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翁書婷 發表日期:
在「2015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上,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指出,過去5年數位革命對人類的生活與經濟型態帶來的改變,將遠勝於過去50年。這一波數位革命雖由美國與中國大陸主導,但有心投入創新創業的國家仍有機會分一杯羹。而年輕的世代,無論創業或投資,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數位時代》特別專訪李開復,請他為台灣目前的創業圈現況提供觀察與做法。
Q:兩年前你在遠見高峰會的演講,對於台灣創業環境感觸很深,批判很多,但這次演講氛圍已經大不相同,似乎在心境上有了一些轉變,是不是你已經看到了台灣創業環境的變革力量?
這是一個你要怎麼看待「半杯水」的問題。樂觀者會看著半滿的水說:台灣近年來進步很多,有團隊拿到紅衫資本的投資,很多團隊被美國YC等加速器關注,政府端也在努力。但另一方面,我們進步的速度還是不如大陸與美國,你也許會說:跟中國與美國等大國比不公平,但我們和以色列、新加坡、韓國與芬蘭等小國比,也呈現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只要放眼國際,台灣的優勢就不是那麼明顯。新加坡的優勢在於國際資本,新加坡創投經過全球歷練,有眾多投資人,也有強勢的政府,很多美國資本市場看走眼的團隊,去新加坡拿資金,而以色列則有很強的國防科技優勢,把技術延伸到創業社群。
很多人說台灣創業圈在物聯網方面還有優勢,但現在的物聯網發展尖端技術與國際格局的創業家在哪裡?大部份還是在美國與中國。因此半杯水是指:台灣創業者能力不錯,熱情充沛,但欠缺國際觀與格局感,這樣沒有辦法成就一個偉大的公司,幫助創業家瞭解國際觀與格局感,這是台灣未來必須做的。第二個問題,台灣資本市場太陳舊,創投觀念陳舊,年齡太大,創投界也需要一批新血。
Q在創造一家偉大的公司這件事上,除了台灣創業家要走到國際市場,政府也希望拉攏更多國際創業家來台灣創業,你怎麼看這件事?
把國際人才找來台灣這件事是應該做的,但有點困難。新加坡的國際化程度很強,簽證很方便,有很多創投,政府政策很好,新加坡會讓人把國際創業家聯想在一起,但目前在國際上你和創業者談到台灣,很多人想到的只是台灣食物。你要一個外籍街頭畫家搬來台灣是容易的,但像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與傅盛這些創業家,他們怎麼會來台灣呢?新加坡的國際化模式未必適合台灣。向新加坡學習把國際創業人才找進台灣來,這樣的想法很好,但這是台灣的下一步。
我們要先做的事是趕快把人才送出國,把台灣最優秀的100個創業者送出去,哪怕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成功可能也好,只要有一個成功,整個創業圈氛圍就改變了。這和以前的留學計畫一樣,我們的竹科經驗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30年前的張忠謀等人帶動台灣高科技發展一樣,台灣再複製一次竹科經驗是比較容易的,能有一次成功經驗,也會有第二次。我們看英國的Spotify與愛沙尼亞的Skype成功後,回國後就形成創業生態環境,就和大陸的馬雲與雷軍一樣。建造創業園區,或把台北變成國際化都市都要做,但成效不是這麼立竿見影,立刻就能創造估值10億美元的公司。
Q:說到創業團隊的國際資金介接,目前陸資很感興趣,這會是未來國際資金主流嗎?
國發會的國際資金介接計畫中,有不少美國資金有興趣,但是哪些資金現在還不方便透露,而陸資現在進來的是大公司,這些公司自己要國際化,也認可台灣的人才素質,因此來台投資,投資端陸資的確有優勢。陸資與美資來台投資都是好事,都應該歡迎。不過若要真正扶植創業圈,靠這些大公司投資是不行的,長期來說還是要一批獨立創投,因為一個創業公司拿了大公司的錢後,就抹上一股色彩,舉例來說拿了Google的資金後和Facebook合作可能就比較困難,拿了騰訊的錢,就比較難和百度合作,因此像創新工場這樣,獨立客觀創投公司還是很重要。
Q:這裡獨立客觀的創投指的是成功創業家的投資嗎?和傳統財務性投資人比較起來是不是對創業團隊幫助更大?
