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4月天,桃園大溪「迎富送窮廟」的香客來來往往,裡面有不少穿著餐飲業制服的男男女女。
過去幾個月來,從南到北的餐廳一家接著一家關門,想來這些朋友都是來求神明保佑,希望景氣早點能有起色,讓工作生計都有著落。要不然市場再這樣蕭條下去,情況難以想像。
美國失業率已升破4%,失業人口馬上要超過2,000萬人。根據北市府勞動局統計,今年3月失業人口相較於去年同期增加45.74%,申請無薪假企業已經超過100家,這些數字未來都肯定會持續增加。
「每天一大早,廟裡停車場裡總至少會有二、三十台車停進來,我們很欣慰在這樣的非常時刻提供信眾朋友一個撫慰心靈的平台。」迎富送窮廟執行長石育鐘說,除了戴口罩勤洗手這些「生理防疫」工作,「心理防疫」也一樣重要。最近大家被疫情壓得喘不過氣來,許多人都會選擇到這個占地兩公頃的園區來參拜散心。
「人有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山牆上刻著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寫的送窮文,石育鐘邊看邊解讀說,五窮裡一個字都沒提「財窮」。他認為,這也是種提醒和鼓舞,告訴世人,只要保持希望不斷努力,志不窮,就能脫離貧窮。
事實上,除了迎富送窮廟,石育鐘還經營另外兩家財神廟,一家在新北市的金山,一家在嘉義的中埔。兩家廟在他接手前都是處於困境的「蚊子廟」,現在已是地標級景點,香火旺盛也帶動周邊的餐飲觀光資源。
這三家廟的重整和再造花了15年時間,除了硬體建設也發展了像「財神銀行」的祈福服務。廟方借「錢母」給信徒,信徒把錢母放進自己的口袋或戶頭裡,也許只有兩、三百元,卻能帶來信心和安定,有人甚至在賺到錢後十倍百倍的還款給神明。
聽石育鐘介紹經營宮廟的心得,忽然覺得他像是宗教產業的管理顧問,這樣的能力可能連麥肯鍚公司都做不到。因為這一行的情況太特殊,無法單純當成企業來看待與營運,如果沒有特殊的經歷和能力,根本無法和相關資源連結與溝通。
「每家廟都是以神為核心,香客信眾是為神明而來,要把神明和香客都服務好,就要先懂得如何經營裡裡外外的各種關係。」石育鐘說,從內部員工的溝通到外部社區與各官方單位的溝通,營運一家廟的難度一點也不亞於企業,但是卻沒辦法只用經營企業的方法經營寺廟。
曾經在媒體擔任高階主管也創辦過出版社,廟公的人生一走就是15年。他半開玩笑的說,能經營宮廟事業的人的基本條件該是要有「廟公命」。
為了讓宮廟和社區更深度連結,石育鐘更成立儲蓄互助社,讓香客加入成為社員,鼓勵存款也在需要時能靈活借貸。
儲蓄互助社源起於17世紀的德國,當時的德國工業剛發展,社會貧富差距甚大,農民與低收入者生活非常艱苦,想借錢只能向資本家借高利貸。
有志之士就開始推動幫助窮困農民和工人計畫,強調「讓人民自己幫助自己」的原則,於是組成了第一個儲蓄互助社。
石育鐘說,社會人文環境不斷的變化,宮廟扮演的社會服務角色自然必須更多元,除了是信仰中心,也要與時俱進的了解香客需求並提供所需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