金成本率
12%
年度
0
1
2
3
4
5
調整後淨營運資金
-
-
-
-
-
-
固定資產淨額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
投入資本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
息前稅後盈餘
-
500
1,000
1,500
2,000
1,500
減投入資本之改變

(10,000)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自由現金流量
(10,000)
2,500
3,000
3,500
4,000
3,500
現值因子
100%
89%
80%
71%
64%
57%
現金流量現值
(10,000)
2,232
2,392
2,491
2,542
1,986
累積現值
(10,000)
(7,768)
(5,376)
(2,885)
(343)
1,643
淨現值

$ 1,643
投入資本報酬率
5%
12.5%
25%
50%
75%
經濟附加價值
(700)
40
780
1,520
1,260
現值因子
100%
89%
80%
71%
64%
57%
經濟附加價值現值
-
(625)
32
555
966
715
累積現值
-
(625)
(593)
(38)
928
1,643
經濟附加價值現值總和

$ 1,643
  由表三知淨現值與經濟附加價值的現值總和皆為1,643。雖然文獻中對此多有述及,但其道理似乎並非眾所周知,例如在紐約大學Stern School of Business教授A. Damodarna的網頁http://www.stern.nyu.edu/~adamodar/有下列的敘述:
The Basics of NPV
Define ROC = EBIT 1-t / Initial Investment: The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are assumed to measure true earnings on the project and should not be contaminated by capital charges such as leases or expenditures whose benefits accrue to future projects such as R & D.
Assume that :
The present value of depreciation covers the present value of capital invested, i.e, it is a return of capital.
以上的推導是有問題的,事實上要得到這個結果不需要假設,茲說明如下:
表示淨現值
表示期息前稅後盈餘
表示期的折舊費用
表示期的帳面價值
表示加權平均資金成本率
表示原始投資的金額
根據淨現值的定義可知:
根據經濟附加價值的定義可知:
由於,故淨現值等於經濟附加價值的現值。此外經濟附加價值也與Ohlson 1995)所說的異常盈餘(abnormal earnings)相關,由此部份的說明可看出經濟附加價值與股東財富的關係,令
表示一公司在期時所計算未來期望股利的現值
表示預期該公司在期所發放的股利
表示預期該公司在期的盈餘
假設公司沒有舉債,根據基本的財務理論知:
再根據clean surplus equation知:
將此代入前式可得:
  前式的即為經濟附加價值,也就是Ohlson所稱的abnormal earnings。值得注意的是在上面的說明中的運用資本均是期初的帳面價值,而不是期末的帳面價值,在實際計算時多半是使用期末的帳面價值,當然也還要經過「會計調整」。
  最後,若定義「資本經濟價值」為預期後續現金流量之現值,則可利用資本經濟價值來計算經濟附加價值,這是另一種計算經濟附加價值的方法,在此略過其證明。



