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源自宋代,為中國古代醫家將各種導引術的精華,
融合成一套簡便有效的養生功法,動作一共有八節,
運動方向包含「前、後、左、右、上、下」,
動作柔和優美,能舒展全身,故稱為「八段錦」。 練此功法,可疏筋活絡、促進新陳代謝、改善心肺及
腸胃功能,適合忙碌現代人的養生操。
八段錦以「呼吸調息」導引全身肢體,根據動作的
開、合、提、落、屈、伸、升、降、旋、收,
配合各種呼吸吐納
第一式 雙手托天理三焦
練此功法可促進新陳代謝、心血管及淋巴循環。
第二式 左右開弓似射鵰
練此功法可活絡肩背膏肓,促進肺活量。
第三式 調理脾胃須單舉
練此功法可促進消化與排便功能。
第四式 五勞七傷往後瞧
練此功法可放鬆肩頸腰背肌肉,活絡筋骨。
第五式 搖頭擺尾去心火
練此功法可調節自律神經,改善睡眠。
第六式 雙手攀足固腎腰
練此功法可疏通膀胱經絡,固腎強腰背。
第七式 攢拳怒目增氣力
練此功法可疏肝解鬱,調暢氣血,增強氣力。
第八式 背後七顛百病消
練此功法可刺激中樞神經,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
練功後可配合全身拍打及局部按摩以促進全身氣血循環,加強練功效果。請避免在進食前後一小時練功,每天可以選擇適當時間鍛鍊1-2次,常保身心健康。
強身健體「八段錦」 八段錦歷史悠久,是我國古代的導引術,因為健身效果顯著,動作簡單,鍛煉安全,所以一直在民間不斷流傳,是中華傳統養生文化中的瑰寶。 八段錦注重意、氣、形三位一體的綜合鍛煉,會使鍛煉者增進體質健康。經常鍛煉還可以強化臟腑功能。再者還能提升心理健康,比如焦慮、抑鬱、緊張、悲傷等不良情緒經過鍛煉很快化解,使鍛煉者心情喜悅、快樂,積極向上。
堅持鍛煉還可以延緩機體衰老 八段錦的功法是以肢體動作為引,由外而內,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充盈臟腑,強壯筋骨,以達到強身祛病之效果。 八段錦其功法特點主要有四點:
一、形與神合,氣藴其中;
二、質樸端正,行易效宏;
三、鬆緊結合,動靜相兼;
四、舒展柔和,園活連貫。 學習八段錦分為四個階段,
初始階段是鍛煉皮、筋、骨、肉,
後期慢慢發展到精、氣、意、神的深化發展過程。
學習鍛煉中,掌握好四個階段,學習起來就容易得多,
逐步由淺入深。 第一階段:
八段錦是形、氣、神三位一體的綜合鍛煉,強調練功要做到神與形合、氣隨形動,開始要從塑形開始下功夫,慢慢發展形神意氣的深化融合。
就是開始學要先從身型、手型、步型和站樁等等基本功反復鍛煉,邊鍛煉邊認真記憶動作和各路線,把各個動作記入腦海,不要關注呼吸和意念,順其自然就好了。
形體動作開始就像學書法一樣一定要做到橫平豎直、有棱有角、方位正確、動作規範,招招合章法,勢勢落到位。
此階段練功要儘量學會慢,只有慢才能體會功法動作,
記憶動作。 等到動作做規範了,自然就能牽動全身氣血運行,才會獲得良好的健身效果。
這階段不但要動作規範還強調抽筋拔骨。
筋就是我們身體的經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
骨,這裡指的是骨“節”。
骨節放鬆張開時,我們在形體運動才會達到最大的狀態變化。
所以,鍛煉中要有意識地對拉拔長筋骨,引氣效果就會逐漸增加。
拔骨前提是靠拉筋完成,因為骨頭之間是韌帶連接,韌帶拔長後骨頭自然會鬆開。
比如:“兩手托天理三焦”雙手上托定勢時,手掌用力上托、雙腳下踩,意念上托至天,腳踩地下三尺深,使身體形成對拉拔長狀態。
每一式都用不同的意念抽筋拔骨匹配方法,需要練功者用心體會。這一段就是抽筋拔骨的階段 第二階段是在初步的基礎動作上,要不斷提升層次。
練功中的中正、重心比例、虛實要達到要求,
要以腰為主導,形體放鬆,精神提起來。
這階段的練功適度要求“慢而不快”,多磨練、細揣摩、練精細,才能找到感覺,練出成效。
之後,提升練功氣韻之動。
氣韻之動
內在實質是