財務性投資人的價值是在團隊上市之前,他們可以把創業家帶上市,但創業時最多幫助的還是創業家的投資,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到A輪與B輪,在創業團隊爆發成長之前,創業家天使發揮很大作用,我們也在招攬這種天使。
但當團隊有了像Hockey Stick(冰球拍)般成長(指前端成長曲線很平滑,然後猛然爆發起來),就像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的發展一樣,騰訊與阿里就砸了24億元人民幣,就種金額就不是我們這種創投可以玩的,是私募公司或大公司才玩得起的。
但台灣天使投資人太少太少了。在美國與中國的天使大概要賺3,000萬美元,投50個案子的財力(台灣因為公司比較便宜,這個數字可以除以2或3),沒有這個身價不要想做天使,否則就要有全軍覆沒的打算。而且創業成功者與有錢人這些都還只是天使投資人的前提而已,這些人還要能分身,用足夠時間幫助創業家創業,很忙的人,年紀太大的、無法實際操作的,錢不夠與只投錢不參與團隊業務的也沒有價值,這樣算下來,符合標準的天使投資人,在台灣可能連10個都不到。但我還是鼓勵年輕天使去投資,若你只有300萬美元,怎麼辦呢?
那可能就技術股多一點,或多幾個人一起成立一個基金或投少一點。
撰文者:翁書婷 發表日期:
由《遠見》雜誌主辦的「第11屆華人企業領袖遠見高峰會」,今起兩天於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隆重登場。本次高峰會有眾多兩岸三地與美國知名企業領袖出席。而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9月選在微博公布罹癌消息後,首度公開露面演講,來台參加遠見高峰會,關注台灣科技創新的挑戰,以華人科技創新的新機會為題發表演講。 以下為李開復演講的重點摘要。
一,過去的台灣成功經驗,不見得能複製在網路行動創業。
網路與行動這個領域,台灣不但與中國有相當的距離,也和韓國、新加坡與香港四小龍,也有一段距離。過去台灣是在ICT領域是領先的,但在硬體之後,台灣已經錯過網路、軟體與行動革命,現在美國已經不談Dell與HP了,但在台灣還在談台積電、鴻海、聯電、聯發科。當然我不是說台灣ICT現在做不好,台灣ICT依然做很好,只是但他們的經驗,不見得能複製在軟體網路與行動時代,管理的方式也不適合新的創新創業環境。
二,不要只想做台灣市場,巨大的市場才能孵化巨大的公司。
台灣也有網路創業家,如蕃薯藤和網路家庭,但沒有走出去,台灣這樣的小市場是不能成就偉大的公司的,過去ICT產業也是和國際接軌,走向全球才有現在的成果,但是今天台灣創業家卻只想做台灣市場,市場要大才有希望,巨大的市場才能孵化巨大的公司。
三,專家不在政府裡,台灣要去國際上找人才。
創新創業靠政府來做,一定沒有用,因為專家不在政府裡頭。美國能有現在的成果,政府的幫助也有限的,因此台灣一定要自己從矽谷、從大陸、從世界各地去找人才,去吸引優秀人才回來,找有國際視野和眼光的領袖。另外,過去台灣曾有好多好的創投,把台灣推向世界頂尖,美國有很多投領袖,努力幫助教導各種創業家,但現在台灣沒有創投(指網路創新創業)。台灣因為沒有沒有創投,所以投資回報率不好沒有人要投資,而這又導致創業不佳,結果最後大家都跑去投房地產了。
四,饒了年輕人吧,給他們一個好的創業環境。
政策上除了十元面額與技術股的問題,也希望各界,應該給創業年輕人更好的環境,不要再欺負年輕創業者了,例如,很多大學雖然都鼓勵青年創業,卻還要占創業公司的股份,大學都已經有領政府的補助了,饒過年輕人吧!給他們充沛的資金,優良的創投生態環境,讓他們可以無後顧之憂,衝刺最好的產品與技術,這樣才有機會恢復李國鼎時代的輝煌。
五,台灣創新創業病得很嚴重了,需要下猛藥。
我對中國的創新創業環境很樂觀,中國創新創業之路,雖然有很多問題,但很多挑戰都被克服了。中國擁有巨大市場、具有狼性的創業者、優秀工程師和懂得變通的執行力。這些勤奮具有狼性創業者,效率的在中國市場裡做 。先讓小產品上線,然後利用迭代性循環,慢慢把產品調整到好,其實Facebook也是這樣,Facebook剛開始也只是讓哈佛男生女生試驗,在經過一次又一次試驗後才有現在的成就。但我認為台灣的創新創業環境,充滿了困難與危機,如果想恢復過去的ICT時代的輝煌成績,那就要要下猛藥了。但台灣還是有機會的。現在的趨勢是軟體加硬體加上雲端,做一些小硬體,做眼鏡,做汽車用設備,讓每 樣東西都可以上網,都擁有智能,在像小米一樣利用網路來促銷,其實台灣都有做出這些產品的機會,沒有理由不能在台灣做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