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0日 星期四

2024 05 30 左永安 顧問/講師/委員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 「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管理」 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最新 「2022年全球風險調查報告」(2022 Global Risks Report),「環境相關風險」被評為未來十年影響全球 最大風險前三名,分別為 「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與生物多樣性喪失」 永續思潮崛起,務必善用科技數位轉型成為敏捷企業 去碳時代來臨 建立企業內部去碳意識強化供應鏈碳管理 勤業眾信:四步驟達成企業低碳轉型①盤查、②規畫、③執行、④抵換 TTQS人才發展品質管理系統 Talent Quality-management System 若想要追求金牌 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師範大學 EMBA 找左永安顧問輔導 ESG PMP HRD ICAP 人力資源管理 關鍵就業力 共通核心職能 左記歐洲商行 安永經營管理顧問

 【2022/02/17,台北訊】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舉辦

「擘劃淨零佈局,搶佔永續先機北區前瞻會」

隨著永續思潮崛起,「去碳」已成為全球的共同目標,

因應零碳轉型及數位轉型的變革壓力,

降低碳稅或碳費帶來的衝擊,是多數企業近期致力改進的

目標。

勤業眾信建議,

企業應全方面審視內部能源策略,

善用數位科技驅動的策略,以提供組織累積長期的競爭優勢,

同時也建立組織的韌性體質以因應快速更迭的大環境,

並從中形成新的企業價值,打造具自我調節與開創能力的

敏捷企業。

永續思潮崛起,務必善用科技數位轉型成為敏捷企業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

資深執行副總經理溫紹群指出,

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最新

「2022年全球風險調查報告」(2022 Global Risks

 Report),「環境相關風險」被評為未來十年影響全球

最大風險前三名,分別為

「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與生物多樣性喪失」。

在全球驅動與各方市場壓力下,企業已普遍意識到永續轉型

及碳管理的重要性,但真正的關鍵在於實際付諸行動,

「數位轉型」便是一解方。

例如,近年由世界經濟論壇評選出的「全球燈塔工廠」,

逐步將永續發展整合至評選標準,

鼓勵智慧工廠運用自動化、AIoT、大數據分析等新興科技,

不僅優化原本產線的流程與效率,

也達成能源節約與再利用,並降低汙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永續思潮崛起,數位科技驅動的策略可提供組織累積,

包含

1管理碳風險、

2掌握碳資訊,

3並賦予組織應對不確定性的韌性,及

4形成新的企業價值差異化

等長期優勢的機會,

5成為具自我調節與開創能力的敏捷企業。

因此,企業除了將ESG融入營運策略及風險管理之外,

更應善用台灣優異的軟硬體工具與資源整合能力,

讓數位轉型成為實踐「去碳」的加速器,

盡快打造競爭優勢壁壘,創造新一代的綠色經濟奇蹟。

四步驟追求低碳轉型,強化供應鏈碳管理

勤業眾信風險管理諮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孝立

表示,「低碳轉型」是企業未來三十年甚至更長久

生存與發展的關鍵。

企業應透過「盤查、規畫、執行、抵換」四步驟,

1先掌握自身現況、

2找出碳排放熱點、

3進而透過商業模式轉換和

4營運優化等手段達成低碳轉型之外,

5也應關注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碳風險,

   將碳治理的邊界延展至供應鏈上,

   唯有充分掌握供應鏈碳數據,

   並提高供應鏈的透明度與敏捷性,

才能有效追求整體的淨零排放。

陸孝立進一步分享,企業減碳之路執行的成敗關鍵,

首重「溝通」。

無論規模大小,企業都應確保

整體目標、訊息、資源的整合與串流,

而不是單純為了法遵或是訂單需求,

使減碳停留在部份單位或是任務編組的工作範圍,

企業對內應加強全體員工的去碳意識與跨部門合作;

對外應凝聚上下游供應商的共識,方能徹底落實減碳行動,

並充分向國際客戶、投資方等外部利害關係人

揭露碳管理績效,贏取市場信任。

另外,碳衝擊勢必影響企業的獲利結構,

企業應思考營運發展方向如何更好的結合淨零趨勢,

積極投入創新研發與製程、能源管理、數位治理與轉型,

以及永續人才培育發展,即早布局,

打造企業營運發展的全新動能。

台灣宣示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碳排目標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資深會計師朱光輝指出,

歐盟率先將於2023年實施碳排放的申報,

未來將透過開徵碳關稅來控制進口貨品的碳足跡,

以完成在

2030年達到溫室氣體減量五成、

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的目標。

臺灣亦已宣示2050年達成溫室氣體淨零碳排的目標,

為落實此項目標及秉持使用者付費之環境正義原則,

預計最快2023年開始徵收碳費。

台灣企業及供應鏈面對全球ESG浪潮碳中和不可避免的趨勢,

如何因應零碳轉型及數位轉型的變革壓力,

降低碳稅或碳費帶來的衝擊,打贏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

是企業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

政府、企業、個人共同肩負台灣能源轉型與減碳責任

德勤財務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協理蘇建誠表示,

公投後台灣能源轉型持續往減煤、增氣、展綠、非核之

潔淨能源發展為規畫原則,以確保電力供應穩定,

並兼顧降低空污及減碳。綜觀綠能政策

「節能、創能、儲能及智慧管理」四大主軸來看,

希望台電公司與產業用電戶之間,皆能共同肩負

能源供需均衡與減碳責任。

用電戶近年來有

1節能、

2溫室氣體盤查、

3裝置再生能源、

4儲能設備、

5購買綠電、

6製程減碳或

7電氣化

等等諸多用電相關議題,因此,電力使用議題已經不單純

只是電費成本面向而已,更擴大影響到企業ESG相關的

各項營運策略,攸關企業的長期競爭力,

鑑於用電大戶在能源使用上的高度依賴,

更需要從企業角度全面審視內部能源策略。

落實企業永續發展與業務成果結合,創造長期競爭優勢

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北區區長林政治指出,

台灣環保署去年推出《氣候變遷因應法》草案,

預計收取碳費、建立碳交易措施為業界投下震撼彈後,

金管會也公告將在今年三月推出

「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

目標於 2027 年完成全體上市櫃公司之溫室氣體盤查,

未來環保署也積極研擬相關配套,

期待讓中小企業一齊加入減碳市場,為保護地球環境而努力。

去碳行動對於以出口導向的台灣製造業、科技業來說尤其

關鍵,除符合台灣相關法規與措施外,

也需符合國際市場的查驗標準與供應鏈綠化的浪潮,

業者應及早做好合規管理及成本控管,

以降低零碳經濟所帶來的財務衝擊。

ESG的概念勢必需深植在企業營運發展與財務規畫策略中,

將永續發展與業務成果結合,

引領企業升級,創造長期取勝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