伍、 相關文獻的說明與討論
  與經濟附加價值相關的著作甚多,以下所探討者侷限於學術性論著,分別就其與股票報酬率的關係、在管理會計的應用及結果、分析性理論基礎及國內的相關研究四部分說明。
一、經濟附加價值與股票報酬率的關係
  就實證分析的角度來看,Milunovich and Tseui1996)發現對伺服器產業而言,市場附加價值在19901995年的六年間與經濟附加價值的關係超過其與每股盈餘、每股盈餘成長率、自由現金流量、自由現金流量成長率、股東權益報酬率的關係。Lehn and Makhija1997)也發現股票報酬率與經濟附加價值的關係超過其與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與銷貨報酬率(return on sales)的關係。OByrne1996)探討市場價值分別與經濟附加價值及息前稅後盈餘的關係,他採用迴歸分析的方法,以市場價值為應變數,這兩種績效衡量指標為自變數;在不加入控制變數的情況下,兩者的解釋能力相當,但若將五十七個產業的虛擬變數(dummy variable)以及規模變數納入迴歸式時,則經過修改的經濟附加價值的模式較佳。也有一些學者發現可以用經濟附加價值或經過稍加變化的數字來預測股票報酬率,例如:Bacidore et al.1997)發現就1988-1992的實際報酬率資料來看,「修正經濟附加價值」(Refined EVA, REVA)最高的二十五家公司超過經濟附加價值最高的二十五家公司。修正經濟附加價值與經濟附加價值的不同處在於對運用資本的定義,後者係利用帳面價值再作修改,前者則是用市場價值替代帳面價值。Chen and Dodd1997)利用566家美國公司的資料比較會計衡量指標(每股盈餘、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剩餘利潤以及經濟附加價值與股票報酬率的關係,結果發現經濟附加價值的表現較佳,其結果有三:(一)雖然經濟附加價值的提高伴隨的是高股票報酬率,但卻沒有像其倡導者說的完美,(二)在解釋股票報酬率時,經濟附加價值相較於傳統的會計利潤指標為佳,但會計盈餘仍有顯著的增額解釋能力,(三)就理論而言經濟附加價值與剩餘利潤是類似的;在實證的表現上也是類似的。最後作者建議不宜以經濟附加價值取代所有的會計衡量標準,後者仍有存在的價值,另外,計算經濟附加價值時必須對許多項目作調整,較為麻煩,倒不如使用簡單的剩餘利潤。Biddle et al. 1998 將盈餘及營業利益解釋股票報酬率的能力與經濟附加價值及其五種組成份子(營業活動現金流量、營業應計項目、稅後利息費用、資本費用(資金的成本)及 Stewart 的會計調整)解釋股票報酬率的能力相比,他們發現傳統的會計指標(每股盈餘等)解釋股票報酬率的能力超過經濟附加價值。就統計顯著性的觀點而言,資本費用及會計調整雖較會計指標有額外的解釋能力,但在實質經濟上的重要性不大,作者也說明了他們的結果並不受模型稍加變化的影響(例如分組的方式不同,樣本的時間不同等)。Ittner and Larcker1998)對經濟附加價值與股票報酬率關係的文獻做了完整的回顧。Biddle et al.1999)發現以股票報酬率的觀點來看,經濟附加價值並無法凌駕淨利,他們也發現類似剩餘利潤的誘因制度可以改變管理人員的行為。此外,他們亦提及即使經濟附加價值無法告訴市場參與者額外的訊息,但在對內部經理人提供誘因的方面確實是有用的。
二、就管理會計的觀點分析經濟附加價值
  就此一觀點而言,重點不在經濟附加價值與股票報酬率的關係,而是在於探討將經濟附加價值的觀念應用於績效評估、獎酬制度、管理決策制訂上是否能夠改善組織的績效。Wallace1997)指出管理人員、顧問業者及財經媒體報導人士均認為一企業採用基於類似經濟附加價值(如剩餘利潤)的獎酬系統將改變管理者的行為,該文選擇一組將類似經濟附加價值概念納入獎酬系統的公司與一組未納入而繼續使用傳統會計資訊的公司做比較,結果顯示採用類似經濟附加價值的公司較未採用的公司在決策上確有不同,例如:採用的公司的新投資較少、資產運用的情況較為密集、比較會買回自家的股票等,目的在於提高經濟附加價值,同時他也發現採用的公司的股票報酬率也較佳。對採用經濟附加價值的公司而言,還是有應用程度上的差異。有些公司利用它在資本決策上,有些在目標的訂定,有些在獎酬制度上,也有些利用它與投資人溝通,當然也有些公司將其應用於一種以上的用途。Biddle et al.1998)除了前一小節針對報酬率的探討外,也指出經濟附加價值的成效與其是否與獎酬制度連結在一起有關,在其實證研究中,以經濟附加價值解釋股票報酬率較會計標準為好的公司也是能將其與獎酬制度連結的公司。Wallace1998)的問卷調查文章中提及採用經濟附加價值於獎酬計畫的公司對於資金的成本較為敏感,因此會增加負債的使用,此外他們也會設法增加應付帳款付現天數、減少應收帳款收現天數並增加銷貨收入。
三、經濟附加價值的理論基礎
