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2022 08 25 左永安顧問 無極鳳清道德宮 註釋 3 註釋 4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道德,指通變無方,存亡自在,應見即用,能尊能貴, 悉皆自然。

註釋 3

  (30)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上士,有修為有涵養的上等智慧的人,是上德派生的。

下士,指修為涵養各方面都次於上士的人。

爭,求靜,執有之意。

此句言有修為有涵養的上等智慧的人,

不與外界爭勝爭強而自強。

這是上士所獲得的福炁,

下士由於一味爭取身外之物,而失其內在真性,

終使神喪炁絕,一無所獲。


(31)上德不德,下德執德:

德,是道所表現出來的,通於道。

經云:“道之在我即為德。

”又云:“德者得也。

”德的體性特徵都同於道,道無形無象,含而不露,

空虛而無跡象,卻無所不有,無所不在,無所不為,無

所不成。

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卻不自恃、自彰。

這種特徵表現在人身上,就叫“上德”

上德和常德一樣,是內在的、實質的、無形的、自然的,

而不是外在的、表面的、形式上的東西

因而,無形的道是大道,無形的內在之德是上德。

下德之人,一味追求有為之法,飄流浮於開、情之間,

自以為是,無法突破小我而進入無我的高上境界。


(32)執著之者,不名道德:

執著,指執德、下德。

道德,指通變無方,存亡自在,應見即用,能尊能貴,

悉皆自然。

此句言下德之人,故執諸相,行流涉於有為,是不懂事理,

不懂道德的人,不能成道。


此段總講了人能安分守己,善保自性,摒去一切塵障,

樂道報德,自然靈性昇華,福壽無邊,

切莫執著一事一物而自困愁城,成為一個

不明事理、不能自拔的人。


註釋 4

(33)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妄,動。情浮意動,心生所妄。

動,亂思,因妄亂了本性。

此句言一切眾生不得真道的原因,都是被情染意動。

妄有所思,思有所惑(惑,感其情而妄動於意)。

意動其思而妄生於心。

人一但有了妄動之心,自然不能清靜,又説妄動即亡。

都亡失道性。所以説逐境而感情妄動,不能得到真道。


(34)既有妄心,即驚其神:

驚,指心之極畏,不只指盡驚。

驚有兩種情況,

一指內修清靜,忘了形而驚其神;

二指外習事情,勞於心而驚其形。

此句言外又既驚其形體,內誘自然驚於其神。

想要心神安靜,就要外慾不生,欲不能生,自然清靜。


(35)既驚其神,即著萬物:

人如果驚其神,外就有所著於境,內裏就失去正性,

也可理解為道貴守一,不可著於萬物而驚其神。


(36)既著萬物,即生貪求:

貪,過分追求、偏愛。

有兩種情況:

是貪於世事,外求華飾欲樂,這種情況為陰咎,

不合於陽,就不能清靜,是為沉滯;

二是貪於進修窮尋真理,堅求至道,這叫內貪。

這種情況屬於陽,能體道合真,自然清靜。


(37)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貪求外事,要漸漸斷除;貪求內事,要勤勤修進。

雖然是內求至道,也不可以固執,如此也能生煩惱。

這裏的煩惱也分兩種情況,有輕重之分,

一是輕煩惱,二是重煩惱。

輕煩惱是貪求至道,這種情況也生煩惱。

二是外求世法,名重煩惱。

輕就合陽,所以叫清,重即合陰,所以叫濁。

雖然分了輕重,但兩者這間又是相對的。

貪就會生迷惑,但是要舍重棄輕,內守元和,湛然不動,

所以叫懷道抱德了,自然而然就淳樸了。


(38)煩惱妄想,憂苦身心。

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濁,染。辱,污。

流浪,指反覆。

苦海,苦的大海,海指大。

此句言人的身心逐於外物,憂苦自然而然就產生而擾亂自身,

在生死之間反覆,永遠不能脱離輪迴,流浪於苦海之中。

憂苦的事不能夠休止,都是出自人心造作的。

學道的人,都內守其一外除其想(一,指身)。

聖人云:“存三守一”。

(三,指精、炁、神。)但守其身,必存於三。

所以

《西升經》云:

守身不失,常存也,專守其一,不生妄想,

即免於苦海,沉淪憂苦,不著於身。

心自然解脱,自然清靜。


(39)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真道是常存的,無時不在,不生也不滅,她外包天地,

內入毫芒,運行日月,長養萬物,人能悟解,自然而得,

得的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道。

所以太上説,

人能覺悟,悟則本性,謂之得道也,

所得到的道不是大道,大道是難求難得的。

經云: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又云:“道本無形,莫之能名,得悟之者,惟已自知。

善人常能守於清靜,都是得到真道的人。


此段總講了

眾生所以不能得到真道的原因,是由於妄念之起,貪求身外

有形之物,大傷自己精炁神,以至流浪生死,常存苦海濁辱

之中,受苦受難。

如果一心向善,修煉真常之道,一旦了悟大道的規律,

修之不輟,自會有成。

以達到常清常靜,有至樂而無苦難的真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