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來台經營超過20年,昔日代理許多其他藥妝店都沒有的美妝品牌,
已是不少消費者逛美妝店必去之處。
莎莎國際成立於1978年,為亞洲地區知名連鎖化妝品零售商。根據該公司官網,莎莎目前在亞洲地區有超過280家門市,銷售逾600個美妝品牌產品,位居香港10大零售集團之一。莎莎國際在1997年進入台灣市場,現於台北、桃竹苗地區、台中、台南、高雄等地設有21家門市,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澳門也有業務。
香港知名連鎖美妝店莎莎國際(sasa)在台經營超過20年,進口香水、化妝品深受港台、中國顧客喜愛,不過該公司2018 02 21日宣布,不堪連年虧損,將在3月底退出台灣市場,關閉在台21間門市。是許多人心中的美妝店龍頭,莎莎國際為何退出台灣市場?
莎莎國際昨日在港交所公告,將調整市場結構策略,集中資源發展中國、港澳和星馬市場,以及電子商務業務,將於今年3月31日關閉台灣市場所有門市。
莎莎國際表示,集團在台灣市場一直以來表現疲弱,已連續虧損6年,迄2018年1月31日止的10個月內,在台灣市場營業額為1億5430萬港幣(約台幣5億7553萬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1.5%。
莎莎國際先前透過整頓管理團隊、加強營運及減低成本,企圖縮小台灣市場虧損,但成績不盡理想,董事會經考慮後決定結束台灣業務。而此次受影響員工數量約260名,台灣分公司將按當地勞工條例進行補償,對此,台北市勞工局表示,尚未收到通報,後續將會關心員工的資遣問題。
莎莎國際先前透過整頓管理團隊、加強營運及減低成本,企圖縮小台灣市場虧損,但成績不盡理想,董事會經考慮後決定結束台灣業務。而此次受影響員工數量約260名,台灣分公司將按當地勞工條例進行補償,對此,台北市勞工局表示,尚未收到通報,後續將會關心員工的資遣問題。
不過,莎莎國際表示,退出台灣市場雖將產生損失,但對集團財務表現與營運卻無重大影響,迄2017年9月30日止的6個月內,台灣在莎莎國際的市場營業額佔比,大約只有2.5%。
莎莎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郭少明坦言:「集團在台灣的表現一直很弱,在可預見的未來,改善的可能性很低。」
莎莎國際表示,退出台灣市場將使莎莎能整理其資源,以便在其他市場獲得更好的機會並發展電子商務業務。
《自由時報》報導,莎莎國際1997年進入台灣市場,當時店內商品多樣豐富,代理許多美妝品牌,加上開放式的購物空間,打破了台灣人過去對「水貨店」的刻板印象,莎莎一躍成為許多消費者購買彩妝香水的零售通路。全盛時期位於北市忠孝東路四段黃金地段的門市,假日經常被人潮擠得水洩不通。
不過,隨著其他藥妝通路像是屈臣氏、康是美開始主攻日韓美妝產品,量販店如家樂福、愛買等也都有日韓美妝專區,切中消費者需求,使消費者轉向這些通路購買。《經濟日報》報導更指出,現在有不少電商都販售日韓的人氣美妝,有許多人甚至是到實體通路試用後,再轉到電商購買,因此瓜分莎莎的美妝保養品市場,也讓莎莎通路愈來愈少。
電商崛起後,台灣市場真的「輸多贏少」?