  前述的實證研究中指出,相較於會計的指標(如每股盈餘或資產報酬率等),經濟附加價值與股票的報酬率的關係不一定比較大,不過也有研究指出若公司將獎酬制度與經濟附加價值結合,則其股票報酬率與經濟附加價值的關係會較大。如果股票市場的效率性不夠高或部份研究的實證方法不夠理想,則前述報酬率之研究的意義可能就不大,因此,實有必要由理論的觀點來探討經濟附加價值的意義。Rogerson1997)由跨期成本分攤及經理人員投資誘因的觀點建立一理論模型來解釋以經濟附加價值作為績效衡量標準的理由。在模型中經理人員相對於股東比較知道投資的機會,股東因此將投資的決策授權給經理人員執行。經理人員於每一期付出心力,此心力可以增加每期的現金流量,但股東卻無法觀察此心力。在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困難在於投資與心力這兩種的誘因的問題彼此會互相干擾:為解決道德危險(moral hazard)問題的薪資契約通常會扭曲經理人員的投資決策。本文的重要貢獻之一在於作者指出有相當大的集合的契約可供運用,並以動態的方式解決此一問題,且能使股東得到較高的期望效用。假設在訂定薪資契約時不使用非加總的會計資料,公司另外透過將投資金額分攤到資產使用的各期來計算每期的淨利,再依據如此計算的淨利決定薪資。作者證明存在一分配法則可以永遠誘使經理人員做出最有效率的投資,前提要件是薪資契約必須隨著淨利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以完全解決投資的授權問題,股東因而可以有較高的自由度解決道德危險的問題。要推出前述的分配法則,股東基本上不需知道經理人員的偏好。詳言之,股東不須知道經理人員個人的折現率,不須知道他們對風險的態度,也不需要靠假設特別的函數形式或要求不確定性是一維(one-dimensional)的,因此,和一般許多代理問題理論不同的是,本文的結果是相當穩當(robust)的,可以直接供實務界使用而不需做太多修改。
  前述的法則係令利息的設算率等於公司的資金成本率並選擇一折舊法則使分攤到各期的總投資成本(包括折舊加上剩餘帳面價值的設算利息)均相等。此折舊法則之所以能誘導有效率投資的條件是投資的生產力不隨時間改變,但如果會改變,則仍有一唯一的折舊法則可誘導有效率的投資。此時的利息設算率仍為資金成本率,而折舊提列的方式應使分攤到各期的總投資成本與資產在各期的相對生產力呈正相關。此作法恰好與會計中所談的配合原則(matching principle)相符合。本文的基本理念在於利用配合原則來分配總投資成本可以將經理人員的行為年金化(annualize),經理人員只會在乎一期的薪資,因而選擇有效率的投資金額。另外,因本文所稱的的淨利已將投資設算的利息扣除,故意為經濟附加價值。
  Antcil et al.1998a)提出一作業基礎成本制度來支持經濟附加價值,該文為一多作業公司建立參與式預算系統,其中的成本系統利用一考慮了資本使用費用的公式來分攤固定資產的成本。作者所設計的預算系統可讓決策者找出在委外或決定停產時使經濟附加價值增加的機會,該系統的另一特性是額外的非正式溝通只會增加經濟附加價值。
  Antcil et al.1998b)指出雖然經濟附加價值的計算只用到目前及過去的會計資料,而現金流量折現法(discounted cash flow)需要知道將來的現金流量,但在該文的假設下,若經理人員短視地僅將當期的經濟附加價值極大化,則最後的結果也將會漸近地(asymptotically)使淨現值極大化。這也顯示了經濟附加價值的重要性。
  Stoughton and Zechner1999)分析金融機構的的資本分配問題,該文考慮了金融機構的法定資本會受到投資計畫風險的影響。作者透過最適的獎酬計畫來討論嚴格部位限制及放任部位限制的攸關性。他們證明最佳(first-best)的投資決策可以透過以經濟附加價值決定的獎酬契約來授權達成,而且他們也解出了最適的資本分配法則。
四、國內的相關研究
  國內目前關於經濟附加價值的研究並不多,囿於篇幅,茲僅將部份研究的結果略述如下。
  • 張耿豪(民87)探討經濟附加價值的資訊內涵,研究期間為民國82年至86年,針對86家樣本公司(全為上市公司)分別依產業別、公司規模以及系統風險值,使用資訊係數方法以及迴歸分析兩種方法,以探討經濟附加價值與傳統會計指標的資訊內涵。資訊係數模式部份的實證結果顯示,經濟附加價值指標明顯優於其他各種會計指標:依公司規模為區別的實證分析結果指出在大公司組的經濟附加價值明顯優於其他會計指標;在依系統風險值為區別的實證分析指出高風險組別經濟附加價值明顯優於其他會計指標。在迴歸模式之實證結果方面,剩餘利潤對股價報酬的解釋能力高於經濟附加價值。
  • 黃如惠(民87)以台灣的資訊電子廠商為研究對象,研究期間為民國82年至86年,實證結果顯示,企業價值創造活動型態對理財政策具有顯著影響,但對於經濟附加價值則沒有顯著的差異。再者,理財政策中投資決策的投資報酬率對經濟附加價值有顯著的影響,股利政策對於經濟附加價值亦有顯著的影響,而融資政策對於經濟附加價值則無顯著的影響。
  • 陳惠鈴(民86)係探討有關投資者對公司的評價,是否會反應各公司創造經濟附加價值的能力。樣本是臺灣所有的上市公司,研究期間為民國7685年,實證結果顯示,經濟附加價值模式對股票報酬變異之解釋能力並未如國外的研究結果所報導的顯著;在不同產業別的實證分析中,利用經濟附加價值解釋股票報酬之變動,以水泥業所得到的結果最為顯著;另外,在不同系統風險值方面,以貝它值大於一的部份,結果較為顯著。



