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説常清靜經》簡稱《清靜經》,
僅三百九十一字。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
極為重要的道家經典,是道教煉養術重要資料之一。
《清靜經》正文起首一句就是“大道無形”而定了
全經格調。
經文不講有為的修養方法,而是要人從心地下手,
以“清靜”法門去澄心遣欲,去參悟大道。
經中以發揮“清靜”兩字為主,簡明地敍述了道家修心養性的
基本原則。
經文大旨,主要是根據老子“清靜無為”的理論推演而來,
在道經之中不失為純正之品。
此經篇幅雖短,卻是一篇博大精深、邏輯性驚人的經文,
每一句話可以解釋成上千字的思維過程。涵蓋了宇宙人生的
全部真相,讓人真正意義上地明白真理並獲得解脱。
為道士們日常誦習的重要功課之一。
老 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2);大道無情,運行日月(3);大道無名,長養萬物⑷;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⑸。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⑹。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⑻。
夫 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⑼。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⑽。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⑾。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⑿。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⒀;外觀其形,形無其形⒁;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⒃;觀空亦空,空無所空⒄;所空既無,無無亦無⒅;無無既無,湛然常寂⒆;寂無所寂,欲豈能生⒇?欲既不生,即是真靜(21)。真常應物(22),真常得性(23);常應常靜,常清靜矣(24)。如此清靜,漸入真道(25);既入真道,名為得道(26),雖名得道,實無所得(27);為化眾生,名為得道(28);能悟之者,可傳聖道(29)。
老 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30);上德不德,下德執德(31)。執著之者,不名道德(32)。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33)。既有妄心,即驚其神(34);既驚其神,即著萬物(35);既著萬物,即生貪求(36);即生貪求,即是煩惱(37)。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38)。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39)。
仙 人葛翁曰: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40)。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41)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42) ,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43),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44)。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45)。上士悟之,升為天官(46);中士修之,南宮列仙(47);下士得之,在世長年(48)。遊行三界,升入金門(49)。
左 玄真人曰(50):學道之士,持誦此經(51),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神(52)。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53)。
正 一真人曰(54):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55)。神升上界,朝拜高尊(56)。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