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2018 03 17 左永安顧問 資訊科技與經營管理(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日前以創紀錄的時程獲准上海A股上市,預計4月掛牌,引起國人關注,甚至出現「郭董選邊站」、「企業掏空台灣」這類激烈言論。我們認為台灣不必枉自菲薄,仔細觀察與思考鴻海在中國擴大投資的意義,會發現這代表代工產業的大規模轉型升級,是台灣產業實力的進一步提升。

2018-03-17 00:2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證監會火速通過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的A股上市案。 歐新社
大陸證監會火速通過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的A股上市案。 歐新社
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日前以創紀錄的時程獲准上海A股上市,預計4月掛牌,引起國人關注,甚至出現「郭董選邊站」、「企業掏空台灣」這類激烈言論。我們認為台灣不必枉自菲薄,仔細觀察與思考鴻海在中國擴大投資的意義,會發現這代表代工產業的大規模轉型升級,是台灣產業實力的進一步提升。
近來很多人擔心,台商在上海A股上市後,動輒30到50倍的高本益比,將會造成兩岸資本市場相互競爭的問題。我們認為此一說法固然沒錯,卻忽略中國資本市場的高度管制問題。
中國大陸為了穩定人民幣匯率,防止資本外流,外匯管制嚴格。企業在中國發行股票募資,可以獲取大量人民幣,但是這些現金要走出中國卻困難重重,因此僅適合企業作為在中國擴大生產與投資的募資工具,若募資的目的是增加企業集團的全球資金運籌能力,台灣或香港的資本市場都便利於中國股市。
股市作為企業募資的工具,台灣與中國各有其優缺點,企業以自身發展考量,選擇不同地方募資,實在不需要過度渲染為「企業淘空台灣」。理性的觀察應該是,去瞭解什麼樣的台商,進行什麼樣的投資,適合在中國上市,藉此思考台商如何運用中國資本市場,在全球競爭中壯大自身的實力。
2017年夏天,鴻海宣布投資美國100億美元,有些評論也一度高談鴻海「根不留台灣」。然而,鴻海是利用子公司夏普的先進8K技術在靠近消費者的美國設廠,主要目的是節省大尺寸面板電視的運輸成本。
台灣既沒技術,也沒足夠規模的市場,卻希望鴻海設廠台灣,這樣的情況不禁讓人感嘆,當台灣企業已經以運籌全球資源的能力在打世界盃競賽時,台灣社會對於製造業國際化的想像,卻還停留在30年前的加工出口區發展模式。
詳讀此次FII的上市說明書,就會瞭解所謂的「淘空台灣說」,根本是個假議題。根據FII向上海證交所提交的資料,此次上市預估募資273億人民幣,主要是用於深圳、河南省工廠智慧型手機生產線的自動化工程、無人工廠的建設,以及5G通訊與AI系統的擴充與研發。
從資本面分析,2017年台灣上市櫃新掛牌家數共42家,集資金額新台幣148億元,而FII上市要募資約1,200億台幣,遠遠超過台灣IPO吸納能力。
再者,因為此次募資是用於大陸工廠的自動化,若是在台灣募資,募資之後要將資本投入中國,不僅要面對不少人激情叫罵「淘空台灣」,還需要通過台灣投審會審查,過程曠日廢時。
從產業技術面分析,鴻海此次的生產自動化大投資,可說是因應近年來大陸工資持續上揚的必要措施。
大陸的人口紅利從2005年前後消失,企業開始面對日益嚴重的缺工問題。鴻海在2010年起,以生產據點的內陸遷徙,例如將深圳的蘋果手機生產線,搬到人口大省河南省的鄭州市,來解決缺工以及工資上揚問題;然而近年中國內陸地區的工資也快速攀升,以鄭州市為例,2012年的最低工資是1,080人民幣,2017年已經上升到1,720元,五年內漲了六成。鴻海要維持世界電子代工龍頭的地位,自動化與無人工廠成為必要的下一步,此次投資是既有生產線的自動化工程,而台灣境內沒有蘋果產品的生產線,因此根本談不上技術淘空台灣。
此外,從另外一個角度思考,若是鴻海沒有進行大規模自動化投資,持續依賴人工來組裝產品,其成本競爭力,日後勢必劣於快速成長的中國代工業者。一旦鴻海的地位被中國本土代工業者所取代,鴻海所帶領的台商供應鏈,恐怕也會被紅色供應鏈所取代。
因此,FII在中國上市,不僅對於鴻海是必需,對於台灣整個蘋果供應鏈也是必需。對於其他台商代工業者而言,雖然恐怕無法取得鴻海般的「快速通關」禮遇,但利用中國資本市場募資,進行生產線自動化,確保產業競爭力的鴻海模式,值得仔細觀察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