陸、未來研究的方向
  國內目前對於經濟附加價值的研究數量不多,短期內可從事的研究包括比較傳統的會計指標(每股盈餘、資產報酬率、股東權益報酬率、銷貨報酬率、剩餘利潤)與經濟附加價值對股票報酬率或公司價值的解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瞭解造成解釋能力不同的原因,亦即要找出為何對於某些公司而言經濟附加價值較佳,對於另一些公司來說傳統的指標較佳,其決定因素究竟為何(如:產業、規模、獎酬制度、資本密集度、無形資產所佔的比重、風險、成長性、理財政策、股權結構、時間等)。此外,也可以比較經濟附加價值與最近開始較為人所討論的現金流量投資報酬率(Cash Flow Return on Investment, CFROI)對股票報酬率或公司價值的解釋能力。現金流量投資報酬率是一種長期的內部報酬率,計算方式係將經通貨膨脹調整後的現金流量除以經通貨膨脹調整後的現金投資(Snyder, 1995)。
  前述的問題可採迴歸的方法分析。例如第一個問題的應變數是異常或未預期的報酬率,須經過市場報酬率調整或經過風險調整(如市場模型或CAPM模型),期間為十二個月(最後一個月係次年的四月或五月,才能讓報表的資訊反映於股價),此外亦可再作二十四個月的分析,原因在於市場參與者瞭解公司好壞(反應於經濟附加價值)的速度較慢。前述第一個問題的自變數是如未預期盈餘之類的變數,預期的盈餘可藉由時間序列的方法(如random walk, ARIMA, VARMA等)估計,再求算出未預期盈餘。這些變數須經過期初權益市場價值的平減以解決部份的異質變異(hetero-scedasticity)問題,此部份模型的選擇,可採用如Hotelling1940)、Davidson and MacKinnon1981)、Vuong1989)、Lavergne and Vuong1996)等non-nested的檢定方法。
  至於在分析時亦可由各變數的增額解釋能力來看。此時所面臨的是nested模型,可採用一般的t檢定或F檢定(若同時看不只一個變數的顯著性)。此外,不管在做哪一個迴歸時,都可採用White1980)的修正以控制異質變異的問題。
  此外,亦可嘗試由理論的觀點探討經濟附加價值作為解決投資水準與道德危險問題的可能性,主要原因在於 Rogerson1997)的文章並未考慮參與式預算的問題,主理人(股東)事實上可以設計制度,在期初誘使代理人(經理人員)說出其所知道關於投資機會的展望。如此一來,可能會得到與該文不同的結果,例如:投資分攤成本的法則的可能集合增加,會計上的配合原則的自由度可以加大,也可以解釋事實上,有許多的公司的折舊提列的方法並未將分攤的成本與收益完全配合(企業所採用的折舊方法只有幾種而已,這幾種不太可能剛好把收益與成本完全配合)。至於作法可參考Rogerson的模型,加入溝通(communication)的機會(即實務上所謂的參與式預算),亦即代理人雖然事先知道計畫的優劣,但主理人要求其先將所知道的對主理人報告,而在設計獎酬契約時也將報告的內容做為契約的一部份,之後再進行類似的分析。
  在文獻中,多數的文章均假設資金成本為內生的,未來的研究方向應可考慮經理人員的行為會受到獎酬契約的影響,獎酬的大小決定於經濟附加價值的大小,而後者除了受資金成本的影響外,也受到代理成本的影響,亦即受經理人員行為的影響,這些都需要以分析性的方法處理。



