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早期,齊國的齊桓公以虛懷若谷的博大胸襟,在鮑叔牙的力薦下,得到了賢臣管仲。
齊桓公對管仲信任有加,國家大事均由管仲處理,並拜管仲為「仲父」。
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下,完成了從亂到治,從窮到富,從弱到強的富國強民歷程,一個強大的齊國在中原悄然崛起。
齊桓公在「仲父」的輔佐下,成就了其宏偉的霸業,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一位稱霸的國君。
古云:你能容一個班的人,只能當班長;能容一個團的人,能當團長;能容億萬人的人,才能成為領袖。《道德經》第22章提到:「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意為:委曲反而能保全,能彎曲反而能伸直;低窪反而能積滿,破舊反而能生新;少要反而會得到,貪多反而會迷惑。
聖人因為掌握了這一原則,所以把它作為治理天下的模式。
老子指出,「不爭」才是求全之道。委曲反而能保全,能彎曲反而能伸直。對企業的管理者而言就是要知道「能屈者才能伸」。
「委曲求全」,昭示了「曲則全」這一真理。以屈求伸,並不意味著敗,反而是身處逆境時的得勝之道。
有智之管理者的「屈」,不是一屈到底而是屈中帶剛,即使屈身於人,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屈」有時候是一種策略,在先屈後伸的智慧上,就是小事不爭、能屈能伸。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這就要求人們在小的方面不要力爭、要忍耐,從而不影響大事。有時候作些退讓,屈從一點,只是為了等待機會。有朝一日,當「伸」的時機來臨時,便可一躍而起,取得成功。
現今的管理者面對的是人的學歷提升,知識增加了,但為「人」的價值觀卻混亂了,新的世代自我意識、物質慾望急速提升,凡事強調速成、好高騖遠、追求新潮,導致團隊合作的可能性愈來愈困難。因此,除了「委曲求全」外更要提升「格局」的高度。
古人有句話: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意指,烙出的餅再大,它也得受烙它的那口鍋的限制。人們所期望的未來就好像這張大餅一樣,是否能烙出滿意的「大餅」,完全取決於烙它的那口「鍋」,而這就是所謂的「格局」。
所謂格局就是指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簡言之,胸懷決定格局。
一個人最大的障礙有可能是他自己,光注意表現自己兜售自己了,能看明白這個世界嗎?看得明白比他強的人、比他所懂得的更高明的道理嗎?光自以為是了,自己掉在自己的坑窪里了,他身上還有什麼值得彰顯的光輝嗎?
只知道吹噓邀功表功的人,誰願意承認他的功績?愈是自高自大,愈是得意洋洋,愈是壓人一頭,愈是無人買賬。
老子曲則全的說法絕對不是虛言。一個組織領導者的胸襟決定著其高度與格局,胸襟不是簡單的避讓、消極無為,而是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的終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