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廠積極來台設立研發部門,以及台商回台投資,未來幾年台灣人力及人才供給將可能面臨不足的情形。圖/工商時報 資料照片
近期世界經濟論壇(WEF)所發布的「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與人力資本相關的「技能」指標,正是台灣在12個中項評比中唯一退步的指標。
回溯過去5年台灣在這項指標的排名,從2014~15年全球第12名掉落到2019年的第21名。
固然這項全球排名的退步,在理論上對台灣發展不具實質意義,但若進一步客觀檢視近年國內人力資本的相關資訊,卻可呈現出台灣排名的退步應有諸多原因!
首先,在過去的一兩年間,許多國際大廠都更為積極來台擴大投資,
特別是來台設立研發部門。除高通(Qualcomm)因與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和解而必須在台設立研發中心外,微軟(Microsoft)、Google、IBM、亞馬遜網路服務(AWS)及臉書等都主動來台投資。
根據媒體的採訪分析,關鍵還是台灣軟硬體的工程人才研發能力及薪資水準,相當符合這些國際大廠掌握未來趨勢發展的需求。再加上「歡迎台商回臺投資方案」,累計承諾投資成績豐碩。一旦這些台商在未來三年落實回台投資的承諾,必然會產生可觀的人力需求。
再者,台灣人口結構將在幾年內進入「超高齡」社會,各產業也開始面臨資深員工退休潮及中小企業老闆與專業技師的傳承議題。
根據主計總處的統計調查,107年多數製造業部門在55歲以上人力比重相對於99年多呈現大幅提升的現象。
107年的資料顯示,除電子零組件及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兩大製造業部門55歲以上人力比重落在5%以下外,其餘多在10%左右或以上。
這顯示大多數製造業都存在著人力或人才高齡化的現象,面臨諸多人才退出勞動市場,人力及人才不足的風險。
第三,台灣生育率長期偏低,新增人口數量多年來都在相當低的水平,這趨勢已在過去幾年對教育體系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例如高等教育體系105學年度一年級新生人數較前一學年大幅減少1萬5千人,預期109學年度將較108學年減少約2萬7千人;這些學生人數的減少,已造成高教體系招生出現缺口,多家私校退場,下一波將會開始衝擊到產業的人力供應。
第四,根據近期科技部統計資料,台灣高等教育部門的研發人力,如按全時約當數計算,從2012年起到2017年已經縮減接近12%。這訊息顯示出台灣高等教育體系培育人才的生產力,已經開始逐漸下降。
綜合以上的幾個人才供需的資訊,可發現整體呈現人才需求增加,而中期的新增人力供給正在下降,且資深人才正進入退休潮,同時培育高階人力的生產力也正在降低,這幾個趨勢,應可大致猜測到未來幾年台灣人力及人才供給將可能面臨不足的情形。固然人才需求的增加,有機會帶動薪資成長,但如果產業結構未能轉型成功,特別是聘用大量人力的中小企業未能成功轉向以創造高附加價值的營運模式,將可能進一步引發所得分佈的惡化。
近幾年政府在人力與人才的議題上,確實也投入不少的心力。除了投入大量經費推動人培、吸引基礎研究人才及推動產學合作,亦進行外國專業人才及中高齡就業等修法。不過,從「全球競爭力報告」持續退步現象來看,顯示幾個部會各行其是的作為,仍不足以因應未來幾年的挑戰。
人才的發展政策,不能一直只是挹注經費及管制鬆綁,而必須掌握不同部門轉型動機,為不同組織與族群創造發展的機會,並提供需求,才能引導實質的轉變。
例如,高等教育體系近期有高度轉型意願,而在數位轉型趨勢下,業界諸多資深人力正擔心數位轉型與AI導入而致高齡失業之際,可引導各大學與科大發展出特定垂直產業數位轉型的中心,一方面向業界展示數位轉型後的情境,同時提供業界資深人員學習數位及AI技能,並給予證照作為避免高齡失業的證明,進而協助相關業者進行數位轉型,改善現場工作環境吸引年輕人,另一方面可創造與校內年輕學子共同學習與傳承的機會,改變勞動法規以吸引學子早期建立職涯紀錄,以穩定業者人力與人才供應來源。
換言之,人才政策需跳脫頭痛醫頭的傳統政策作法,
目標必須放在創造出同時有利於高教、業界及人力人才有意願持續發展的「創新人才生態系」上,這包括需一方面引導高教轉型,一方面也引領業者共同推動產業數位轉型,促使工作環境優化工作內容自動化,同時要讓資深人力職涯有保障、年輕人才願意努力前進,讓人力與人才能在高教體系業界間緊密連結。
最後,如果真的成功創造出這樣的生態系,相信在高教及業界將會出現「優質的研發環境」,這將會吸引學子們及國際人才的積極參與這個生態系所產生的機會,將自然發展出人才發展、工作環境與條件的正向循環。