參考文獻
  1. 張耿豪(民87)「經濟附加價值資訊內涵之研究--以台灣上市公司為例」,交通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
  2. 陳惠鈴(民86)「經濟附加價值與股票報酬關聯性之研究」,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3. 黃如惠(民87)「價值創造活動型態、財務政策與經濟附加價值關係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為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4. Antcil, R., J. Jordan, J., and Mukherji, A.1998a)“Asymptotic Optimality of residual inocme maximization,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v2, 207-229.
  5. Antcil, R., J. Jordan, J., and Mukherji, A.1998b)“Activity-based costing for economic value added,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v2, 231-264.
  6. Anthony, R.1973)“Accounting for the cost of equ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51, 88-102.
  7. Bacidore, J., Boquist, K. and Milbourn, T.1997)“The search for the best 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 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 v53, 11-20.
  8. Biddle, G. C. and Bowen, R. M.1997)“Does EVA beat earnings? Evidence on associations with stock returns and firm value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01-336.
  9. Biddle, G. C., Bowen, R. M. and Wallace, J. S.1999)“Evidence on EVA.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v12, n2.
  10. Chen, S. and Dodd, J.1997)“Economic Value Added: 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a new corporate performance measure,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v9 n3, 318-333.
  11. Davidson, R., and J. MacKinnon1981Estimation and Inference in Econometr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2. Dierks, P.A. and Patel, A.1997)“What is EVA, and how can it help your company? Management Accounting, 79, 52-58.
  13. Estrada, J.1999)“The cost of equity in emerging markets: a downside risk approach, SSRN Working Paper Series.
  14. Ferguson, R. and Leistikow, D.1998)“Search for the best 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 Basics are better,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54, 81-85.
  15. Goetzmann, W. and Garstka, S.1999)“The Development of Corporate Performance Measures:Benchmarks Before EVA?, SSRN Working Paper Series.
  16. Hamilton, R.1777An introduction to merchandize. Edinburgh.
  17. Hotelling, H.1940)“The selection of variates for use in prediction with some comments on the general problem of nuisance parameters, The Annals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271-283.
  18. Ittner, C.D., and Larcker, D. F.1998)“Innovations in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rends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v10, 205-238.
  19. Lehn, K. and Makhija, A.1997)“EVA and MVA as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signals for strategic change,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v24 n3, 34-38.
  20. Lavergne, P. and Vuong, Q.1996)“Nonparametric selection of regressors: the non-nested case, Econometrica, v64 n1, 207-220.
  21. Marshall, A.1890Principles of Economics, Macmillan Press, London.
  22. Miles, J. and R. Ezzell, 1980, The 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 prefect capital market and project life: a clarific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5: 719-30.
  23. Miller, M. H.1977)“Debt and taxes, Journal of Finance, 32: 261-76.
  24. Milunovich, S., and Tsuei, A.1996)“EVA in the computer industry,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v9, 105-115.
  25. Modigliani, F. and M. H. Miller1958)“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8: 261-97.
  26. Modigliani, F. and M. H. Miller1963)“Corporate income taxe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a correc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3: 433-43.
  27. OByrne, F.1996)“EVA and Market Value, Bank of America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v9, 116-125.
  28. Ohlson, J.1995)“Earnings, book value, and dividends in security valua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v11, 661-687.
  29. Rogerson, W.1997" Intertemporal cost allocation and managerial investment incentives: a theory explaining the use of economic value added as a performance meas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105, n4, 770-795
  30. Solomons, D.1965Divisional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Financial Executives Research Foundation, New York.
  31. Snyder, A.1995Value-Based Management: highlighting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Challenge, Braxton Associates, Boston.
  32. Stewart III, G.1991The Quest for Value, Harper Business, New York.
  33. Stoughton, N., and Zechner, J.1999)“Optimal Capital Allocation Using RAROC and EVA. SSRN Working Paper Series.
  34. Stulz, R.1999)“Globalization of equity markets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SSRN Working Paper Series.
  35. Vuong, Q.1989)“Likelihood ratio tests for model selection and non-nested hypothesis, Econometrica, v57, 307-333.
  36. Wallace, J.1997)“Adopting residual income-based compensation plans: Do you get what you pay for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4, 275-300.
  37. Wallace, J.1998)“EVA financial systems: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Advances in Management Accounting, v6, 1-15.
  38. White, H.1980)“A heteroscedasticity consistent covariance matrix estimator and a direct test for heteroscedasticity, Econometrica, v48, 817-838.