對身與心、形與意、氣與形、呼與吸、鬆與緊、動與靜、
上與下、內與外、升與降、虛與實、養與練
等多方面的正確處理。
外是功法中
對節奏、虛實、剛柔、勁力等的把握和展現。 此階段要調整呼吸,先按照起吸落呼、開吸合呼的規律練習,之後有意識地配合動作練習,
逐步形成細、勻、深、長的腹式呼吸。
這階段的意念運用,從關注形體動作,發展到呼吸與動作的配合,再體察勁力運行。
把基礎功法變得更加連貫、協調、規範和熟練。
此階段為熟練技法要領階段。 第三階段,自動有序階段。
形(身)和神(心)是構成生命的兩大要素,兩者相互依賴。八段錦運動由外在的“形練”逐步向內在的“神練”,
我們應該有肢體運動體驗逐漸向心靈體驗轉變。
到了形神俱妙階段時,我們人體內部的氣化會很旺盛,氣機通達會有序、協調,到這時會神意發揮意為氣之帥的功能。
意念會更加專一,呼吸進入自調,肢體動作輕靈含蓄、運轉自如,會意動形隨、氣貫形中、氣到勁到、勢隨神移。
這種形、氣、神的狀態是技術定型後慢慢產生。
這階段要做到形中寓神、神中合形、神形兼備。
要使外忘其形而成其形,內不知其神而達其神。
此時即進入自動有序階段,其特徵會功法自動化,
動作柔和緩慢、虛實相生、體態安詳。
以氣運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周身一氣、渾然一體。
三調融如一體。步入天人合一境界。 四,八段錦雖然能祛病強身、益壽延年,
但是他的理念是修心養性,提升身心境界。
這階段是守中致和,
心中有喜怒哀樂卻不表現出來稱為中;
表現出來卻能夠有所節制稱為和。
這第四階段練功層次已經深入,是完成
由 術 而 道 躍升 的所在。
1、久視傷血:
是指人長時間用眼視物,不僅會雙眼疲勞,視覺能力下降,而且會導致人體「血」的損傷。
中醫理論認為肝主血,由於肝臟的經脈聯繫於目,人的視力又有賴於肝氣疏泄和肝血滋養,故有「肝開竅於目」、「目為肝之外候」、「心主血脈」之說。因此,眼睛過度疲勞會傷肝,進而影響血的調節,就是「久視傷血」。
比如說天天上網,盯著電腦看,就會造成肝和心的損傷。
2、久臥傷氣:
老躺著不運動,氣脈就運行不起來,就會傷人的肺氣。
3、久坐傷肉:
傷肉其實傷的是脾。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種人,就是所謂的懶人,他站著都覺得累,自稱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中醫認為這種人脾濕特別重,由於缺乏運動,他的脾的運化功能也很弱,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對於每天久坐辦公室的人來說,那樣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說到底是對脾的傷害。脾主運化,如果運化不好,就帶不走水谷精微,這樣就造成了脾虛或者脾濕氣太重,然後逐漸會感覺吃飯也不香了。久坐就是長時間地坐著,這實際上也在消耗元氣。
有人會問,我們沒動怎麼也耗散元氣?其實,天天坐在那兒不鍛鍊也會損傷元氣,這叫暗耗元氣。但是,古人不主張過分鍛鍊。久坐傷肉實際上是傷了脾,脾傷了以後會有兩種表現:越來越胖或者越來越瘦。思傷脾,思慮過度人就瘦。如果脾老不運化,人體內的垃圾和毒素就會逐漸堆積,人就越來越胖。糖尿病是大家公認的一個很難治的病,人們管這種病叫富貴病。因為糖尿病的患者大多不太活動,然後吃的東西營養過剩。如果想把這些東西代謝掉的話,還會傷到脾。
4、久立傷骨:
如果老站著,就會傷骨。傷骨實際上就是傷腎。如果總站著的話,就會傷到的腰、腿、脛這些部位,所以這叫久立傷骨。
5、久行傷筋:
久行的話就會傷筋。傷筋就是傷了肝。如果人體過分勞動,過分地鍛鍊就會傷肝。「五勞」發展到極致,並且長時間地難以治癒,漸漸地就成了癆病。中醫之所以叫中醫,實際上就是行一個中道。它告訴大家:所有的疾病都跟太過與不及有關,把握好度才是最關鍵的。
七情是指1.喜、2.怒、3.憂、4.思、5.悲、6.恐、7.驚
