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長(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 CSO),又稱ESG長
是企業 或 政府機構中 負責 推動永續發展的 最高階主管職位,
其職責涵蓋
1.環境(Environmental)
2.社會(Social)
3.治理(Governance)
三大面向的ESG議題。
這些長官 協調內部各部門,制定 並 執行 永續策略,以期符合
國際永續發展趨勢,
並 為組織贏得更好 的 社會評價 與 永續競爭力。
職責範圍
永續長的工作職責廣泛,通常包括:
1.環境保護: 關注氣候變遷、資源保護等議題。
2.社會責任: 推動員工與性別平等、公平薪資、社區發展等。
3.公司治理: 確保企業營運符合ESG規範與社會期望。
4.策略規劃: 引導組織進行永續轉型,確保與國際永續發展目標(SDGs)
接軌。
5.利害關係人溝通: 協調公司內部各部門,並 與外部利害關係人 溝通,
提升 企業的社會形象。
永續長的興起
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企業(尤其在歐美)
都設立了永續長職位。
越來越多的 投資者 和 消費者 也傾向於 支持 具有 良好ESG績效 的企業,
為此,企業需要設立永續長 來應對這些趨勢。
政府機構中的永續長
除了企業之外,政府機關也開始設立永續長職位,
例如由副首長層級的官員擔任,以協調各部門推動國家永續轉型政策,
例如 邁向淨零排放的目標。
挑戰與發展
永續長的職責範圍過去相對模糊,甚至存在職責分散、資源重疊等問題。
然而,隨著永續發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永續長的職責也在逐步明確化,成為組織永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永續發展」的角色
改變體現在 其 從單純的 環境保護
轉變為涵蓋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的綜合性概念,
強調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兼顧對
環境的責任、社會福祉 以及 健全的公司治理,
以實現長期穩定的發展與價值提升。
這種轉變 促使企業 將 永續性 視為 核心策略,不僅因為法規要求,
更因為它能提升
1.企業的品牌形象、
2.吸引投資者與消費者、
3.降低經營風險,並
4.在不斷變遷的市場中保持長期競爭力。
永續發展的角色轉變從何而來?
從環境保護到全面的ESG框架:最初的「永續」概念 多聚焦於 環境保護,
而後逐漸擴展為包含
環境(Environmental)、
社會(Social)與
公司治理(Governance)
三大支柱的ESG框架。
來自全球利害關係人的壓力:
投資者、消費者、員工和政府
等各方利害關係人,
因關注永續發展而要求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與環境責任。
氣候變遷與資源減少的挑戰: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化和有限的資源,企業必須負責任地發展,
以降低對地球的負面影響,這促使永續性成為必不可少的策略。
法規的強制要求:
許多國家和地區紛紛出台法規,強制要求企業 編制 和 申報 永續報告書,
使永續發展 不再是可有可無 的選擇,而是必須履行的義務。
永續發展對企業角色改變的影響
提升企業 的長期價值 與 競爭力:
良好的ESG實踐有助於企業吸引投資,提升品牌形象,
並透過風險管理來降低營運成本,最終實現價值成長。
吸引年輕一代的投資者與消費者:
越來越多的年輕世代,尤其在年輕投資者中,願意為支持永續發展
而選擇ESG表現良好的企業,甚至願意在一定程度上犧牲投資回報。
促進企業經營的創新與轉型:
為達到永續發展目標,企業需要不斷優化其生產模式、管理流程和供應鏈 ,
這不僅能降低成本,也能帶來創新的機會。
打造更具彈性的企業韌性:
透過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機制,企業能夠更好地應對
市場變動 和 突發事件,提升經營的韌性。
永續發展的角色已從「額外的責任」轉變為「核心競爭策略」,
要求企業成為負責任的經濟參與者,在賺取利潤的同時,
為社會創造價值並保護地球。
ESG最前線/永續長轉型 走向決策核心
2025/09/11 01:29:45
《華爾街日報》於2025年7月刊登的
Sustainability Chiefs Are Recalibrating in Bid to Keep Decarbonization on Map
(永續長重新校準職責,以確保減碳行動持續進行),
揭示全球企業的永續長(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簡稱CSO)
正處於角色轉型的時刻。
過去,CSO被視為企業形象的代言人,負責宣傳碳中和與ESG承諾;
然而,在經濟壓力加劇、政策標準不一以及市場逐漸傾向短期績效的情境下,他們的定位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首先,CSO的語言與策略將從過去的口號化走向務實。
企業在早期推動ESG的浪潮中,習慣以「碳中和」、「淨零」等願景式的口
號來彰顯決心。
然而,許多新創公司乃至大型跨國企業,已經逐漸淡化這些字眼,
改以「韌性」、「風險管理」、「安全」等務實語彙來與外界溝通。
這種轉變嘗試把永續議題嵌入日常營運,避免流於空洞口號。
對CSO而言,未來的挑戰不在於如何喊得更響亮,
而在於如何讓員工、投資人與政策制定者產生共鳴。
其次,CSO的決策地位將從邊緣走向核心。
以往CSO多半是環境或社會議題的倡議者,
但如今他們需要具備財務與營運思維,與財務長(CFO)
等核心角色建立緊密合作。
未來,永續不再只是「錦上添花」的企業加分項目,
而是直接牽動盈虧的商業決策。
例如,
食品產業若投資再生農業,不只是形象工程,更是確保供應鏈穩定的長遠保障;
航空業推動永續航空燃料,也不僅是政策壓力,而是維繫市場競爭力的必要投資。
這樣的轉型使得CSO必須具備說服董事會的能力,
以具體數據證明永續策略的財務價值,
從而成為與CFO、COO並列的重要決策者。
最後,治理方式也正在由分散走向整合。
跨國企業如 聯合利華 已將 永續部門 與 公共事務 合併,
以確保永續策略能與政策遊說、品牌聲譽及對外溝通緊密結合。
這顯示未來CSO將不再只是單一部門的領導者,
而是跨部門協調的總管。
他們需要統籌資源,整合內部不同單位的工作,
並同時與外部政策、供應鏈及國際組織協商,
確保永續行動不流於「報告導向」。
綜合而言,CSO的角色正從「象徵」轉向「實質」,從「邊緣」走向「核心」。
語言上的轉變讓永續更容易被理解,
決策地位的提升則使其成為企業戰略的必要一環,
而治理模式的整合化,則讓CSO真正有機會將永續深植於企業文化與制度之中。
雖然挑戰不少,但這些轉變也賦予CSO前所未有的價值。
他們不再只是外部的倡議者,而是直接塑造企業未來方向的關鍵推手。
在淨零與碳中和承諾備受質疑的時代,CSO的任務是證明永續不只是形象工程,
而是與企業成長與獲利共存的戰略路徑。
當永續真正與財務績效相連結時,它才可能成為企業長期競爭力的一部分。
這或許是永續能夠在風險與機會並存的時代中,真正落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