作業基礎成本制在診所的應用――以一皮膚科診所為例
研究生(中文) 林上仁
研究生(英文) Shang-Jen Lin
學號 P90742027
學位類別 碩士
出版年 2005
論文頁數 97
學校名稱 臺灣大學
學院名稱 管理學院
系所名稱 會計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 陳國泰;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字 作業基礎成本制 
英文關鍵字 ABC ;
論文使用權限 不同意授權瀏覽/列印電子全文服務。

中文摘要
健保自民國84年開辦以來,基層醫療診所的競爭加劇,而健保給付卻不斷萎縮,診所的經營面臨空前的挑戰。診所為強化其競爭力,除積極地開發一些自費醫療項目等開源手段以外,節流的方法如診所醫療服務產品的成本分析與控制也相對重要。
作業基礎成本制(ABC)是近年來管理會計的一項重要工具,藉由ABC的導入可以建立產品與成本之間的攸關性。國內已有多位研究者對大型醫院進行ABC制度規劃與實施的相關研究,但對於將ABC應用於診所的部份則相對較為缺乏,本研究即藉由對ABC相關文獻的回顧之後,為一皮膚科診所建構ABC制度,並希望達成下列的研究目的:
一、 以實例為一診所架構ABC制度,計算其個別醫療服務產品成本,並將ABC制度之精神介紹給診所管理者。
二、 利用ABC所獲得之成本資訊,作為成本管理與分析的基礎。
三、 利用研究之成果,對擬採用ABC之診所提出建言。

本研究主要係採取個案研究法的方式進行研究,獲得下列結論:

一、 ABC可適用於皮膚科診所,且能提供皮膚科診所合理正確的成本資訊。
二、 ABC有助於皮膚科診所資源的管理,並能協助皮膚科診所達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三、 ABC可提供皮膚科診所決策參考的資訊,且有助於皮膚科診所績效測量與改善。
英文摘要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1995, the elementary medical clinics face a fierce challenge due to more competition and less medical payment than before. In order to become more competitive, the clinics should introduce some self-payment medical service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s, as well as understand the cost structure and cost control of their medical services to decrease the costs.
Activity-based costing(ABC)is an important cost management tool that has become popular in recent years. A clearer relationship between services and costs can be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ABC system. In Taiwan, there have been many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ABC in large hospitals, but there are no similiar researches for elementary clinics. This study applied ABC system to a dermatological clinic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purposes:
(1) To design an ABC model to calculate the costs of various medical service lines in a clinic and introduce knowledge of ABC to the managers of the elementary clinics.
(2) To use the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the ABC system as a basis for cost management and control.
(3) To use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provide guidances for the clinics that will implement an ABC system.
This study employed case study method and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1) The ABC system can be implemented in the dermatological clinics and can provide more precise cost information for them.
(2) The ABC system can improve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cost control for the dermatological clinics.
(3) The ABC system can also provide decision relevant information for managers and is helpful for dermatological clinic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論文目次
目 錄
致謝……………………………………………………………………一
中文摘要………………………………………………………………二
英文摘要………………………………………………………………四
目錄……………………………………………………………………六
表目錄…………………………………………………………………八
圖目錄…………………………………………………………………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限制…………………………………………………5
第四節 本論文結構………………………………………………5
第二章 文獻探討……………………………………………………8
第一節 傳統會計制度及其缺失…………………………………8
第二節 作業基礎成本制度之意義及發展………………………12
第三節 實施作業基礎成本制度之設計…………………………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26
第一節 研究流程…………………………………………………26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26
第三節 個案對象與研究範圍……………………………………32
第四節 資料收集與來源…………………………………………34
第四章 研究實例……………………………………………………36
第一節 確認產品…………………………………………………36
第二節 作業分析…………………………………………………39
第三節 資源成本之歸屬…………………………………………44
第四節 作業成本分配至成本標的………………………………60
第五節 成本與收入資料分析……………………………………68
第六節 作業基礎管理之分析應用………………………………74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88
第一節 研究結論…………………………………………………88
第二節 研究限制…………………………………………………90
第三節 研究建議…………………………………………………91
參考文獻………………………………………………………………94
中文部分………………………………………………………………94
英文部分………………………………………………………………96

