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遲到了」 ——但你太樂觀了
張鐵志 2017.0 3.29
前陣子看了一部紀錄片《來自愛麗絲的問候》(Alice Cares),講的是荷蘭發展出一款社交型機器人叫愛麗絲,負責陪伴獨居長者。對於高齡化的社會,這樣的機器人似乎很有用。然而,他們會不會取代專業家居服務員的工作?我有機會訪問台灣的家居訪問員,他們相信自己的工作不會被取代,因為他們可以提供機器人所不能提供的細緻互動,以及人與人之間深度交流的情感。
這似乎也是知名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在他新書中的答案。佛里曼喜歡提出大問題,並且是一個科技和全球化的樂觀主義者。
2005年,他出版《地球是平的》,成為國際暢銷書,讓這句話也紅了起來,但也遭到不少批評,認為他太過天真,地球離平的還很遙遠。
在新書《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
(果然自稱是樂觀主義者)中說,他說,當他出版《地球是平的》後,原本以為裡面的分析架構還可以用好幾年,但沒想到,這個世界從2007年開始出現巨大的轉變。
從那時至今正好十年,可以說
三種巨大的力量形塑了這個世界:科技、市場和氣候變遷。
尤其,根據摩爾定律,電腦的運算能力是屬於指數型發展,到了2007年,摩爾定律進入棋局的後半盤,倍增效應又大又快。他把雲端運算能力所產生出來的能量稱為「超新星」(supernova),加上指數型加速,改變世界一切事物。
我們來到「大加速」(great acceleration)時代。
然而,科技快速創新,人類的適應力似乎跟不上,尤其是法律和教育體制十幾年的教育完成後,世界已進入下個典範。科技平台每五到七年翻新一次,但我們要花五到十年才能適應。
正如Google工程總監雷蒙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所說,「我們進入了加速時代,社會每個層面的基本模式,原本大致呈現線性變化的型態,勢必將重新定義。由於指數型成長的爆炸性力量,二十一世紀將等於2萬年的發展,組織必須能夠以越來越快的速度重新定義自己。」
或者如書中引用Google X實驗室主導者泰勒(Eric Teller)所說,實驗室的座右銘是「快點失敗!」因為,「創新是一個循環,包括實驗、學習、應用知識,最後是評估成敗。如果最後評估失敗了,那只是重新啟動循環的一個好理由。」
但問題是:如果過去十年出現超新星,為何生產力沒有改善?佛里曼的答案是,因為大加速時代的潛力還沒被解放,整個社會制度還沒能適應科技的變化,所以現在還看不到快速的經濟成長。因此,必須重新設計制度,從工作、政治到地緣政治、道德準則與社群。
另一個問題是,我們該如何調適,去面對這個時代的挑戰?機器人會搶走我們的工作嗎?
對此,佛里曼也是樂觀的:雖然更多技術被自動化,但不代表工作會減少。他舉例說,例如從九零年代末期,自動櫃員機增加了,但銀行員工並未減少,而是他們的技能改變了,且因為銀行營運成本變低,他們會開設更多分行。但事實上,過去幾十年的自動化確實讓美國的工作機會消失了許多。這也是當前美國政治最大議題之一:川普總統說,藍領階級的憤怒是因為對外貿易,讓工作被其他國家偷走了,但也有經濟學者指出,這些工作的流失不是因為貿易,而是因為自動化。佛里曼沒有提供統計和相關研究,只有盲目的樂觀信心。
對個人來說,他說,為了爭取新的工作機會,你需要更多的3R:閱讀(reading)、寫(writing)、算數(arithmetic),以及更多的4C:創造力(creativity)、協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和寫程式的能力(coding),要改革教育體制,提升創造力和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他認為多數的中產階級好工作,無法被外包、被自動化、機器人化,需要「理工結合同理心」(stempathy),例如:用機器人為母牛擠奶,但也用溫柔的觸摸關懷格外脆弱的母牛。他引用哈佛大學教授大衛.戴明(David Deming)說,「在科技業,現在正夯的職業,是結合科技與人際技巧的工作。」
這就回到愛麗絲和家服員之間的拉扯。我確實相信,在短期的未來,有許多人類情感互動的工作不能被「計算」,因此不容易被取代。但問題是,這些個人技能的改善,真的可以面對超新星對社會的巨大衝擊嗎?佛里曼只是提供揣測性的建議,而沒人知道是否可行。其實,這本書最大的意義就是解釋了大加速時代的挑戰,但他的解答是要我們跟他一起回到他的故鄉,明尼蘇達的小鎮,去重新思考社區的意義。這個也似乎太樂觀了。
Chen Wen Cheng 社企流共同創辦人 Co-founder of Social Enterprise Insights
《謝謝你遲到了: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讀書心得
過年期間我在書店裡翻到這本厚厚的書,發現作者是寫過《世界是平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的Thomas L. Friedman,就不加思索地買了下來。書本內容如同過去著作一樣豐富又有深度,引述許多案例和訪談內容來佐證作者的論點,我覺得這是一本對於當代和未來重要議題整理齊全的書本,內容包含:國際政治、科技發展、市場趨勢、道德倫理和自然環境。
是遲到還是不想到?