莎莎國際創始人郭少明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莎莎是香港自由行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瀏覽莎莎的賬本,如翻閱香港歷史書,「開始買我們化妝品最多的是日本遊客,然後是台灣遊客,現在是中國遊客。」
莎莎國際整體營業額,中國消費者就貢獻超過六成。除了自家線上購物平台,莎莎也在2017年9月開始與中國電商平台「天貓」合作,開設了線上旗艦店,希望依靠第三方平台,帶動該公司的電商業務。郭少明當時接受香港《明報》採訪時就提到,主要考慮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已改變,逐步轉向線上購物,而化妝品類是線上平台的第二大項目,希望能透過天貓每天約1億的活躍用戶,擴大在中國的客戶群。
而2017年光是在「雙十一」的購物季,莎莎國際單日銷售額按年大增36%,而其中天貓平台佔了整體生意三成。
《聯合報》報導,莎莎國際表示,轉型後線上將重點發展電商,利用O2O(網路上付費,在店頭享受服務或取得商品)進行雙向導流,加強競爭力。線下則實施單城多店策略,擴張至二、三線城市,以達到物流和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莎莎退出台灣市場,雖然讓許多消費者惋惜,但對香港人來說並不意外。
《明報》引述金英證券香港及中國消費品分析師羅家亮的說法,他指出,不少零售商在台灣的業務表現均不理想,企業發展台灣市場都是「輸多贏少」,亦見不少零售商同樣撤出台灣市場的個案。
而根據香港《信報財經新聞》報導,除莎莎外,過去一年在台市場下跌的香港零售商,也包括了服飾品牌佐丹奴(GIORDANO),生意有17%來自台灣的包浩斯(Bauhaus),過去半年在台收入也減少17.7%。而堡獅龍(Bossini)雖然半年來業績微幅上升,卻關閉了2間店。
而台灣美妝龍頭電商86小舖,也在2017年宣布,除了在台維持一定數量的實體通路和網路銷售,將藉由電商無國界優勢,瞄準東南亞市場,第一步鎖定東南亞最大規模電商平台Lazada做為起點,展開跨境交易。未來將把台灣定位為亞太區美妝品的發貨中心,從台灣的倉庫直接發往來自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手上,並將加深與阿里巴巴 、台灣外貿生態圈夥伴合作。
新聞來源:
- Hong Kong cosmetics retailer pulls out of Taiwan(NIKKEI)
- 連虧6年受不了 莎莎3月底全面退出台灣(蘋果日報)
- 曾為台灣香水主要銷售通路 莎莎不堪連年虧損3月底撤台(自由時報)
- 線上線下布局 莎莎國際轉虧為盈(聯合報)
- 韓日美妝當道、通路大洗牌 莎莎客群被瓜分(經濟日報)
- 蝕6年無起色 莎莎撤出台灣 (信報財經)
- 莎莎進軍天貓平台物流成本高企自營電商虧損擴大(明報)
- 莎莎撤台灣市場21店下月結業(明報)
- 台灣網購太競爭 86小舖進軍東南亞最大規模電商平台(鉅亨網)
核稿編輯:羊正鈺
2018-02-21 20:17聯合報 記者林則宏╱即時報導
2018-02-21 20:17聯合報 記者林則宏╱即時報導
狗年開工第一天就傳出壞消息,香港知名美妝連鎖業者莎莎國際周三收盤後宣布全面退出台灣市場,台灣現有門店將於3月31日關閉,預計受影響的員工約260人。
莎莎公告稱,決定調整市場結構,將關閉台灣市場所有店舖,集中資源發展中國內地、港澳和星馬市場,以及電子商貿業務,預期台灣市場的店舖3月31日關閉。
對於受影響的206名員工,將會按台灣勞工條例補償予各受影響員工。
公告並表示,由於台灣市場之營業額佔比相對其他市場為低,截至去年9月底營業額佔比為2.5%,關閉台灣市場所有店舖將會產生虧損,但對公司整體財務表現及營運並無重大不利影響。
莎莎表示,公司在台灣市場的表現一直疲弱,截至今年1月底為止十個月,莎莎在台灣市場業務的營業額為港幣1.54億元,按台幣計算年減11.5%,已是連續第六年虧損。
莎莎國際為香港上市公司,根據莎莎台灣官網訊息,莎莎於1997年進入台灣,目前在台灣仍有十餘家門店。
在連續虧損六年後,莎莎國際去年第4季營收為港幣22.82億元,年增6.5%,創下2017年單季最大增幅。莎莎國際集團主席郭少明大膽開支票,承諾中國市場將結束連年虧損,今年有信心兌現銷售增長。
莎莎國際轉虧為盈的關鍵,就是將叱吒亞洲的「平價化妝品連鎖超市」轉型線上線下布局。去年6月,莎莎在天貓國際開設了旗艦店,光是在「雙11」,單日銷售年增36%,其中天貓國際旗艦店就貢獻30%。
莎莎國際表示,轉型後線上將重點發展電商,利用O2O進行雙向導流,加大競爭力;線下則實施單城多店策略,擴張至二、三線城市,以達物流和成本效益最大化。
莎莎開張第一天的生意只有港幣32元,僅僅30年間,莎莎的年營業額已躍升近港幣30億元,成為跨國、跨區域,亞洲最大的化妝品連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