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無極鳳清道德宮
鳳 (九天) 清(三清) 道-天 德-人 宮-地
天-人( 德) 合一
天道 -得( 德) 人
道天 地 將法( 德) 人
1.因果 2.陰陽 3.男女4.濁清
大道無形 -大道無名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從此岸 德-人 悟 到彼岸 道-天
法船 宮-地
舊八德宋代提出,包含: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增加了「孝」、「悌」、「忠」、「信」
四維:禮、義、廉、恥
新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道德
(英語:moral,源自拉丁語:moralitas,
文學上"舉止,品質,適當的行為")
榮辱、正當或不正當等的相互關係(生產關係)的評價
有著通過確立一定的善惡標準和行為準則,來約束人們的
相互關係和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係,並與法一起對社會
生活的正常秩序起保障作用。貫串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如 社會公德、婚姻家庭道德、職業道德等。
在英語,
Moral是指那些傑出的人之間的意圖、決定和行動的區分,
即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及其相關的觀念準則[2]。
衍生出來的一系列標准或原則,也可以源於一個人所相信
的普遍價值[3]。
道德是一種「非正式公共機制」,非正式即指無法律或
權威能判定其正確與否,而公共機制指所有場合都能
套用的準則[4]。
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
《論語·學而》也提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
生。」
透過錢穆先生的註解:
「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
可見「道」確實是人對於世界的看法,
可以說是一種世界觀的範疇。
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
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
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
在英語中,道德(Morality)一詞由14世紀晚期自
「 moral qualities」演變而來[6],起源於拉丁語的
「moralis」,這個拉丁語的字面意義包括:
禮儀(manners)[6][7]、性格(character)[6]、
人在社會中適當的行為(proper behavior)[7]。
從1590年代開始,英語中的道德就有「好的(goodness)」
的含義[6],道德與英語中的「正確的(rightness)」
可能是道德的同義詞。
漢語將Morality翻譯為道德的原因與歷史尚待釐清,
可能是翻譯時在一種中國文化框架下所選用的最相應字彙。
界定
西方文化中討論的道德,是在哲學科學的發展之下的研究主題,因而被獨立出來討論,不過在傳統社會文化中,道德大多是被融合在文化或信仰之中。
像是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跟非道德領域切割開來: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
中文中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
的世界觀,並不是獨立的單元;
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就連大多數的歐美文化,道德其實也都是依附在基督教的
信仰世界觀中。
因此中國文化中的道德,與英語中的道德(Morality)
在論述的層級並不相同。
中國文化中的道德是一種基於中國文化所產生、
或是附屬在中國文化中的「Mor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