這本書名乍看之下很有意思,「謝謝你的遲到」是指作者因為常在等人的時候思考平時沒空思索的問題,所以才有機會把思考問題集合成冊;另外也隱喻現在時代發展變化太快,在社會規範跟不上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停下來思考當下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
在書中第2章裡面提到過去人類總是可以適應科技發展的速度,但是由於摩爾定律造成科技指數性發展,讓人類社會法規和文化無法趕上變化。而當人們好不容易適應之後,又馬上有新科技出現。科技平台平均每五年到七年翻新一次,但我們要花十到十五年才能適應。當現況如此,就會有人開始抗拒科技發展,認為科技威脅到人類的發展。本書的副標「一個樂觀主義者在加速時代的繁榮指引」,說明作者是以樂觀的態度去看待未來發展,他認為我們可以透過不斷學習,學得更快和更聰明的方式治理和縮短差距。
我個人喜歡也認同Friedman的樂觀,但是不見得每一個人都顯得可以如此樂觀,其實這牽涉到我們的價值觀是如何?我們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和未來?作者在書中提到一段關於成為成功專欄作家的三個必要特質,剛好呼應到價值觀的重要性,我認為也適用於所有的創業家和公民的為人處事之道:
1. 個人的價值觀、優先事項和抱負:要有個人見解,不能當牆頭草
2. 了解世界是如何運作:不了解機器如何運作,儘管使出全力也徒勞無功
3. 了解人們和文化:訴求必須聚焦於人,觸動人心
如果我們選擇對於科技悲觀,但是不了解科技發展是如何運作,只是戴著恐懼和無知也無法抵抗這波浪潮。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對於科技樂觀,但是不去了解會對於社會文化有什麼負面影響,不去協助抗拒的人們化解恐懼,也只會造成社會的不和諧。
有些人在社會發展中遲到,我們可以運用工具和方法協助他們趕上;但是有些人是不願走到,我們要如何了解他們,並且提升他們的學習動機呢?
把AI變成IA就能解決失業問題?
本書的第八章舉了許多案例,告訴讀者如果懂得善用科技,我們不但不用擔心AI(人工智慧)取代人類,還能將它變成IA(智慧型助理和演算工具)。但是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理解到過去只要學習一項技能就能工作到老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的時代必須要不斷學習,才能保有好的工作機會。如果能擁有理工(STEM)和同理心(Empathy)的結合能力,更是未來搶手的人才。(作者還創了一個詞叫做stempathy)
而因應時代的變遷,不同利害關係者之間會產生多種新型的社會契約:
- 老闆對員工:看重實際的技能,並且提供多條終身學習的途徑
- 員工對自己:為自己的持續學習擔起責任
- 教育機構對學生:必須以夠快的速度和彈性調整課程內容
這些社會契約的調整,將可以協助我們更加適應科技的變化,再加上運用科技平台媒合技能需求和供給,同時賦予求職者學習提升能力的管道,將能夠呼應人力資源錯置和失業率高升的問題。
不過我自己看完這個章節之後,雖然覺得有希望,但是不免多少懷疑作者的樂觀。或許我個人對於科技發展的態度還不夠樂觀,總覺得這一波人工智慧和機械自動化發展會造成相當巨大的影響。結構性失業不一定可以透過終身學習、新型契約化以及人力資源媒合平台來解決,因為本身工作機會就減少。
然而作者在書中引用資料說明「使用電腦較多的職業,從業人數明顯成長得更快」,舉例銀行使用ATM之後,職員人數不降反增。因為銀行可以把省下得成本用來設立分行,並且使出納職員轉型成為銷售業務員的性質。另外工作職位消失,但是工作所需要的技能還是存在,例如電話接線員的工作不存在之後,他們還是可以轉作為其他行業的接待人員,因為服務所需的應對技巧是通用的。雖然作者有以上樂觀的論點,但是面對結構性失業的潛在挑戰,我們應該更積極去面對和因應。
