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企業的組織都涵蓋不同世代的員工,
從嬰兒潮到最新的Z世代各自有著獨特的背景,
1資深的世代 懷有寶貴的經驗與知識、
2中間世代 繼往開來、
3新世代 為團隊帶來 創新與新知的挑戰,
一個企業需建立起良好的跨世代溝通文化,讓每個世代的優點都能發揮,
每一個差異 都能 成為 思維的 碰撞與創新,讓團隊更有競爭力。
1.去除本位主義接受落差,以開放的心態去傾聽各世代的觀點
2.建立開放與尊重的工作環境,彼此交流學習
(向資深世代學經驗、跟年輕世代學科技與媒體)
3.了解 不同世代 的 價值觀與溝通風格 降低衝突 產生
4.透過 培訓與工作坊 的方式 凝聚共識 與 增進世代關係
Z世代
在物質豐滿的時代Z世代 無須擔心 安全與生理需求問題,
自主意識高更專注自我體驗與自我實現,享受人生的多種可能,
探索更多新的可能性。
物聯網、網絡化,活躍於科技 與 社群媒體,
強調 工作與生活 的 平衡,
喜歡
1彈性、
2新穎、
3靈活,
4可以不斷學習新事物
的工作環境。
1.使用 通訊軟體 做 即時性的溝通,
2.簡潔明瞭的敘述 搭配表情符號 更能拉近溝通的距離
3.並聆聽他們的 觀點與意見,彼此都能給予 建設性的回饋。
4.即時回應 並 尊重彼此 不同的價值觀
千禧Y世代
千禧世代現在已經成了全球所佔人數最多的一個世代,
是目前市場勞動人力的主力,
重視事情的意義與目標,生於數位科技高發展時期,
使得他們更勇於去接受可以突破與進步的工作機會,
是勇於冒險的世代,
期待用自己的能力、專業達到 工作創新或經濟自由。
在意企業如何協助他們
1學習、
2成長、
3發展、
4推動職涯。
教練式的領導者是他們所期待的。
1.對權威質疑,避免瑣碎的管理,充分授權
2.關心成員的職涯與工作成就
3.具備良好的溝通力
4.帶領團隊 有一個明確的願景與策略
5.具有專業度 來 能為 成員排除問題
X世代
在看一件事情時更全局觀並連結於趨勢,所以在職場上有著
1獨立的思考、
2自信、
3分析批判
的特質,對於 職場的發展 有 強烈的需求與渴望。
走過 質樸的年代 讓他們具備 有人情味 又自信 有經驗 的 管理能力,
是情感、領導力、數字力及有優勢的世代。
1.著重於工作能力的表現 大過 於 社交優勢
2.有意義與內容的 社交關係建置
3.傾向於 面對面有效率的 討論溝通方式
4.對於議題與專案會 更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5.尊重傳統道德與價值觀,對 公司文化使命 有認同感
【跨世代溝通】
一、前進的信念(專業心態、工作認知、思維架構)
1.闡述新世代專業人士創造效能三個關鍵:
●專業技術能力(解題與進化)
●人際關係能力(團隊與客情)
●環境因應能力(組織與環境)
專業技術要成功
需要有
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力,
才能產生一個 和諧協作的工作。
2.培訓重點:
●對事:是否急著完成任務,卻忽略其中細節?是否善用方法( WORK SMART )?
●對人:是否能用不同角度瞭解夥伴? 有認識才有後續的共識。
●對己:如何看待外在的要求或內在的挑戰?是做到「至少」?或盡己所能?
二、協作的盲點(連結力、溝通力、方法工具)
1.學習目標導向的現場溝通工具:
CRC衝突/溝通對應模型(C釐清、R因應、C確認),
了解當今不同世代員工的工作表現的現象,造成互動相處時的障礙。
2.來自「環境」的生長軌跡XYZ世代生活大事紀:
了解才能理解,
理解才能有同理與接納,
彙整專業調查資料,
探究環境如何影響世代 的價值觀。
環境孕育世代,透過 半世紀的「國民生活影響元素調查」,
從不同高度去理解不同世代的員工。
●五六年級生與90後、Z世代的員工,有哪些工作價值觀的差異?
●目前勞動力市場的骨幹是80後、七年級生,該如何讓其發揮績效威力?
●不同世代有不同的內在需求與渴望,愈快理解生長軌跡帶出的管理切入點,
愈快產出不同的時間價值。
三、同中求異的溝通
1.由活動體驗現場溝通的關鍵,深化學習:
常見認知落差原因分為
外在元素掌握訊息與畫面(The full-picture)
擁有知識與技術(方法動作標準);
內在因子優先順序差異、
價值觀不同產生的爭執。
學習具體描述與
適時確認能讓資訊和進度保持清晰,
建立彼此的信任度,
發揮正面合作(Collaborating)的雙贏效能,
唯有清楚雙方的目標與立場(底線),
才能清楚可接受的範圍,避免拉鋸造成的損耗。
四、團隊成長的秘訣(夥伴關係、鞏固學習、強化信念)
1.「由內而外的力道」:
人與團隊相輔相依,需建立目標導向的共同語言才能持續前進。
●換成團隊成果的思考:不要只顧個人的達成,多於重視團隊的達成?
●換成內部夥伴的思考:是否願意考量夥伴的不同想法?盡快梳理認知落差。
●每個人在團隊中的經驗 都能成為他人的支點與幫助,
新世代的工作價值是從協作中追求進步。
2.追求更上層樓,防守難成:
主動出擊者能為自己和團隊創造新機會,將工作焦點放在「我還能做些什麼?」,
就能突破變局,立下新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