表 目 錄
表4-1 個案皮膚科診所之作業及作業動因表……………………43
表4-2 個案皮膚科診所資源成本歸屬至各作業中心之分配表…48
表4-3 個案皮膚科診所之成本動因資料收集表…………………51
表4-4 門診醫療中心耗用人力資源時間表………………………52
表4-5 門診醫療中心作業資源耗用分析表………………………53
表4-6 藥局調劑中心耗用人力資源時間表………………………55
表4-7 藥局調劑中心作業資源耗用分析表………………………56
表4-8 美容醫學中心耗用人力資源時間表………………………58
表4-9 美容醫學中心作業資源耗用分析表………………………60
表4-10 門診醫療中心各項作業之單位成本分析統計表…………61
表4-11 門診醫療服務中心各服務產品線成本分析統計表………65
表4-12 藥局調劑中心各項作業之單位成本分析統計表…………65
表4-13 藥局調劑服務中心各服務產品線成本分析統計表………67
表4-14 美容醫學中心各項作業之單位成本分析統計表…………67
表4-15 美容醫學服務中心各服務產品線成本分析統計表………68
表4-16 個案皮膚科診所獲利分析表………………………………69
表4-17 門診醫療服務中心獲利分析表……………………………70
表4-18 藥局調劑服務中心獲利分析表……………………………73
表4-19 美容醫學服務中心獲利分析表……………………………74
表4-20 門診醫療服務中心損益平衡分析表………………………76
表4-21 藥局調劑服務中心損益平衡分析表………………………77
表4-22 美容醫學服務中心損益平衡分析表………………………78
表4-23 個案皮膚科診所各中心耗用時間分析表…………………79
表4-24 門診醫療中心各產品線耗用時間分析表…………………81
表4-25 藥局調劑中心各產品線耗用時間分析表…………………82
表4-26 美容醫學中心各產品線耗用時間分析表…………………83
表4-27 門診醫療中心掛號費調整率………………………………85
表4-28 紅藍光之重新訂價建議表…………………………………87

圖 目 錄
圖1-1 論文架構………………………………………………………6
圖2-1 傳統成本制度分攤方式……………………………………10
圖2-2 作業基礎成本制之二階段分攤……………………………13
圖2-3 雙構面作業基礎成本制度之模型…………………………16
圖3-1 本研究流程…………………………………………………27
圖3-2 個案研究的基本設計類型圖………………………………29
圖3-3 個案皮膚科診所ABC設計步驟………………………………30
圖3-4 個案皮膚科診所組織架構圖………………………………32
圖4-1 個案皮膚科醫療服務產品線簡圖…………………………38
圖4-2 門診醫療服務產品線流程圖………………………………40
圖4-3 藥局調劑服務產品線流程圖………………………………41
圖4-4 果酸換膚療程流程圖………………………………………41
圖4-5 左旋C美白療程流程圖………………………………………41
圖4-6 脈衝光療程流程圖…………………………………………42
圖4-7 紅藍光療程流程圖…………………………………………42
圖4-8 個案皮膚科診所資源成本歸屬流程圖……………………4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中央健康保險局網站,民國93年。

