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1日 星期二

2024 05 21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 BC3-1 個體差異 與 多元化 之 包容 BC3-1-1了解與包容工作夥伴個體間與多元化的差異 如何與跨世代的人溝通 方法1:善用多元管道溝通方法2:型塑公開透明的制度方法3:打破階層的工作流程方法4:給予實質的津貼勝於福利方法5:看重他們的心理健康 TTQS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 Talent Quality-management System 若想要追求金牌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師範大學 EMBA 找左永安顧問輔導 ESG PMP HRD ICAP 人力資源管理 關鍵就業力 共通核心職能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

作者/賴若函 | 2021-05-31

如果你想要留住辦公室的Z世代,根據《富比士》相關報導,

與人力資源專家邦妮‧莫尼奇(Bonnie Monych)的觀察,

以下5種方法學起來,

你就能讓Z世代成為組織員工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方法1:善用多元管道溝通

Z世代雖然擅長在社交平台上,使用數位工具溝通

卻很需要創造面對面互動的機會。

對於各種與工作相關的策略會議、專案會議、例行進度會議,

主管不妨選在公司以外的咖啡廳、甚至戶外開會

塑造對Z世代來說,更放鬆的工作氛圍。

如果遇到他們工作出包,需要一對一的談話,

許多Z世代會習於先傳文字訊息來處理衝突。

主管不要第一時間就覺得被冒犯,先展開對話,

再進一步要求電話或是面對面溝通。

方法2:型塑公開透明的制度

作為數位原住民,Z世代吸收來自媒體、社群上的海量資訊,

看多了負面、不誠實、腐敗的社會運作現況,

顯得批判性更強、更多疑,也不想要在職場上吃虧。

因此,企業文化是否誠實、透明,對Z世代來說非常重要。

他們期待職場中,有由上而下暢通的溝通管道,

也需要感受到自己被視為組織內的一份子。

「不需要對他們說溢美之詞,但一定要真實。」

《富比士》雜誌專欄作家艾希莉‧史塔爾(Ashley Stahl)進一步指出。

雖然Z世代多半被評價為手機重度成癮、需要在網路世界得到肯定,

但實際上,他們很看重面對面的職場溝通,也很看重關係。

根據研究指出,

Z世代中有6成的人想要明確的工作範疇、清楚的被賦予工作期待值;

談到工作表現,同樣有6成的人,想要得到直接、即時的回饋,

針對績效數字,也想要能和主管有確認和討論的機會。

方法3:打破階層的工作流程

階層式、上對下的傳統組織管理,用在Z世代身上行不通。

企業需要調整工作流程,因為更高的頭銜、升遷階梯,不那麼吸引Z世代。

但同時,

他們渴望有發聲、領導機會、能參與重要的案子,知道自己的付出,

能為公司帶來榮耀和成功。

專家建議,可以透過專案形式,授與優秀的Z世代員工主導權,

從頭到尾參與一個案子。如果你適時授權,會發現Z世代有很多好點子和創意,

讓你的組織得利。

反之,

如果多半時間讓Z世代做一成不變、分工明確的工作內容,

會看見他們跳槽的機率大增。


方法4:給予實質的津貼勝於福利

看著父母、兄姊輩在2008年面對金融危機、遭逢失業,

Z世代是一群看重經濟安全感、務實的族群。

過往企業端出各種最先進的遊戲間、健身房,或是全天候供應、

裝滿零食的吧台,對他們來說,不是待在一間公司最有吸引力的誘因。

那要怎麼樣吸引他們留下?

面對擁抱多元價值的Z世代,主管需要花時間,逐一找出不同求職者的內在動力。

例如,有人喜愛在家工作;

有些人想要更多特休假;有人想要更多獎金補貼。

更甚者,Z世代比起其他世代,更看重工作能否實現個人的價值、道德觀,

所以主管可以試著去理解他們對公司文化的期待,

協助他們在工作中建立熱情。

方法5:看重他們的心理健康

Z世代承擔的壓力,比其他世代更嚴苛。根據勤業眾信(Deloitte)的

〈全球2020年千禧世代趨勢調查報告〉

48%的Z世代表示大多數時候感到焦慮;也有將近一半把心理健康

列為人生中第一或第二重要的事情,僅次於「身體健康」。

調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表示,無法自在地和主管討論心理議題。

因此,主管若觀察到員工犯錯,要避免用指責、製造緊張的方式,

帶來反效果。

曾有調查指出,Z世代員工當中,有四分之一表示如果上司採用恐懼管理,

他們會斷然辭職。

較好的做法是,主動邀他們喝杯咖啡、進行午餐聚會或小酌,

了解背後原因,再提供資源。主管應該投注心力塑造團隊中關懷人的文化。

如同哈佛商學院的研究顯示,

在組織中,擁有「心理安全」,也就是知道自己可以

冒險、犯錯,不必擔心遭受難堪、拒絕或處罰,

是讓團隊表現優越的關鍵。

面對權威觀念較模糊的Z世代,主管可以更進一步展現謙和的態度,

避免高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