七情分屬於五臟,以
喜、怒、思、悲、恐為代表,就稱為五志。
心主喜,過喜則傷心;
肝主怒,過怒則傷肝;
脾主思,過思則傷脾;
肺主悲、憂,過悲過憂則傷肺;
腎主驚、恐,過驚過恐則傷腎。
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思則氣結,
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怒則氣上:
氣上,氣機上逆之意。怒為肝之志。凡遇事憤懣或事不遂意而產生一時性的激怒,一般不會致病。但如暴怒,則反傷肝,使肝氣疏泄太過而上逆為病。肝氣上逆,血隨氣升,可見頭暈頭痛、面赤耳鳴,甚者嘔血或昏厥。
肝氣橫逆,亦可犯脾而致腹脹、飧泄。飧泄又名水谷利,大便呈完谷不化樣。若克胃則可出現呃逆、嘔吐等。由於肝腎同源,怒不僅傷肝,還能傷腎。腎傷精衰,則現恐懼、健忘、腰脊軟等症。肝為五臟之賊,故肝氣疏泄失常可影響各臟腑的生理功能而導致多種病變。
喜則氣緩:
氣緩,心氣弛緩之意。喜為心之志。包括緩和緊張情緒和心氣渙散兩個方面。在正常情況下,喜能緩和緊張情緒,使心情舒暢,氣血和緩,表現為健康的狀態。但是喜樂無極,超過正常限度,就可導致心的病變。暴喜傷心,使心氣渙散,神不守舍,出現乏力、懈怠、注意力不集中,乃至心悸、失神,甚至狂亂等。
悲則氣消:
氣消,肺氣消耗之意。悲憂為肺之志。悲,是傷感而哀痛的一種情志表現。悲哀太過,往往通過耗傷肺氣而涉及到心、肝、脾等多臟的病變。如耗傷肺氣,使氣弱消減,意志消沉。可見氣短胸悶、精神萎靡不振和懶惰等。
悲憂傷肝,肝傷則精神錯亂,甚至筋脈攣急、脅肋不舒等。悲哀過度,還可使心氣內傷,而致心悸、精神恍惚等。悲憂傷脾則三焦氣機滯塞,運化無權,可現脘腹脹滿、四肢痿弱等。
思則氣結:
氣結,脾氣鬱結之意。思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動,若思慮太過,則可導致氣結於中,脾氣鬱結,中焦氣滯,水谷不化,而見胃納呆滯、脘腹痞塞、腹脹便溏,甚至肌肉消瘦等。思發於脾而成於心,思慮太過,不但傷脾,也可傷心血,使心血虛弱,神失所養,而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夢等。
憂則氣鬱,思則氣結
憂和思有密切聯係,憂為肺志,思為脾志,故憂思動於心而應於肺脾。憂則氣鬱,思則氣結,憂思不解則肝脾氣機鬱結。
肺氣不足,則短氣、太息,精神鬱悶,頹喪懊惱。脾氣不運,則烷悶納呆,食滯不化,腕腹痞脹,抑鬱寡歡。憂思發於聲為歌,或為喃喃自語。脾主肌肉四肢,可見肌肉消瘦,四肢倦怠,懶言等症象。
憂思過激,初起可見胸悶不舒,善太息,兩脇脹,口苦咽乾;繼則痞氣、疼痛、噯氣、胃納不佳,嘔逆胸滿,腸鳴槍洩;
氣滯經脈,則生氣癭;氣機運行不利則為脈痹,腰脊腿足痛,或生氣痔,大便不利,或氣結心下而急痛欲死,臥不安席。氣鬱化火則口苦舌燥,飲食無味,或潮熱自汗、頭目眩暈;鬱熱化火生風則眩暈舌麻,耳鳴痙瘓。
氣鬱生痰則梅核梗塞咽喉,呃逆反胃,腕痛拒按,脾肺之氣不利則發為咳嗽而右脅下痛引肩背,甚則不可轉動;或脾不化濕,下注為帶下淋濁,或聚濕成飲,阻於胸廓而為懸飲。
氣痰凝於經脈則生痿癘,凝於肌膚則為陰疽,注於關節則為走注。憂思氣滯日久,亦可化熱而傷精傷血,甚則為虛損勞雙。
恐則氣下:
氣下,精氣下陷之意。恐為腎之志。恐,是一種膽怯、懼怕的心理作用。長期恐懼或突然意外驚恐,皆能導致腎氣受損,所謂恐傷腎。過於恐怖,則腎氣不固,氣陷於下,可見二便失禁、精遺骨痿等症。恐懼傷腎,精氣不能上奉,則心肺失其濡養,水火升降不交,可見胸滿腹脹、心神不安、夜不能寐等症。
驚則氣亂:
氣亂是指心氣紊亂。心主血,藏神,大驚則心氣紊亂,氣血失調,出現心悸、失眠、心煩、氣短,甚則精神錯亂等症狀。
驚與恐不同,自知者為恐,不知者為驚。驚能動心,亦可損傷肝膽,使心膽亂,而致神志昏亂,或影響胎兒,造成先天性癲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