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忽略「高血壓」小心出血型中風!
等待就醫過程先別做這些事以免更嚴重

2022年腦血管疾病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五位,
平均一年奪走1萬多條性命。近年隨著國人生活習慣愈來愈差,
三高、肥胖等慢性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
連帶導致腦血管疾病患者也逐漸年輕化。
「沒想到高血壓這麼嚴重!」
一名30多歲體型微胖的男子,先前接受健檢才發現有高血壓,
未料,半年後某日他的半側肢體突然無力,
自行赴急診就醫,檢查診斷為典型「出血型腦中風」。
「沒想到高血壓這麼嚴重!」男子說,
雖然有定期回診監控血壓,但藥物並沒有如期服用,
也沒有徹底改變生活習慣,如今被診斷腦中風,他向醫師保證,
會好好改變生活。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陳榮鈺表示,
中風主要分為
出血型、缺血型,最常見缺血型中風,
占所有中風類型七到八成。
缺血型中風患者以「高齡者」為大宗,隨年齡愈大,
血管狹窄發生機率愈高,會增加心臟血栓機率;
近年30、40歲的年輕出血型中風患者也愈來愈多,
甚至有20幾歲的患者。
陳榮鈺說,出血型中風的年輕患者,不是患有高血壓不自知,
就是沒有妥適控制高血壓,因此引起出血型中風。
尤其肥胖是引發高血壓的重要因子,
會讓高血壓年輕化的比率愈來愈顯著。
久坐、熬夜都是風險因子
容易引發腦中風的風險因子,還有
1高血脂、
2糖尿病、
3心律不整、
4心房顫動、
5過度飲酒或吸菸、
6運動不足、
7久坐不動、
8長期熬夜、
9生活壓力,或是
10服用容易導致血液凝結的藥物,
如避孕藥、類固醇等,
恐增加血栓風險,導致缺血型中風。
出現中風症狀立即就醫 等待過程別輕易採取措施
無論是缺血型或是出血型中風,都會出現相同的急性症狀,
包括
1單側肢體無力或麻木、
2臉部不對稱或口角歪斜、
3語言表達或理解困難、
4視力模糊或視野缺損、
5行走不穩或失去平衡、
6突發性劇烈頭痛等。
陳榮鈺強調,一旦症狀發生,千萬不要「再觀察看看」。
陳榮鈺說,很多中風患者在確診前,曾多次發生過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
即出現中風典型症狀,卻在24小時內自行改善,當小中風發生後,
後續會有極高的機率發生嚴重中風,
因此,只要出現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
等待就醫的過程,陳榮鈺建議,別輕易對患者採取措施,
像別讓患者進食或喝水,避免嗆傷;
若為二度中風患者,發作時勿隨意餵食原本使用的藥物,
假設患者第一次被診斷為缺血型中風,長期服用「抗凝血劑」
阿斯匹靈,但第二次若是出血型中風,服用阿斯匹靈會讓出血
更嚴重,應遵照救護人員指示,協助患者就醫。
預防腦中風,
最好從日常生活做起,平時飲食均衡、少鹽、少油、少糖,多蔬果
與好油脂,
每周維持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每天睡足7到9小時,
控管自身壓力、不菸不酒,不僅能遠離慢性疾病,也能大幅降低中風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