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2017 11 22 左永安顧問 EMBA ICAP TTQS IPAS 《道德經》第33章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2017-11-21 00:44經濟日報 張威龍
自知不易,就連善於識人也善於自省的唐太宗都感嘆地說:
「能正確瞭解自己的人就是明智,但真正能做到實在是不易啊!」
但先自知方可明,自知再不易,也應盡力為之,尤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只有做到自知,才能察人明理、統治天下。
唐太宗曾說過:
  「寫文章的文人和從事技藝的工匠,都認為自己的作品最好。
    如果工匠和文人能互相品評比較,雜亂無章的文詞、
     低劣的技藝一下子就能暴露出來。
     同樣的道理,國君也必須有人幫助、規勸,有臣子指出他的不足。
     我經常想到魏徵遇事能隨時勸諫於我,許多話都切中要害,
     就像一面明鏡照見自己的形體一樣,美醜一目瞭然。」
《道德經》第33章曰: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意指:
老子用「道」的思想,教導管理者在精神修養方面的觀點,
強調修身養性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克服自己的弱點,
堅持力行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意即管理者「要有自知之明」,
能夠充分認識自己的管理者,才是高明的。
一個人只有能夠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
才可能發揮自己的優勢、改善自己的缺點,使自身水準得以提高。
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才能取得不斷的進步,此為「自知之明」。
世上萬物,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然而,
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卻不容易。
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個人若能發現自己的長處與缺陷,認識自我的優勢和劣勢,
從而以自己的條件決定去做什麼、不做什麼,
用理智的方略選擇目的或理想,其成功的機率就高得多了。
而有些人卻一輩子都不認識自己,既不知道自己所短,
也不曉得自己所長。
這種現象並不奇怪,只要你認真洞察,生活裡比比皆是。
生活中,導致失敗的原因,往往是因為當事者沒有自知之明。
他們既沒有發現客觀世界的奧秘,也沒有發現主觀世界的長短。
歸根結柢,還是他們不瞭解自己。
慘痛的悲劇和沈重的代價就是這樣造成的,
台灣觀光產業過度依賴陸客的悲劇就是如此。
台灣觀光產業的某些業者,究其原因,
就是因為他沒有充分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自己的資源與能力,本來就有限,只看到陸客成群結隊、蜂擁而至,
加上某些政客的鼓吹只要配合大陸政策,陸客就會源源不斷。
殊不知,這種政治因素的影響是非常不穩定的,
在有限的資源下冒然擴充規模,還想要和大陸一條龍政策做價格競爭,
實屬自取滅亡。
企業管理者必須善於識別競爭者的德行、策略和能力才是最高明的,
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缺點並努力改正以避禍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者。
人陷局中不識局,身在山中不知山。自知不易,但惟有自知,方能明智。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企業發展的路很漫長,也很短暫,想把這條路走好,
就得時常反顧自身,總結經驗教訓。管理者,應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