2. 李玉春,應用成本分析於全民健保醫療費用支付標準之探討,會計研究月刊第118期,民國84年,頁107-113。

3. 汪文煌,作業基礎成本制在醫療放射科之運用,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4. 吳子良,醫院之成本管理研究個案—作業基礎成本制度在醫院的應用,陽明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5. 吳安妮,實施作業制成本管理制度(ABC及ABM)之省思,會計研究月刊第162期,民國88年,頁45-50。

6. 吳琮璠等,作業基礎成本觀念在物流業之應用方法與實例,會計研究月刊第124期,民國85年,頁20-29。

7. 周齊武、吳安妮,慎防誤用ABC,會計研究月刊第174期,民國89年,頁67-74。

8. 張克偵,作業制成本會計制(ABC)的再剖析,會計研究月刊第124期,民國85年,頁10-13。

9. 張敏玲,作業基礎成本制度之設計與規劃—以C醫院之「體外電震波腎臟碎石術」為例,成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0. 張錫惠、周玲臺、黃毓玲,淺談醫院成本分攤制度,會計研究月刊第130期,民國85年,頁62-68。

11. 曾瑞澤,作業基礎成本制度之規劃與設計—以H醫院為例,台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12. 黃建義,從作業基礎成本制度探討市立醫院之會計制度—以K醫院為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13. 黃雅貞,運用作業基礎改善放射診斷部門之成本管理,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4. 黃毓玲,作業基礎成本制於醫院之應用—以H醫院為例,政治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

15. 詹一心,建立醫院作業基礎成本制及其應用於成本管理之初探,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16. 楊明璧、黃開義、黃國忠,作業基礎成本制度導入模式之建立與應用,大葉學報第5卷第1期,民國85年,頁93-112。

17. 劉怡芬,建置管理決策之作業基礎成本與管理系統—某醫學中心臨床病理部門為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年。

18. 謝國松,如何實施作業制成本會計制度,會計研究月刊第114期,民國84年,頁54-60。

二、英文部份

1. Baker, J.J., and Boyd, G.F. Activity-Based Costing and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for Health Care Gaithersburg, Maryland: Aspen Publishers, 1998, PP. 1-27.

2. Brimson, J.A. Activity Accounting: An Activity-Based Costing Approach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91, PP. 23-24.

3. Brimson, J.A. “Management Your ABC System”Management Accounting, Apr. 1994, PP. 46-47.

4. Brimson, J.A., and Antos, J. Activity-Based Management for Service Industries, Government Entitie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94, PP. 87-102.

5. Cooper, R. and Kaplan, R.S. “How Cost Accounting Distorts Product Costs”Management Accounting, Vol.69, No.10, 1988, PP. 96-103.

6. Cooper, R. and Kaplan, R.S. “Profit Priorities from Activity-Based Costing”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69, No.3, 1991, PP. 130-135.

7. Cooper, R. and Kaplan, R.S. “Activity-Based Systems: Measuring the Costs of Resource Usage”Accounting Horizons, Sep. 1992, PP. 1-13.

8. Cooper, R. and Kaplan, R.S. and Maisel, L.S. and Morrissey E. and Oehm R.M. “From ABC to ABM”Management Accounting, Vol.74, No.5, 1992, PP. 54-57.

9. Cooper, R. and Slagmulder R. “Activity-based Costing Management System Architecture—PartΙ”Strategic Finance, Oct. 1999, PP. 12-14.

10. Kaplan, R.S. and Cooper, R. “The Design of Cost Management Systems”Prentice-Hall Inc., 1999.

11. Kaplan, R.S. and Cooper, R. “Cost and Effect: Using Integrated Cost Systems to Drive Profitability and Performance”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12. Ostrenga, M.R., “Activities: The Focal Point of Total Cost Management”Management Accounting, Feb. 1990, PP. 42-49.

13. Ramsey, R.H. “Activity-Based Costing for Hospitals”Hospital &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39(3) Fall 1994, PP. 385-396.

14. Rotch, W., “Activity-Based Costing in Service Industries”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Vol. 4, No.2, 1990, PP. 8.

15. Turney, P.B.B., “How Activity-Based Costing Helps Reducing Cost”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Winter 1991, PP. 29-35.

16. Turney, P.B.B., “What an Activity-Based Cost Model Looks Like”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Winter 1992, PP. 54-60.

17. Yin, R.K.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New York: Sage Publication, 1990, PP. 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