接收難民不如從根本問題解決
我在閱讀此書的同時,剛好是美國川普總統限制伊斯蘭教七國人民進入美國的風風雨雨時刻。對照作者給美國發展建言當中的全面開放人才簽證並且擁抱多樣性的觀點,深深覺得這是一個思想分歧的時代。不過Friedman對於非法移民的態度,是認同在美墨邊境蓋一面牆,可以說有相當程度的美國至上的保護主義,不過從另一個觀點來看也可以理解他認為非法難民湧入國內會造成秩序動蕩不安。
作者過去擔任中東駐點報導記者的經驗,對於國際政治有相當的敏銳度,並且結合他對於環境議題的研究和熱衷,在書中提到人口、氣候變化和難民相互的觀念(這是我自己整理的公式)
人口成長壓力+極端氣候產生 =年輕人失業 →社會動盪→更多難民產生
過去原本可以過著小農生活的非洲農民,因為氣候變遷而離開鄉村,結果到了都市之後因為人口過多競爭激烈而沒有工作機會,導致失業甚至是人民抗爭,最後讓年輕人對於自己的家鄉失去信心希望而逃離國家。再加上國際政治後冷戰時代金援減少,讓原本可以依賴國際金援的國家發現自己的經濟體質不佳,一旦原物料價格下降就經濟敗壞,也影響國內政治的安穩,加速以上公式的發展,甚至讓人民被ISIS伊斯蘭國吸收成為組織成員。
面對難民和國際政治的挑戰,作者認為美國可以投資幫助人們建立能力的引擎,讓當地年輕人充分發揮潛能,就能抑止羞辱感提升,讓他們不會搞破壞。提供軍援不如提供教育、經濟自主(養雞)和種樹維持環境控制沙漠化。另外關於對付伊斯蘭國,必須透過本地社群來否定伊斯蘭國的合法性,才能有效地摧毀他們,其他國家只能是協助本地社群的角色。
大自然是我們的政治導師
作者再三地強調他是一位環保主義者,除了認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他還認為我們能夠向大自然為師,以下是他提出的觀點:
- 大自然有開放性:面對經濟與軍力較強的陌生者時,我們能夠做出調適,不被恥辱感束縛
- 我們要像大自然一樣能夠擁抱多樣性
- 大自然讓每一個生物各司其職擁有歸屬感,同樣地我們可以對未來和自己的問題擔起所有權
- 我們能夠在聯邦和地方之間求取平衡,就如同健康的熱帶森林擁有完整的生態系統
- 大自然有韌性、演化性和包容力:我們必須以創業精神、混合性、不受縛於正統的心態來看待政治和解決問題,把任何有助於創造韌性與推動力的構想和思想結合起來、共同進化,不管是來自哪一個陣營
其中有趣的是,作者自認為他不隸屬共和黨也不屬於民主黨,因為他已經跳脫兩黨的思維在看待美國的發展。他也在最後的章節當中,透過他自身家鄉明尼蘇達州的故事,告訴讀者他理想的政治文化和風範。
Freedom from 不等於 Freedom to
最後我用這一句書中我喜愛的文字最為總結,原本它是用來說明民主自由和網路工具之間的關係:
社群網路善於集體破壞/分享但是不一定能集體建設/創造。網路雖然提升連接能力,但是它無法取代政治組織、文化與領導力,而自發性的運動往往在這些層面最薄弱。
阿拉伯覺醒運動最終失敗,是因為它們未能建立一個能把政治思想,轉化成一個俱有支配力的多數派組織與政治。
同樣的狀況用在現今同溫層充斥的台灣社會,也是相通的。現代的人民容易批評時事但是難以共同參與討論政策,網路工具的特性讓我們難以討論和溝通,更難以凝聚共識。有時候面對面直接溝通的傳統方式,反而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
而我選擇用這句話最為總結,是想要提醒自己,如果要促成改變,不是只是消極地免於Freedom from,更要積極地創造Freedom to!謝謝這本好書,開啟我新春的一開始,期許今年的我能夠跟隨這個加速時代的步伐前進。
樂觀 或 悲觀 要選擇哪一個?
真正的樂觀是以了解現實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